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邹夏禹

作品数:12 被引量:75H指数:5
供职机构:佛山市中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麻醉
  • 4篇神经阻滞
  • 4篇手术
  • 4篇术后
  • 2篇单侧
  • 2篇腰丛
  • 2篇应激反应
  • 2篇镇痛
  • 2篇镇痛效果
  • 2篇置换术
  • 2篇入路
  • 2篇疼痛
  • 2篇全身麻醉
  • 2篇髋关节
  • 2篇髋关节置换
  • 2篇髋关节置换术
  • 2篇下肢
  • 2篇静脉
  • 2篇骨折
  • 2篇关节

机构

  • 12篇佛山市中医院

作者

  • 12篇邹夏禹
  • 6篇刘晓捷
  • 6篇陈海铭
  • 2篇林毅麟
  • 2篇罗富荣
  • 2篇冯宝莹
  • 2篇张洁
  • 1篇彭德良
  • 1篇张诚章
  • 1篇区锦燕
  • 1篇李振威
  • 1篇廖志雯
  • 1篇黄志伟
  • 1篇苏宏
  • 1篇许锦霞
  • 1篇李冬妹

传媒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临床医学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医院用药...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北方药学
  • 1篇白求恩医学杂...
  • 1篇临床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1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氟哌利多穴位注射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观察氟哌利多穴位注射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将6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30)和I组(n=30)。A组患者在诱导前10 min于双侧内关穴注射氟哌利多1 mg,I组患者在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氟哌利多2 mg。记录患者术毕至拔气管导管时间、术毕至听从指令时间、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A组患者术后0-1、1-2、2-4、4-12 h的恶心呕吐评分(NVS评分)低于I组,麻醉后监测治疗室内给予止吐药的病例数少于I组(P均〈0.05)。2组患者术后12-24 h的NVS评分、拔管时间、听从指令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哌利多穴位注射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优于静脉注射氟哌利多,且不影响麻醉恢复。
刘晓捷邹夏禹李冬妹杨志滢黄志伟
关键词:氟哌利多穴位注射术后恶心呕吐妇科腹腔镜平衡麻醉
超声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对膀胱肿瘤患者术后疼痛、应激反应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ONB)对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术后疼痛、应激反应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该院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喉罩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ONB+喉罩全身麻醉。采用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评估两组术后6、12、24 h的疼痛程度。比较两组麻醉前及麻醉后2 h血清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及肾上腺皮质激素(Col)水平。比较两组手术前及手术后3 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记录两组膀胱出血、穿孔、闭孔神经反射等手术并发症及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2 h的血清E、NE及Col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手术后3 d血清TNF-α、IL-6及hs-CRP水平较手术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手术后3 d血清TNF-α、IL-6及hs-CRP水平较对照组下降(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ONB对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较好,应激反应轻,利于减轻术后炎症反应。
邹夏禹陈海铭陈梓文杜杰强张锐标
关键词:闭孔神经阻滞膀胱肿瘤疼痛应激反应炎症因子
改良多点法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改良多点法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1月佛山市中医院麻醉科收治的60例需接受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予以改良多点法TAPB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予以单纯全麻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方式麻醉后临床状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 h(T_(1))、术后4 h(T_(2))、术后12 h(T_(3))及术后24 h(T_(4))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尿管拔出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医学康复时间以及流质饮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皮时及拔管后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指标改变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需接受腹部手术患者,通过开展改良多点法TAPB复合全麻,能够减轻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程度,同时还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尿管拔出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医学康复时间以及流质饮食时间,提高患者治疗安全性,稳定患者不同时段血压水平及心率。
邹夏禹冯宝莹陈海铭罗兢聪杜杰强
关键词:腹部手术全麻疼痛程度
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凝血功能检查与下肢静脉血栓相关性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术前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与下肢静脉血栓的相关性。方法:对创伤性下肢骨折638例患者术前采静脉血测定D-二聚体、FDP;并行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观察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D-二聚体≥正常值(324μg/L),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9.43%;D-二聚体正常,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4.65%,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FDP≥正常值(5mg/L),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12.19%;FDP正常,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结论:下肢骨折后患者术前D-二聚体和FDP水平与下肢静脉血栓有相关性。
刘晓捷区锦燕罗富荣邹夏禹
关键词:骨折D-二聚体FDP
麻醉诱导后不同剂量利多卡因气管内喷注对气管插管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分析麻醉诱导后气管内喷注不同剂量利多卡因对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接受全身麻醉手术治疗的75例患者随机分为A、B及C三组,每组25例。其中A组麻醉诱导后不喷注利多卡因,B组麻醉诱导后喷注2%利多卡因1 ml,C组麻醉诱导后喷2%注利多卡因3 ml。对比三组气管插管过程中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肾上腺素浓度(COR)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HR、SBP、DBP及COR比较,均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趋势;而诱导前及诱导后3 min三组HR、SBP、DBP及COR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3 min、6 min,HR、SBP、DBP、COR A组最高,C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麻醉诱导后气管内喷注2%注利多卡因3 ml可有效的降低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应激反应。
罗兢聪邹夏禹杨志滢陈海铭杜杰强张洁刘晓捷
关键词:麻醉诱导利多卡因气管插管应激反应
