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春松

作品数:14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干细胞
  • 10篇细胞
  • 8篇充质干细胞
  • 7篇间充质干细胞
  • 6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4篇间充质
  • 4篇胶质
  • 4篇骨髓间充质
  • 4篇骨髓间充质干...
  • 3篇神经干
  • 3篇静脉
  • 3篇静脉移植
  • 3篇基因
  • 3篇胶质细胞
  • 3篇BMI-1基...
  • 2篇营养因子
  • 2篇源性
  • 2篇源性神经营养...

机构

  • 1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广州军区广州...
  • 4篇教育部
  • 3篇江苏省苏北人...
  • 1篇扬州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台州市立医院

作者

  • 14篇赵春松
  • 12篇关云谦
  • 8篇张愚
  • 7篇陈凌
  • 4篇邹海强
  • 4篇李晓波
  • 3篇王佳茵
  • 3篇陈立华
  • 3篇闫晓明
  • 2篇顾建娟
  • 2篇王淑燕
  • 2篇蔡彦宁
  • 2篇薛金花
  • 2篇丁晖
  • 2篇黄敏
  • 1篇梁阔
  • 1篇王芳
  • 1篇王淑艳
  • 1篇杨彩侠
  • 1篇王旸

传媒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神经疾病与精...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胚胎来源hBM—MSCs对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脑梗死区TNF-a的免疫抑制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胚胎来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s)能否抑制体外培养的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增殖和炎症因子表达,探讨哪些人源性促炎因子可以诱导hBM-MSCs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并观察hBM-MSCs对脑梗死模型大鼠梗死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提取的hBM-MSCs和大鼠PBMCs进行共培养,并以在培养基中添加10 μg/mL刀豆蛋白A(ConA)方式激活大鼠PBMCs。(1)实验主要包括hBM-MSCs+PBMCs组、hBM-MSCs+PBMCs+ConA组、PBMCs组、hBM-MSCs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2)实验主要包括hBM-MSCs+PBMCs+ConA组、PBMCs+ConA组,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TNF-α、干扰素-γ (IFN-γ)、白介素-10 (IL-10)的表达水平。(3)实验分为hBM-MSCs+PBMCs (IFN-γ+IL-1α)组、hBM-MSCs+PBMCs (IFN-γ+IL-1β)组、hBM-MSCs+PBMCs (IFN-γ+TNF-α)组、hBM-MSCs+PBMCs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4)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脑缺血后尾静脉给予生理盐水)和hBM-MSCs组(脑缺血后尾静脉给予hBM-MSCs),每组10只。术后3 d取材,采用RT-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梗死区TNF-α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1)与PBMCs组、hBM-MSCs组相比,hBM-MSCs+PBMCs组吸光度值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BM-MSCs+PBMCs组相比,hBM-MSCs+PBMCs+ ConA组吸光度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PBMCs+ConA组TNF-α、IFN-γ[(1030± 196) pg/mL、(2880±250) pg/mL]比较,hBM-MSCs+PBMCs+ConA组TNF-α、IFN-γ表达[(160±10) pg/mL、(240±55) pg/mL]明显降低,IL-10表达[(330±45) pg/mL vs. (750±110) pg/mL]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hBM-MSCs+PBMCs (IFN-γ+IL-1α)组、hBM-MSCs+PBMCs(IFN-γ+ IL-1β)组、hBM-MSCs+PBMCs (IFN-γ+TNF-�
赵春松邹海强谢璇陈凌王佳茵关云谦张愚
关键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个核细胞免疫抑制
大鼠脑梗死后48小时移植入胚胎干细胞的存活和分化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小鼠胚胎干细胞,在大鼠脑梗死发生48h后移植入梗死核心区,是否能够存活并且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方法小鼠胚胎干细胞去除滋养层后培养,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堵塞脑梗死模型,成模48h后将胚胎干细胞移植入梗死核心区。移植21d后切片观察。结果植入的胚胎干细胞可在梗死区的边缘存活,并且大量分化成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植入细胞所分化出的神经细胞中,表达Neu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比例分别达到(83.0±3.2)%和(22.0±3.6)%。结论在脑梗死后48h于核心区植入胚胎干细胞可能成为新的移植方式。
陈凌王淑燕赵春松陈立华张愚关云谦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脑梗死分化
慢病毒载体介导的人磷脂磷酸水解酶3基因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2013年
