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忻
- 作品数:52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绍兴五年南宋朝廷“渐图恢复”下的对金态度
- 2014年
- 绍兴四年十二月,南宋朝廷挫败了伪齐与金人的联兵入侵,扭转了自建炎以来被动奔避的局面。"大作规模措置","渐图恢复"成为了南宋朝廷在绍兴五年的根本任务,朝臣们以此为主题,围绕着国家政治、军事、外交的实际状况,提出了乘衅待时、和战相间的策略。
- 陈忻
- 关键词:南宋
- 现代抗战词与宋代南渡词情感基调之比较被引量:3
- 2009年
- 抗战词与南渡词同以外族入侵为背景,其主旋律却存在着高亢与低抑的不同。这种差异应当归之于特定的时代所采取的不同对敌政策,以及作者所选取的不同的抒情角度。总体上说,始终如一的抗日路线是现代抗战词激扬奔放的根本原因,而南宋朝廷的屈辱苟安带给词人的则是抑郁悲凉之痛。
- 陈忻
- 关键词:情感基调
- 宋代石刻诗的文化透视被引量:1
- 2015年
- 宋代石刻与文学的关系密切,石刻诗所占比重尤为突出。刻诗者包括朝中宰臣、地方官员和普通文士,他们或自刻己诗或选他人诗篇铭石,所涉及的作者既有往代诗人,也大量刊刻宋人诗篇,总体上以历代名家名篇为主体。所选作品根据刻诗者所需,除单篇作品外,有个人全部诗篇、阶段性诗篇、组诗、唱和诗、汇刻诗等多种内容,形成大小规模不等的石刻形态,个别诗人作品还出现多次刻石的重刻现象。宋人刻诗选诗有特定的依据和标准,即考虑诗人因素,也关注作品质量,一般会受地缘、人际、审美等诸因素影响而决定其取舍。
- 左福生陈忻
- 关键词:石刻动机
- 论初唐政治与文人人品及诗歌被引量:4
- 2004年
- 初唐政治有两个明显特点,即崇文精神与宫廷政变。前者使文人从政的热情空前高涨,表现出狂傲浮躁的心性;后者导致了文人阿附权贵的人格缺憾。就诗歌演变看,崇文精神及文人对仕途政治的关注,从形式技巧与内容题材两方面促进了诗歌的发展,为声律风骨皆备的盛唐诗歌奠定了基础。
- 陈忻
- 关键词:文人人品诗歌
- 抗战时期旧体诗词对古代战争诗词纪实性之继承被引量:6
- 2008年
- 抗战时期的旧体诗词继承了我国古代战争诗词的纪实性笔法,具体表现有二:一是直接记录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塑造各类人物形象,以达到以诗存史的目的;二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叙述是为了抒情服务,使有限的文字最大限度地承载更加厚重的内容。这两种纪实的方式都因作者所处的时代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感情基调。
- 陈忻
- 关键词:抗战时期旧体诗词纪实性
- 元和十四年朝廷大事件对白居易忠州诗的影响
- 2020年
-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三月二十八日白居易到达忠州任刺史,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诗歌,其主要特点一是记写政事的作品平和简淡,二是以个人生活为主题的作品普遍渗透着乐少愁多的诗情。这种情状的出现除个人仕途际遇的原因之外,也与朝廷发生的大事件有很大关系。正是朝廷的大事件与白居易自身的仕宦遭遇共同作用,塑造了白居易忠州时期的诗歌表达形式及情感方向。
- 陈忻
- 关键词:白居易
- 杨时的文学思想被引量:3
- 2010年
- 杨时是宋代洛学派的重要人物,他坚定地秉承并进一步阐扬了二程的理学思想,其《龟山集》所体现出的文学思想无不打上理学思想的烙印,主要表现为特别强调作者的正心无邪、作品的温柔敦厚和冲淡自然的风格。
- 陈忻
- 关键词:理学思想文学思想
- 宋代心学领袖陆九渊的文学思想被引量:3
- 2007年
- 南宋心学领袖陆九渊以"先立乎其大者"为出发点,将文人和文学作品全都规范到本心的轨道上来,从而形成了道德然后文章的特色。其文学思想建立在心学思想体系之上,大致由三点构成,即:理想中的人与文;立心为本,作文为末;崇实去浮,直抒胸臆。
- 陈忻
- 关键词:陆九渊文学思想本心
- 儒学对唐宋诗歌与日本和歌抒情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05年
- 本文以中国唐宋诗歌和日本的和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它们抒情性的异同来 寻找其背后蕴藏着的儒家思想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国的儒家诗学观深深地扎根于中国诗人的心 中,并在中国唐宋时期的诗坛上绽放奇葩。这一时期,儒家思想与诗歌水乳交融,反映现实、针砭 时弊成为诗歌的主流,此期诗歌的美是与善密不可分的。而日本的和歌却始终以抒发个人的情感 为主要内容,沿着以真为美的道路发展,中国儒家思想不能真正渗透其中,其影响只是浅表的。
- 陈忻
- 关键词:诗歌和歌唐宋诗抒情性儒学
- 宋人的求诗风尚
- 2018年
- 宋人请求他人作诗、赐诗的表达涵盖求诗、乞诗、觅诗、索诗、要诗等方面,求诗者涉及文人士大夫、方外群体及艺伎村夫等各个阶层,求诗者不分男女,不论老幼,可谓无人不求诗;求诗缘起主要分为无功利性的交往求诗和有针对性的实用求诗,涉及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可谓无事不求诗;在求诗方式上,宋人以当面口头相求为常见,还通过书信、诗赋等书面文字来求取。求诗风尚的流行受宋人文化心理及以诗代文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它在促进宋人日常生活雅化和人际交往和谐的同时,也反作用于宋诗创作,表现为:一是促进诗歌与生活的互动,拓展诗歌的表现领域;二是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诗歌的创作规律,助长了敷衍之习,成为庸恶之作的推手。
- 左福生陈忻
- 关键词: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