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廷清

作品数:9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四川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篇基因
  • 3篇阿霉素
  • 2篇融合基因
  • 2篇树突
  • 2篇树突状
  • 2篇树突状细胞
  • 2篇细胞
  • 2篇
  • 2篇产生菌
  • 2篇肠癌
  • 2篇大肠
  • 2篇大肠癌
  • 2篇SURVIV...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原位
  • 1篇原位移植
  • 1篇质粒
  • 1篇溶菌酶
  • 1篇乳头

机构

  • 6篇四川省肿瘤医...
  • 3篇四川省肿瘤研...
  • 2篇吉林大学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陈廷清
  • 4篇查晓
  • 4篇张文彬
  • 4篇马云鹏
  • 2篇孔维
  • 2篇黄建鸣
  • 2篇燕锦
  • 1篇樊英
  • 1篇郑阳春
  • 1篇刘宝善
  • 1篇刘超
  • 1篇乌恩奇
  • 1篇任原
  • 1篇任源
  • 1篇徐琳
  • 1篇邱爱东
  • 1篇徐世强
  • 1篇李吉满
  • 1篇杨敏
  • 1篇宋水勤

传媒

  • 2篇四川肿瘤防治
  • 2篇中国抗生素杂...
  • 2篇四川生理科学...
  • 2篇肿瘤预防与治...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1992
  • 2篇199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大肠癌裸小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的建立与比较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建立符合人大肠癌肝转移生长过程及特点、操作简便可行、结果稳定的人大肠癌裸小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方法:以人结肠癌HCT-8、HCT-116细胞株对裸鼠分别行盲肠组织块包埋种植、盲肠浆膜下和直肠粘膜下瘤细胞注射构建大肠癌原位移植模型。比较三种方法的成瘤效果、荷瘤鼠生存期及肝转移形成情况。结果:HCT-8细胞盲肠组织块包埋种植法成瘤率83%(10/12),荷瘤鼠平均生存期134天(102天~174天);盲肠浆膜下注射法成瘤率16%(2/12),荷瘤鼠平均生存期80天(67天~93天),直肠粘膜下注射法成瘤率75%(9/12),荷瘤鼠平均生存期72天(58天~86天);本组没有观察到肝转移发生。HCT-116细胞盲肠组织块包埋种植时,成瘤率90%(18/20),6周时开始出现肝转移(1/4,25%),8周时肝转移率进一步增加(3/4,75%),部分裸鼠同时出现肺转移(1/4,25%)。结论:利用人结肠癌HCT-116细胞行盲肠组织块包埋种植成瘤效果稳定,肝转移率高,是理想的大肠癌原位移植肝转移造模方法。
郑阳春陈廷清张文彬李吉满杨敏燕锦
关键词:BALB/C裸小鼠大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
硫链丝菌素可提高变青链霉菌对阿霉素的耐受性
1992年
硫链丝菌素(Thiostrepton,TST)是一种从远青链霉菌(S.aurreus)分离得到的多肽类抗生素,分子量1650。绝大多数放线菌对TST均很敏感,链霉菌重组载体如SLP、pIJ101和SCP2系列质粒以及φ31噬菌体均含有TST耐药标志(tsr),因此,TST是链霉菌遗传研究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抗生素,最近我们在克隆阿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的研究中发现,在阿霉素与TST同时存在于培养基时可明显增强多种链霉菌对阿霉素的耐药性。此现象迄今国内外文献尚未见正式报道。
马云鹏陈廷清王浴生
关键词:阿霉素
阿霉素产生菌突变株H6125转化研究
1992年
本文探讨了不同培养条件下,菌龄和再生温度对链霉菌质粒转化阿霉素突变株H6125的影响。结果证明,利用改良的R2YE培养基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使pH702和PH922的转化率分别达到5×105/μg DNA和0.6×105/μg DNA。转入质粒的H6125遗传表型发生改变,其发生机理尚不清楚。
陈廷清马云鹏王浴生
关键词:阿霉素产生菌突变株质粒
GM-CSF-Survivin融合基因的构建及其在树突状细胞的表达
2009年
目的:构建以Survivin为肿瘤抗原,GM-CSF为基因佐剂的融合基因,并将该融合基因转入DC,研究DC疫苗抗肿瘤治疗的新方法。方法:参照GenBank收载的Survivin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提取HT-29肿瘤细胞中的mRNA,经RT-PCR反应获得野生型Survivin cDNA基因片段。人工合成GM-CSF、Survivin两端和中间连接接头引物。PCR反应获得GM-CSF、Survivin DNA片段。经BamHⅠ酶切,T4DNA连接酶连接获得GM-CSF-Survivin融合DNA。以此DNA为模板,用两端引物作PCR扩增以获得较纯的融合DNA片段。经EcoRⅠ、HindⅢ双酶切后与相同双酶切的pcDNA3.1(-)载体质粒混合,加入T4DNA连接酶,16℃连接20h。用连接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挑选克隆提取质粒。结果:经PCR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初步鉴定后,选取一株送样作DNA序列测定,结果与设计序列完全一致。质粒定名为pcGM-Sur,用jetPEITM-Macrophage转染体系,将构建的pcGM-Sur质粒转染DC。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到DC中的融合基因mRNA和表达的Survivin抗原。结论:质粒pcGM-Sur DNA序列与设计完全一致,转染DC后能转录出完整的融合基因mRNA并表达出具有Survivin抗原性的融合蛋白。
