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友贺

作品数:33 被引量:141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8篇动脉
  • 12篇超声
  • 10篇颅多普勒
  • 10篇经颅多普勒
  • 9篇血管
  • 8篇颈动脉
  • 7篇缺血
  • 7篇颅多普勒超声
  • 7篇脑血
  • 7篇经颅多普勒超...
  • 6篇动脉狭窄
  • 6篇多普勒超声
  • 6篇血流
  • 6篇多中心
  • 5篇锁骨下动脉
  • 5篇脑血管
  • 5篇超声检查
  • 4篇血性
  • 4篇卒中
  • 4篇颅内

机构

  • 28篇中国医科大学...
  • 6篇安徽省立医院
  • 6篇福建省立医院
  • 6篇哈尔滨医科大...
  • 6篇广东省中医院
  • 6篇兰州大学第二...
  • 6篇洛阳市中心医...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6篇苏州大学
  • 6篇吉林大学第一...
  • 6篇中国医科大学
  • 6篇聊城市人民医...
  • 6篇新疆医科大学...
  • 6篇包头市中心医...
  • 6篇湖南省脑科医...
  • 6篇绵阳市中心医...
  • 6篇天津市环湖医...
  • 6篇珠海市人民医...
  • 6篇昆明医科大学
  • 5篇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

  • 32篇金友贺
  • 7篇张劲松
  • 6篇穆玉明
  • 6篇王凌
  • 6篇隋秀芳
  • 6篇孟璇
  • 6篇贾凌云
  • 6篇于德林
  • 6篇华扬
  • 6篇吴春霞
  • 6篇李建卫
  • 6篇钟经馨
  • 6篇张春梅
  • 6篇房亚兰
  • 6篇邢英琦
  • 6篇张京芬
  • 6篇惠品晶
  • 6篇朱榆红
  • 5篇杨军
  • 5篇马春燕