目的体外分离和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UC-MSCs),并将含有人磷脂磷酸水解酶3(human lipid phosphate phosphatases 3,hLPP3)的慢病毒载体转染UC-MSCs,探讨hLPP-3在UC-MSCs中的表达。方法从脐带中分离单细胞,经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细胞分化潜能判定,鉴定UC-MSCs的生物学特性。同时将hLPP-3基因克隆入慢病毒载体,包装出病毒上清,以不同拷贝数转染UC-MSCs,用免疫印迹和实时定量PCR技术分别测定不同转染组hLPP-3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在体外分离和培养了UC-MSCs,并诱导其向脂肪、骨、软骨细胞分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脐带MSC表达CD90、CD73及CD105,而不表达CD14、CD34、CD45、CD19、HLA-DR、CD11b及CD106蛋白。用含hLPP-3-GFP融合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UC-MSCs,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hLPP-3的mRNA转录水平与转染拷贝数有关,转染拷贝数越高,hLPP-3的表达量越高;转染后1个月,免疫印迹发现hLPP-3-GFP依然维持高表达。结论成功地在体外分离和培养了UC-MSC,并用含有hLPP-3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UC-MSCs,通过转染拷贝数在一定水平上调控了UC-MSC中hLPP-3mRNA的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量。
李晓波顾建娟赵春松王淑艳关云谦陈凌张愚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慢病毒载体转染
阿尔茨海默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及主观认知下降患者血液DNA中多个基因的甲基化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检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AD)、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MCI)、主观认知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SC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多个基因的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并探讨是否可以作为SCD患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方法使用亚硫酸氢盐焦磷酸测序检验31例AD患者,41例aMCI患者,57例SCD患者和57例健康对照外周血白细胞中脂肪酸酰胺水解酶(fatty acid amide hydrolase,FAAH),花生四烯酸5-脂氧合酶(arachidonate 5-lipoxygenase,ALOX 5),CBFA2/RUNX1伴侣转录共抑制因子3(CBFA2/RUNX1 partner transcriptional co-repressor 3,CBFA2T 3)和碱性螺旋-环-螺旋转录因子家族成员E23(basic helix-loop-helix family member e23,BHLHE 23)基因启动子的DNA甲基化水平。结果FAAH、ALOX 5、CBFA 2 T 3、BHLHE 23基因在AD、aMCI、SCD患者外周血中的DNA甲基化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性别及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型分层分析,各组间外周血中的DNA甲基化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个基因的异甲基化水平与AD、aMCI、SCD无关联。
郝淑文陈瑛陈瑛丁晖梁阔赵春松蔡彦宁
关键词:DNA甲基化焦磷酸测序阿尔茨海默病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治疗脑梗死大鼠的疗效和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静脉移植治疗脑梗死大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9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MSC移植组,每组30只。采用大脑中动脉远端阻塞法(dMCA0)制备大鼠脑梗死模型,造模后1h经尾静脉移植MSC,移植后24h、48h行行为学评价,缺血后48h灌注取脑后测定梗死体积,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计数梗死周边皮层小胶质细胞数,并用ELISA法检测梗死灶周边皮层IGF-1,bFGF蛋白水平。结果移植后MSC移植组的脑梗死体积较对照组小,且行为学测试得分较对照组改善(P〈0.05);梗死灶周边皮层小胶质细胞激活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周边皮层IGF-1,bFGF蛋白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BM—MSCs静脉移植可改善脑梗死大鼠的行为学表现,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脑内营养性细胞因子有关。
黄敏顾建娟赵春松赵仁超关云谦李晓波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脑梗死小胶质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的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炎性因子和营养因子在静脉植入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大鼠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远端阻塞法(dMCAO)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开颅但不凝断血管、移植组于造模后1h经尾静脉移植1×106大鼠骨髓MSC,缺血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48h取脑用ELISA法检测皮层梗死核心区及纹状体促炎因子TNF-α、IL-1β、IFN-γ、IL-6,抗炎因子IL-4、IL-10,以及营养因子IGF-1、GDNF、BDNF的含量。结果同种异体骨髓MSC移植后48h,和缺血对照组比较,移植组脑梗死区炎性因子IFN-γ、IL-6显著降低,TNF-α、IL-1β显著升高,纹状体区IL-10显著下降。移植组梗死区BDNF的含量比缺血对照组显著增高,纹状体区IGF-1的含量也比缺血对照组显著升高;GDNF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脑梗死后1h同种异体静脉移植骨髓MSC治疗dMCAO模型,其梗死后48h时间点的治疗效果和MSC抑制炎性反应没有明确联系,而更可能和大鼠脑内营养性细胞因子增加有关。
赵仁超顾建娟黄敏赵春松关云谦李晓波
关键词:脑梗死间质干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
