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3篇急性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出血
  • 1篇丹红
  • 1篇丹红注射液
  • 1篇丹红注射液治...
  • 1篇蛋白
  • 1篇地平
  • 1篇电图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狭窄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痉挛

机构

  • 5篇安钢职工总医...
  • 4篇安阳钢铁集团...
  • 1篇安阳钢铁集团...

作者

  • 9篇郭予东
  • 6篇王艳玲
  • 5篇柳祥忠
  • 5篇张秀海
  • 3篇张秀海
  • 3篇郭爱香
  • 2篇张贇
  • 2篇王艳铃
  • 2篇张见增
  • 2篇孟兆伟
  • 2篇张贇
  • 2篇郭爱香
  • 1篇宋红群
  • 1篇王九云
  • 1篇郭秀芳
  • 1篇张赟
  • 1篇刘少静
  • 1篇王九云
  • 1篇张赟
  • 1篇金红

传媒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中国校医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临床研究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急性脑梗死患者甲状腺激素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和5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FT3)、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并对2组进行比较。结果甲状腺激素水平T4、FT4、TSH在治疗前后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在治疗前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FT3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降低更显著(P<0.01),在治疗后T3、FT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保护性应激反应可引起T3和FT3下降,并且T3和FT3的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随着病情好转逐渐恢复;对于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监测治疗和判断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张秀海王艳玲郭爱香王九云柳祥忠张贇郭予东
关键词:脑梗死甲状腺激素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研究
2017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联合应用依达拉奉与奥扎格雷钠的疗效。方法将112例脑梗死者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研究组联合应用依达拉奉与奥扎格雷钠,对照组应用奥扎格雷钠。观察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3.11±9.15)分,对照组为(18.62±10.21)分。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64%,对照组为75.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联合应用依达拉奉与奥扎格雷钠,效果好,可加快神经功能恢复的速度。
郭予东
关键词:奥扎格雷钠依达拉奉脑梗死
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
2017年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应用问题。方法随机选择某院2012年1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64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患者选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选用依达拉奉+甘露醇治疗,对比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26例、有效3例、一般2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0.62%;对照组患者显效20例、有效6例、一般3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8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良好、安全性高。
郭予东王艳铃张秀海金红张赟刘少静杜培昆
关键词:丹红
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36例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在发病21d内复查头部CT或MRI,分为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21例和脑实质血肿(parenchymal hematoma,PH)15例。将这二种分为四型,HI1、HI2、PH1和PH2,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于病初及出院时各评分1次,以第二次评分减少作为脑功能改善的指标。结果 HI1、HI2型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1、PH2型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T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面积脑梗死,应用溶栓、抗凝、降纤及抗聚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及心房颤动史是HT的主要危险因素。
张秀海孟兆伟王艳玲郭爱香张见增王九云柳祥忠张贇郭予东
关键词: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发病机制
注射用藻酸双酯钠治疗高脂血症5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注射用藻酸双酯钠(PSS)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并确诊为高脂血症的患者102例,并按随机原则分治疗组(注射用藻酸双酯钠组)和对照组(口服苯扎贝特组)。治疗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8.6±7.3)岁;对照组52例:男31例,女21例;平均年龄(49.1±6.9)岁。治疗组给予静滴注射用藻酸双酯钠0.1g(2mL),1次/d;对照组给予口服苯扎贝特胶囊0.23,次/d,14d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观察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TC、TG、LDL-C水平治疗前分别为(5.92±0.76)、(2.11±0.41)、(3.96±0.71)和(5.89±0.78)、(2.09±0.39)、(3.92 0.63)mmoL/L,治疗后分别降至(4.63±0.67)、(1.42±0.26)、(2.87±0.45)和(5.13±0.77)、(2.07±0.33)、(3.02±0.51)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DL-C水平治疗前分别为(1.06±0.34)、(1.10±0.32)mmoL/L,治疗后分别升至(1.48±0.42)、(1.18±0.2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显效25例(50.00%),有效22例(44.00%),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显效18例(34.62%),有效20例(38.46%),总有效率(7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出现不良反应分别有2例(4.0%)、5例(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藻酸双酯钠降低TC、TG、LDL-C及升高HDL-C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
张秀海王艳玲郭爱香柳祥忠张贇郭予东
关键词:藻酸双酯钠高脂血症苯扎贝特
微量泵持续泵入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探讨微量泵持续泵人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 94例SA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脱水、降颅压、止血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微量泵持续泵入尼莫地平(0.5~1.0 mg/h),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尼莫地平(40mg/6 h).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收缩期峰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MCA、ACA、PCA收缩期峰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CA、ACA、PCA收缩期峰速度均明显降低(P<0.01或<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45/48),对照组为69.57%(32/4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泵入尼莫地平预防和治疗SAH后CVS有明显疗效.
张秀海王艳玲郭爱香柳祥忠张赟郭予东郭秀芳
关键词:尼莫地平血管痉挛
脑梗死急性期s100蛋白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判断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s100蛋白的变化及对预后的价值。方法 4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为研究组,对照组为同期40例健康检查的中老年人群。对比两组血压、血糖、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及s100蛋白浓度;研究组中死亡患者与未死亡患者s100蛋白浓度。结果研究组入院时、入院72 h、入院1周s100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s100蛋白水平以入院72 h表达最高(P<0.05)。研究组中死亡患者入院时、入院72 h、入院1周s100蛋白水平分别为(0.153±0.058)、(0.265±0.085)、(0.203±0.081)ng/ml低于未死亡患者的(0.178±0.063)、(0.316±0.099)、(0.268±0.074)ng/ml(P<0.05)。结论 s100蛋白随脑梗死的病情进展出现变化,可作为判断治疗疗效及患者预后的实验室标志物。
郭予东王艳玲张秀海
关键词:脑梗死S100蛋白急性期
脑电图在癫痫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6年
癫痫是患者大脑内部的某神经元突然兴奋过程放电而造成的功能暂时性障碍。由于癫痫患者大多数在夜间发作,患者本身对发病的过程又无较大的印象,医生对发病过程的掌握通常来自患者家属或发病时在场的旁人,这种意义上的诊断不基于患者本身的病情不太可靠。本通过对中外癫痫治疗的案例比较,发现脑电图是可以对癫痫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手段。因为在两种病因中原发性和继发性,患者的神经细胞都有因异常的兴奋造成的电位增高而造成的放电现象。脑电图对癫痫的治疗意义在于可以定性或者是定量的对癫痫进行一定的分析过程,脑电图的在治疗的重要作用逐渐在癫痫中不断的体现出来,可以对难以医治的癫痫进行检测。
郭予东王艳铃张秀海
关键词:癫痫
两种影像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评价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选择同时经彩超、MRA检查,并且至少1项检查发现有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45例TIA患者,再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按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内膜切除试验(NASCET)计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率。结果以DSA诊断为金标准,45例TIA患者180条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分级,诊断的敏感度93.51%,特异度95.15%,准确度94.44%,Kappa=0.735;MRA诊断的敏感度92.21%,特异度94.17%,准确度93.33%,Kappa=0.681;彩超联合MRA诊断的敏感度97.40%,特异度99.03%,准确度98.33%,Kappa=0.872。结论彩超诊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准确度均高于MRA,适用于人群初选检查;彩超联合MRA诊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与DSA一致性较好,但不能完全取代DSA。
张秀海王艳玲孟兆伟张见增宋红群郭爱香柳祥忠张贇郭予东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影像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