腰丛神经阻滞复合浅全身麻醉在老年单侧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观察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观察分析腰丛神经阻滞复合喉罩浅全身麻醉在老年单侧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总结麻醉应用经验。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择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78例,随机分成三组,A组26例采取腰丛神经阻滞复合浅全身麻醉,B组26例采取全身麻醉,C组26例采取腰-硬膜外麻醉,观察对比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麻醉前后各时间节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A组麻醉优良率为96.2%,B组为100.0%,C组为96.2%,三组麻醉优良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切皮前1 min(T1)、麻醉后10 min(T2)、麻醉后60 min(T3)、术毕(T4)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与麻醉前(T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1、T2、T3、T4时间点中心静脉压(CVP)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B组T4时间点MAP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1、T2、T3、T4时间点HR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1、T2、T3、T4时间点心输出量(CO)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丛神经阻滞复合浅全身麻醉在老年单侧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理想,且生命体征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基本平稳,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合理推广。
罗兢聪杜杰强陈海铭邹夏禹林毅麟刘晓捷
髋关节置换术后不同入路腰方肌阻滞的镇痛效果比较
2021年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不同入路腰方肌阻滞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方便选择该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20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对其分组,外侧组50例,后路组50例,前路组50例以及对照组50例,对照组并未实施腰方肌阻滞,比较4组患者的镇痛效果。结果①外侧组、后路组和前路组T1、T2以及T3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以及前路组在T2时评分低于外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组、后路组和前路组T2和T3动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组、后路组和前路组在T1和T3时静态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外侧组、后路组和前路组患者在T2和T3时最大屈曲度以及外展活动度显著提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屈曲度以及外展活动度顺序依次为前路组、后路组以及外侧路组;③外侧组、后路组、前路组和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4%、4%、1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腰方肌阻滞可获取良好的镇痛效果,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邹夏禹陈海铭罗兢聪陈梓文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镇痛效果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复合七氟醚对颌面部骨折内固定手术麻醉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复合七氟醚对颌面部骨折内固定手术麻醉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颌面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每组30例。4组患者均采用相同方法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于麻醉成功后手术前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啶静脉泵注,其中Ⅰ组0.3μg/kg,Ⅱ组0.5μg/kg,Ⅲ组0.7μg/kg,Ⅳ组等量生理盐水。比较4组血流动力学变化,疼痛、躁动评分,拔管、清醒、恢复时间,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丙泊酚应用率。结果:与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的Ⅳ组比较,给予右美托咪啶的3组患者T_1~T_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给予右美托咪啶0.5μg/kg的Ⅱ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更为平稳。疼痛、躁动评分均随着给予右美托咪啶剂量的增大而降低(P〈0.05),拔管、清醒及手术后呼吸恢复时间随着给予右美托咪啶剂量的增大而延长(P〈0.05)。Ⅳ组恶心呕吐及丙泊酚应用率高于其它3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七氟醚用于颌面部骨折内固定手术麻醉的最佳临床应用剂量为0.5μg/kg。
张诚章李振威邹夏禹彭德良梁国森
关键词:矫形外科手术
不同入路胸腰筋膜间平面阻滞对腰椎融合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比较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胸腰筋膜间平面(TLIP)阻滞对腰椎融合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0例全麻下正中入路腰椎融合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患者行内侧入路TLIP阻滞联合PCIA,观察组患者行外侧入路TLIP阻滞联合PCIA。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麻醉用药剂量、术后镇痛泵给药剂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帕瑞昔布给药剂量、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麻醉用药剂量(瑞芬太尼、丙泊酚)、术后镇痛泵给药剂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帕瑞昔布给药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8、12 h的VAS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外侧入路TLIP阻滞对腰椎融合术患者术后镇痛均有良好效果,但是外侧入路的临床操作相比内侧入路更有优势,主要体现在超声下髂肋肌辨识度更高,更容易确定髂肋肌和最长肌之间的平面位置,因此进针风险相比内侧入路更低,且穿刺点和切口间距离更长,可有效避免感染,选择外侧入路可保证患者术后镇痛效果。
邹夏禹杜杰强冯宝莹张锐标
关键词:内侧入路外侧入路腰椎融合术术后镇痛
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在氯胺酮-丙泊酚小儿静脉全身麻醉中的效果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观察小剂量芬太尼在氯胺酮-丙泊酚小儿静脉全身麻醉的效果,为临床麻醉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氯胺酮-丙泊酚复合麻醉,观察组采用小剂量芬太尼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麻醉。对比两组患儿麻醉过程中的心率(HR)、呼吸次数(RR)、血氧饱和度(Sp O2)和术后苏醒的情况,同时采用11点数字评分法评估患儿术后24 h的疼痛情况。结果麻醉后5 min、麻醉后10 min,两组患儿的RR、HR均显著高于麻醉前(均P<0.05),而麻醉前后Sp O2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完全清醒、能遵医嘱咳嗽、肢体可有意识活动的患者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h无痛的比率为56.41%,术后6 h无痛的比率为46.15%,术后24 h无痛的比率为38.4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小剂量芬太尼复合氯胺酮、丙泊酚具有良好的麻醉、镇痛效果,对患儿的循环系统影响小,术后苏醒时间短,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是小儿静脉全身麻醉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林毅麟廖志雯罗富荣罗兢聪苏宏邹夏禹
关键词:小儿静脉全身麻醉芬太尼氯胺酮丙泊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