Bmi-1基因对人类胚胎纹状体来源神经干细胞凋亡的影响
2015年
目的探讨Bmi-1基因对人类胚胎纹状体来源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凋亡的影响。方法提取16~18周自然流产胚胎脑组织纹状体的NSC,体外培养至3~5代,用慢病毒载体对其进行Bmi-1基因的RNA干扰和过表达回复。观察Bmi-1基因对体外NSC凋亡的影响。结果在感染后2 h和3 d两个时间点,Bmi-1基因的RNA干扰显著增加了体外培养的NSC的凋亡率。结论 Bmi-1基因对于体外培养的NSC具有抑制其凋亡的作用,在分析该基因对NSC增生、自我更新等生物学属性的影响时,应当将Bmi-1基因的抗凋亡作用考虑在内。
赵春松邹海强闫晓明陈凌王佳茵关云谦张愚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BMI-1癌基因
CM-DiI标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检测其移植后产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观察荧光染料(CM-Di I)标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后,是否会脱落造成周围细胞被污染,标记细胞经静脉移植入脑梗死大鼠后是否会造成宿主脑内神经元被误染色;以及是否可以鉴定人BMMSC产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方法应用不同浓度CM-Di I分别标记培养的人BMMSC,观察标记效率。将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的人胚肾293T细胞和CM-Di I标记的人BM-MSC细胞共培养,7 d之后观察CM-Di I的红色荧光和293T细胞是否双标记。将CM-Di I标记的人BM-MSC经静脉移植入脑梗死大鼠体内,观察植入细胞的红色荧光是否会沾染宿主细胞以及和BDNF免疫荧光的双标记。结果不同浓度CM-Di I(1 000、200、100、20 nmol/L)均可成功标记人BM-MSC,其中1 000、200 nmol/L浓度标记24 h后观察标记效率均达到98%以上,比100、20 nmol/L标记的效率明显升高(P<0.01)。CM-Di I标记后的人BM-MSC与GFP标记的293T细胞共培养,7 d之内没有发现红色荧光沾染绿色的293T细胞。移植后第3天,静脉植入脑梗死大鼠的标记细胞的红色荧光没有沾染宿主脑内神经元,而且可以和BDNF的绿色荧光形成双标记。结论 CM-Di I可以高效地标记人BM-MSC。采用200 nmol/L浓度标记的人BM-MSC细胞在体外培养和移植入脑梗死大鼠后都未发现对周围细胞造成污染,植入细胞的CM-Di I荧光可以鉴定产生BDNF的人BM-MSC。
赵春松邹海强李晓波闫晓明关云谦张愚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脑梗死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mi-1基因对于人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生和衰老的作用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人类胚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中,Bmi-1(B cell specific moloney murine leukemia virus insertion site1,Bmi-1)基因是否参与了自我更新和增生的维持。方法 用human-Bmi-1干扰病毒和GFP对照病毒分别转染MSC,进行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镜下观察转染效率。于转染后0、72、120、168h4个时间点收集细胞,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细胞中的Bmi-1干扰组与同时间点GFP对照病毒转染组相比的相对转录水平,一周后比较human-Bmi-1干扰病毒和GFP对照病毒转染后MSC细胞的增生能力和衰老状态。结果 经human-Bmi-1干扰病毒和GFP对照病毒转染后48h,显微镜下细胞都带有绿色荧光,转染效率超过90%。与转染后0h的Bmi-1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100±21)%相比,72、120、168h的Bmi-1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下降,分别为:(28±18)%、(55±21)%和(5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Bmi-1干扰后,细胞的增生能力显著下降,衰老细胞数量显著增加。结论 Bmi-1基因正性调控人类胚胎骨髓来源的MSC的增生,并防止衰老,当细胞内的Bmi-1转录水平下降时,细胞增生减慢,衰老细胞也显著增加。
王芳王旸赵春松关云谦张愚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BMI-1衰老增生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增生的抑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对男性健康青年人(25~35岁)、健康中年人(50~60岁)、以及中年帕金森病( Parkinson’ s disease,PD)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增生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引发 UC-MSC 发挥抑制作用所需要的细胞因子。方法用不同组合的细胞因子作用后的 UC-MSC 和 PBMC 共培养,观察 PBMC 增生受抑制的情况。结果不仅健康青年人的 PBMC 增生被 UC-MSC 抑制,健康中年人和中年 PD 患者的淋巴细胞也受到抑制,PD 患者 PBMC 受抑制程度比青年人小,但和同年龄组健康中年人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UC-MSC 必须经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IL-1β中的一种与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联合刺激后才可以发挥抑制作用,“IFN-γ+IL-1α”和“IFN-γ+IL-1β”组合刺激 UC-MSC 后对 PBMC 的抑制作用相比“IFN-γ+TNFα”更强。结论 UC-MSC 对 PBMC 的抑制作用不是自发的,而需要炎性反应因子的刺激,这就提示经过体外炎性反应因子处理的 UC-MSC 可能更适合移植后抗炎性反应治疗的需要;UC-MSC 可以体外抑制 PD 患者 PBMC 增生,至少对于中年患者,帕金森病并没有影响 PBMC 增生对 UC-MSC 抑制作用的反应性,这就为临床实验治疗 PD 提供了一项理论依据。
赵春松邹海强闫晓明关云谦陈凌王佳茵张愚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帕金森病炎性反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