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学钟 作品数:31 被引量:298 H指数:11 供职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更多>>
全波反演理论及其应用 <正>地震学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利用地震记录所携带的地球内部信息勘探地球内部结构。在反射波、折射波法地震勘探中以及利用天然地震记录进行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中,通常主要利用地震记录上优势震相的走时信息,大量的次生波的动力学和运动... 范会吉 邵学钟文献传递 邢台强震的深部三维构造背景和孕震条件 被引量:13 1994年 在邢台地震区开展了地震转换波测深工作,得出了6条深部构造剖面图,其中包括3条NW向和3条NE向剖面,同时也得出了地壳内G、C和M3个主要深部界面的埋深分布图以及地壳内波速分布模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邢台强震发生的深部三维构造背景和深部孕震条件。 张家茹 邵学钟 章思亚 杨清源 李鸿生 范会吉关键词:深部构造 地震 强震 塔里木盆地深部探测的地质解释 <正>1991—1994年笔者参加了“塔里木盆地地壳结构和深部构造”探测,这是“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塔里木盆地大油田形成条件”的一个专题,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①完成库尔勒—若羌和阿克苏—叶城天然地震转换渡测深剖面... 郑剑东 邵学钟 殷秀华文献传递 利用转换波新成果研究燕山地区地壳构造、地壳运动和孕震条件 被引量:8 1989年 本文根据转换波近年得出的地壳构造最新资料,结合地表地质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燕山地区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基本特征,同时着重分析了怀来—宁河段北西西向地震活动带的构造特征、活动方式及其两侧的差异,进而提出了本区强震的深部构造标志,并讨论了强震孕育过程及可能的潜在震源区等问题,为研究首都圈的地震预测、预报提供基础资料。 邵学钟 郑炳华 张家茹关键词:地壳构造 地壳运动 地震转换波测深在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查中的应用 塔里木盆地面积65万km,是我国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覆盖了盆地的绝大部分,自然条件恶劣,给地质、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带来很多困难。直至90年代初没有完成过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地震测深剖面,影响了对盆地性质和地... 张家茹 邵学钟文献传递 准噶尔盆地基底构造与地壳分层结构 被引量:29 2008年 基于4条盆地转换波剖面、1条人工地震深反射-折射剖面和重磁反演以及相关深部探测结果,将准噶尔盆地地壳结构划分为3个构造层,即沉积盖层、古生界褶皱基底层和结晶地壳层,确定了B、G、C(1或G1)、C和M界面及其参数特征。盆地具褶皱基底与结晶基底的"双层基底"构造特征,为陆壳性质。现今总体表现为东侧、北侧和西侧埋深较浅,盆地中部由北往南呈倾斜加深;褶皱基底北厚南薄,三个泉凸起带以北厚度为4~10km,以南为0~4km,昌吉凹陷一带最薄,为0~1km.盆地的莫霍面存在卡拉麦里-乌伦古北西西向上地幔隆起区、卡拉麦里-帐北和加依尔-四棵树南北向上地幔隆起区以及由此分割的凹陷区和斜坡带。 曲国胜 马宗晋 邵学钟 张先康关键词:准噶尔盆地 结晶基底 地壳分层 邢台地震区深部构造背景的地震转换波探测和研究 被引量:40 1993年 1982—1986年期间,在东汪、隆尧和百尺口邢台地区的强震震源区完成了3条近NW向地震转换波测深剖面。利用转换波数据处理新方法,实现了转换震相的相位对比追踪,得出了震源区较详细的深部构造剖面图和速度结构模型。发现强震震源区深部构造的特点为:上地壳强烈褶皱变形;中地壳急剧减薄;下地壳和上地幔局部上隆;存在一组深部超壳断裂;低速层急剧增厚,波速比增大以及上地幔波速偏低。表明研究区的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温度可能偏高,其地震活动可能与上地幔物质的侵入作用有关。 邵学钟 张家茹 章思亚 杨清源 李鸿生 范会吉关键词:邢台地震区 深部构造 地震波 地震转换波测深中PS转换震相的分离和参数测定 被引量:7 1993年 转换波测深的实践表明,PS 波转换震相的波形长度往往超过来自相邻界面 PS 转换波之间的到时差,因此来自相邻界面的 PS 转换波的相互干涉,常组成复杂的干涉波系列.采用目测方法只能分出其中某些优势震相.本文介绍了转换波干涉震相的分离、参数测定和识别的计算机分析方法.计算实例表明,改进后的分离干涉波算法具有计算速度快、分离干涉波的能力强和精度高等优点.对提高转换波测深的分辨率和可靠性有重要意义. 张家茹 邵学钟 高维安关键词:地震 转换波 测深 震相 利用天然地震转换波及二次波反演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尝试 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是研究利用天然地震PS转换波及PPP等二次波到时资料反演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尝试。提出了分步逐层的反演方法使反演问题部份线性化,同时还利用联合反演的方法降低反演误差。文章分析讨论了反演误差,给出了反演实例,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雷兴林 邵学钟关键词:地震 转换波 上地幔 反演 汶川M_S8.0地震前后远震PS转换波与P波到时差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 2019年 利用远震初至波穿越地壳、上地幔等速度界面时产生的一系列PS型透射转换波,测定远震PS转换波与初至P波的到时差Δ t PS = t PS - t P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有可能监测孕震区转换界面以上有限的地层空间内介质物性的变化。选取2001—2012年作为研究时段,通过四川地震台网的YZP和JJS 2个台站记录到的兴都库什、苏门答腊南部地区2组震中距变化<3°的远震数据,得到2个台站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前后记录的PS转换波与初至P波到时差Δ t PS 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2006年以前Δ t PS 有一个缓慢增大的过程;汶川地震前约2a内Δ t PS 出现明显的降低过程,最大降幅达0.2~0.3s,超过测量误差4~5倍;震前2~3个月低值有一定程度的回返。文中讨论了可能引起Δ t PS 变化的原因,分析表明文中提出的远震转换波法在地震监测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行进一步实验研究。 宋春燕 邵学钟 马瑾关键词:汶川MS8.0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