张文彬陈廷清黄建鸣查晓
关键词:GM-CSFSURVIVIN融合基因树突状细胞
转染融合基因的DC抗肿瘤免疫效应
2007年
目的研究转染融合基因(GM-CSF-survivin GM-ΔSur)的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诱导高效而特异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方法用jetPEITM-Macrophage转染体系,将构建的GM-ΔSur融合基因转染入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的表面分子HLA-DR、CD83、CD80、CD86表达的高低;用LDH法测定转染融合基因的DC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杀伤肿瘤细胞(HT-29和OVCAR-3)的能力。结果转染融合基因的DC细胞中可检测到GM-ΔSur融合蛋白的表达;DC表面高表达HLA-DR、CD83、CD80、CD86;PHA/rhIL-2长期培养(21d)的T细胞CD8+比例明显增加;转染融合基因的DC对HT-29肿瘤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未修饰的DC的杀伤率。结论GM-ΔSur基因转染修饰的DC能选择性诱导MHC-I类分子限制的CTL的特异性,显著提高DC的抗原提呈功能和诱导高效而特异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张文彬张海红孔维查晓陈廷清邓碧芳任原黄建鸣
关键词:肿瘤树突状细胞融合基因CTLSURVIVIN
硫链丝菌素可提高变青链霉菌对阿霉素的耐受性
1991年
硫链丝菌素(Thiostrepton,Thio)是一种分离自S.azureus的多肽类抗生素,分子量1650。因为绝大多数放线菌对Thio均非常敏感,所以链霉自遗传工程所构建的重组载体多含有Thio耐受基因(tsr)作为筛选标志。我们在利用p^1J922作为重组载体,变青链霉菌作为宿主克隆阿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的研究中首先发现,变青链霉菌和转化有质粒的变青链霉菌孢子对阿霉素的耐受性分别为5ug/ml和10ug/ml。在存在Thio的情况下,上述菌株对阿霉素的耐受性提高一倍。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尚不清楚。利用阿霉素产生菌DNA在体外与Thio和阿霉素反应后进行琼脂糖电泳发现:Thio自身对DNA电泳模式无任何影响,但它可明显抑制阿霉素在体外对DNA的嵌合效应。
马云鹏陈廷清
关键词:生物合成基因多肽类抗生素产生菌耐药基因
10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检测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 :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癌细胞 ,以确定其肿瘤是否有微转移发生。方法 :应用逆转录酶链反应 (RT- PCR) ,检测 10例大肠癌患者癌组织和外周血中CK2 0mRNA的表达。结果 :10例大肠癌患者中有 5例外周血检测出CK2 0mRNA ,阳性率为 5 0 %。结论 :外周血中CK2 0mRNA检测可作为大肠癌病人肿瘤微转移的参考指标 ,有助于肠癌转移的早期发现和选择更好的化疗方案。
陈廷清刘超燕锦张文彬徐琳刘宝善查晓
关键词:大肠癌微转移CK20MRNA外周血
一种从链霉菌和大肠杆菌提取大分子量总DNA的新方法
1991年
近年来,我们在进行基因工程试验中,探索建立了一种避免使用苯酚、简化操作程序的DNA提取方法。利用该法所得DNA不仅分子量大(约300kb),且纯度完全能满足内切酶消化,接连和转化。在提取链霉菌和大肠杆菌染色体DNA时,称1g湿菌体,加9ml溶菌缓冲液(50mMol/L Tris.Hcl PH8.0;25mmolL EDTA;0.3mol/l sucrose)。混匀菌体后加入1ml溶菌酶溶液(20mg/ml和200ul
陈廷清马云鹏
关键词:链霉菌RNASESUCROSE缓冲液
四川地区宫颈癌HPV33、52和58型E6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调查我国四川地区妇女宫颈癌组织中HPV33、52和58型的感染率及E6基因结构特点,探讨其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技术,对四川地区2004年60例宫颈癌患者癌组织DNA进行HPV检测。结果:获得HPV52和HPV58型各4例,检出率为6.7%;HPV33型1例,检出率为1.7%。对所获得的各例 HPV33、52和58 E6基因测序分析。结论:与Genbank标准株相比,四川地区发现的HPV33和HPV52 E6基因有多处突变,与日本发现的HPV33,52突变株相近。
任源乌恩奇张国楠徐世强宋水勤樊英余建邱爱东陈廷清孔维查晓
关键词:乳头状瘤病毒基因突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