传媒

  • 6篇中国脑血管病...
  • 4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临床超声医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超声诊断...
  • 1篇中国民康医学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华脑血管病...
  • 1篇第八届全国超...
  • 1篇第五届全国颅...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2
  • 2篇1998
  • 2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3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CD对外伤性CCF患者介入治疗的血流动力学观察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 fistulas,CCF)分为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种,临床上75%以上的 CCF 系因外伤引起,过去的60—70年中 CCF 的治疗多以外科直接手术为主,如今,外科...
金友贺唐力王洪张劲松肖亮
文献传递
常规颈动脉超声结合超声造影评估大动脉炎活动性的研究
2024年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CEUS)对大动脉炎(TA)患者的颈动脉管壁增强程度进行半定量分级,探讨常规颈动脉超声联合CEUS评估TA活动性的价值。方法根据美国风湿病协会分类标准纳入59例TA患者,根据美国国立研究院评分确定临床活动期及非活动期,根据CEUS增强等级分为3组,分析CEUS等级及常规超声参数与疾病临床活动性参数的相关性,同时探讨对疾病临床活动的预测价值。结果(1)颈动脉CEUS增强等级、管壁厚度及血管外径与NIH评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呈正相关,其中CEUS增强等级相关性最高(r值分别为0.438、0.560、0.471,P<0.01)。(2)CEUS≥2级及CEUS 3级预测疾病临床活动的工作者受试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2和0.725(P<0.001),敏感度分别为77%和53%,特异度分别为80%和92%。(3)管壁厚度≥1.95 mm联合CEUS≥2级预测疾病临床活动的AUC为0.804(P<0.001),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81%,优于与单独使用管壁厚度的预测效能(Z=2.535,P=0.011)。结论TA患者颈动脉CEUS增强等级及管壁厚度与疾病临床活动性显著相关,管壁厚度结合CEUS增强等级可有效评估TA的临床活动性。
尹楠迪白洋娄喆王旭金友贺杨军马春燕
关键词:大动脉炎超声造影疾病活动性
锁骨下动脉狭窄与闭塞对颅内椎动脉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在锁骨下动脉狭窄与闭塞时频谱的形态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锁骨下动脉窃血的患者148例,其中男81例,女67例,年龄范围在41-76岁,平...
金友贺王洪张劲松任卫东朱金枝孙荣
文献传递
TCD和DSA对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介入治疗效果的血流动力学观察被引量:2
2002年
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观察锁骨下动脉窃血病人行经皮血管内成形术 (PTA)及内支架植入术 (PTAS)介入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评价PTA及PTAS近、远期的治疗效果。
金友贺肖亮曹云鹏张劲松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病变分布及其与主要危险因素相关性的多中心研究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探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病变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连续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临床明确诊断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2310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彩色多普勒或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根据病变部位分为单纯颅外动脉病变组和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组,比较两组之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的差异性。结果23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单纯颅内动脉病变1516例(65.6%),单纯颅外动脉病变794例(34.4%)。颅内动脉病变组前循环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外动脉病变组(68.1%对48.7%,P<0.001)。颅外动脉病变组后循环动脉病变及前、后循环动脉合并存在病变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颅内动脉病变组(36.4%对22.1%,14.9%对9.8%;均P<0.001)。对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病变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脑卒中家族史所占比例高,且其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颅外动脉病变组(均P<0.05)。颅外动脉病变组高龄、男性及吸烟者比例显著高于颅内动脉病变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65岁)、男性、吸烟史为单纯颅外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12,1.637,1.325;均P<0.05)。高血压、糖尿病、较少体育运动、高BMI水平为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01,1.252,1.248,1.030;均P<0.05)。结论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病变的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存在明显差异。
唐煜贾凌云邢英琦惠品晶孟璇于德林潘晓芳房亚兰宋彬彬吴春霞张春梅隋秀芳金友贺张京芬李建卫王凌穆玉明钟经馨朱榆红张恒蔡晓宇华扬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狭窄
经颅多普勒声对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症介入治疗的血流动力学观察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锁骨下动脉窃血病人行经皮血管内成型术(PTA)及内支架植入术(PTAS)介入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价PTA及PTAS近远期的治疗效果。方法:有症状的锁骨下动脉窃血病人11例,男...
金友贺肖亮黄跃东
关键词:TCD锁骨下动脉窃血
文献传递
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脑颈动脉狭窄地域分布差异性的多中心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中国南北方地区缺血性卒中患者脑、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分布及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基地医院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共9346例。联合应用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并经CT血管成像或MR血管成像验证。根据我国地理位置标准,将患者分为南方地区组和北方地区组,比较两组间脑、颈动脉病变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的差异性;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脑、颈部动脉病变(≥50%狭窄,含闭塞)分为动脉病变组和无动脉病变组,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南北分布差异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南北分布差异在脑、颈部动脉病变中的作用。结果9346例患者中,南方地区组2561例,北方地区组6785例。北方地区脑、颈部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50%狭窄,含闭塞)检出率显著高于南方地区[33.1%(2243/6785)比25.0%(639/2561),χ2=57.295,P<0.01]。除颈总动脉外,颈内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外段、锁骨下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终末段、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发生率北方地区均明显高于南方地区(均P<0.05)。南、北方地区组间动脉病变在颅内、颅外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90,P=0.248),均以单纯颅内动脉病变多见。南、北方地区患者动脉病变在前、后循环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33,P=0.001),南方地区患者单纯前循环动脉病变占比明显高于北方地区患者[58.5%(374/639)比50.3%(1129/2243)],而北方地区患者单纯后循环动脉病变[27.2%(609/2243)比23.0%(147/639)]及前、后循环动脉联合病变占比[22.5%(505/2243)比18.5%(118/639)]均显著高于南方地区。9346例患者中,动脉病变组2882例,无动脉病变组646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男性、高血压病、糖�
唐煜华扬贾凌云邢英琦惠品晶孟璇于德林潘晓芳房亚兰宋彬彬吴春霞张春梅隋秀芳金友贺张京芬李建卫王凌穆玉明钟经馨朱榆红张恒蔡晓宇
关键词:超声检查缺血性卒中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补片成形术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长期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切除补片成形术治疗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可行性、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补片成形术治疗ISR患者8例。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为64.0(56.0,69.0)岁(范围为52~73岁)。颈动脉内膜切除补片成形术距离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的时间间隔为11.5(4.0,18.5)个月(范围4 d~124个月)。其中间隔4 d的病例为CAS术中保护伞滞留在支架内。均经脑血管造影确诊,行颈动脉内膜切除补片成形术治疗。其中1例患者外院颈动脉内膜切除补片成形术治疗ISR后22个月,出现症状性中度再狭窄,本院行颈动脉补片成形术。术后1、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颈动脉超声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颈动脉内膜切除补片成形术,6例患者取出支架和动脉硬化斑块,1例患者取出2枚支架、1个保护伞和动脉硬化斑块。7例(87.5%)患者术中监测经颅超声多普勒,5例(62.5%)使用颈动脉转流管。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无颅内出血和新发脑梗死,未出现心肌缺血及脑组织过度灌注。出现舌下神经和迷走神经损伤各1例,3个月随访时完全恢复。1例手术当日出现对侧上肢一过性无力发作。术后随访时间为29.5(17.5,42.0)个月(范围7~47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颈动脉中重度再狭窄,所有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补片成形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ISR,术后长期疗效满意。
佟志勇刘源潘起晨邹存义程德殊赵旭东张劲松金友贺娄喆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支架内再狭窄
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流变化情况,预测血管痉挛(VSP)的发生.方法:本文应用TCD动态观察28例SAH患者病后4周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FV)变化,与脑CT显示出血量进行比较,同时观察临床体征的变化.结果:SAH后FV异常率为75%(21/28),VSP的发生率为35.7%(10/28),其中60%(6/10)发生于病后8-12天,持续6~18天;两侧FV明显高于对侧(P<0.01);3例出现症状性VSP患者均为出血量较大者,并于症状出现前1~2天FV每天增加30cm/s以上,平均FV为200cm/s.结论:通过TCD检查可以预测SAH后VSP的发生,其发生率为35.7%,多于病后1~2周内发生; 出血量越多,VSP发生可能性越大;FV大于200cm/s或每大增加超过30cm/s.有发生症状性VSP的倾向.
赵立民金友贺刘秀梅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流速度
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纤溶系统功能状态的研究
1993年
测定35名正常人和32例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血浆t-PA活性、PLG含量及PL活性。发现:脑血栓患者t-PA活性低于正常人;PLG含量高于正常人;PL活性虽比正常人高,但仍在正常值范围,且脑血栓患者t-PA活性与PLG含量变化呈直线负相关。说明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纤溶系统功能降低。
滕伟禹刘秀梅吕晶高恒旺戚其学金友贺
关键词:血栓形成纤溶酶原纤溶酶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