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玮
- 作品数:9 被引量:18H指数:2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思政教育在肿瘤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于肿瘤学教学,应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医学生作为医院未来的新进血液,将会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强医学生思政教育至关重要。文章首先阐述肿瘤学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应用优势,然后分析肿瘤学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应用现状,最后探究思政教育在肿瘤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陈玮
- 关键词:思政教育肿瘤学教学教学改革
-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及预后因素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102例复发和(或)转移性胃肠间质瘤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口服治疗(起始剂量为400mg/d,病情进展者加量至600mg/d)。结果:99例患者可评价疗效,其中8例(8.1%)完全缓解,68例(68.7%)部分缓解,20例(20.2%)疾病稳定,3例(3.0%)疾病进展;客观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76.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32.0个月,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6.1%、81.2%和70.8%。居住在城市、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体能状况(performance status,PS)<2分或客观缓解的患者有更长的PFS(P<0.05),而年龄<65岁、居住在城市、ECOG PS<2分、单纯肝转移或治疗后病灶密度降低的患者有更长的总生存期(P<0.05)。结论: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安全而有效。年龄、基线PS、近期疗效和治疗后病灶密度的变化是晚期胃肠间质瘤预后的重要相关因素。
- 陈玮陈振东李超李娜杨扬杨震张扬李凡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伊马替尼预后
- 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原发性胃肠套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初步探讨原发性胃肠道套细胞淋巴瘤(PGIMCL)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利用SEER数据库,收集1983—2015年间诊断为PGIMC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和生存信息并加以整理。采用Kaplan-Meier函数绘制总生存率(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各个临床要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420名患者,其中老年男性多见,原发部位多集中在肠道。高龄(OS:HR=2.210,95%CI为1.646~2.968,P<0.001;CSS:HR=2.024,95%CI为1.437~2.852,P<0.001)、Ⅲ/Ⅳ(OS:HR=1.397,95%CI为1.065~1.833,P=0.016;CSS:HR=1.935,95%CI为1.391~2.692,P<0.001)、原发于胃(OS:HR=1.599,95%CI为1.205~2.121,P=0.001;CSS:HR=1.516,95%CI为1.079~2.130,P=0.017)的PGIMCL患者OS和CSS不佳。女性OS略长于男性(HR=1.390,95%CI为1.013~1.908,P=0.041)。结论年龄、原发部位、临床分期是影响PGIM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王慧张荣昊黄琦吴婧婧陈玮张明军
- 关键词:SEER预后
- 胃肠间质瘤肝转移的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4年1月入组的复发或转移性GIST共138例患者,其中肝转移者74例。根据治疗前病灶部位将全组病例分为单纯肝转移组34例、腹盆腔转移组64例和肝腹盆腔转移组40例。均给予伊马替尼起始剂量400 mg/d口服。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近期疗效相关因素,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预后多因素分析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135例可评价近期疗效。74例肝转移患者中,CR 11例,PR 41例,SD 18例,PD 4例,有效率(RR)为70.3%,疾病控制率(DCR)为94.6%。3组RR、DC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伴同时性肝转移是影响RR的独立因素。全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2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66个月,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7.0%、89.6%、82.3%和60.0%。肝转移患者的中位PFS为45个月,中位OS为68个月,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7.2%、92.5%、87.4%和59.2%。单纯肝转移组、腹盆腔转移组和肝腹盆腔转移组的中位PFS分别为61、56和30个月,中位OS分别为75、65和63个月。是否合并其他部位转移和近期疗效是影响PFS的独立因素,是否合并其他部位转移和年龄是影响其OS的独立因素。3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水肿、白细胞减少和腹泻,多为1~2级,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转移并未影响伊马替尼治疗晚期GIST的近期疗效,肝外病灶、年龄和近期疗效是影响GIST肝转移患者远期生存的重要因素。
- 胡雪阳陈玮陈文俊李烦繁
- 关键词:肝转移伊马替尼预后
- 曲妥珠单抗治疗失败的终末期胃癌应用吡咯替尼有效1例
- 2022年
-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肿瘤[1]。15%~20%的胃癌患者可以检测到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2-4],初治的此类患者在化疗的基础上加入曲妥珠单抗可显著提高中位生存期(16个月vs 11.8个月)[5]。曲妥珠单抗因此作为HER2阳性晚期胃癌的标准一线靶向药物。但在曲妥珠单抗耐药后,换用其它的HER2抑制剂(包括曲妥珠单抗-美坦新偶联物、拉帕替尼、帕妥珠单抗等在内)是否仍然有效尚有不同看法[6]。
- 李思雨陈玮张明军
- 关键词:胃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 胃肠间质瘤肝转移的临床特性及生存分析
-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肝转移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入组复发和(或)转移性胃肠间质瘤共138例,其中肝转移者74例。根据治疗前病灶部位将全组病例分为单纯肝转移组、腹盆腔转移组和肝腹盆腔转移组。
- 胡雪阳陈玮李烦繁
-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肝转移
- 雷替曲塞联合铂类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 观察雷替曲塞联合铂类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中心,完成雷替曲塞二线化疗且资料完整的49例晚期胃癌患者,21例予雷替曲塞3 mg/m^2静滴1 d,顺铂20 mg/m^2静滴,1~5 d;28例予雷替曲塞3 mg/m^2静滴1 d,奥沙利铂130 mg/m^2静滴1 d。每周期21 d,直至疾病进展或毒副反应不能耐受,最多治疗6个周期。结果 总有效率为10.20%(5/49),疾病控制率为57.14%(28/49)。毒副反应多为Ⅰ~Ⅱ级。结论 雷替曲塞联合铂类方案作为二线治疗方案在晚期胃癌中疗效尚可,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陈婵娟张鹏杨扬陈玮王小磊程怀东
- 关键词:晚期胃癌雷替曲塞肿瘤中心二线化疗铂类
- 晚期肺鳞癌二线化疗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接受二线方案化疗后晚期肺鳞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接受二线化疗的晚期肺鳞癌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各亚组生存率,采用Cox比例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二线化疗的客观有效率5.6%,疾病控制率57.7%。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3.0个月,中位生存期8.0个月。1年生存率为29.2%。生存分析显示,ECOG 0分、一线或二线治疗后疾病控制、双药组的患者有更长的PFS和OS,而二线基线TNM分期ⅢB期的患者有更长的OS。结论二线化疗疗效、二线基线TNM分期是影响二线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与标准单药方案比较,双药方案能进一步提高晚期肺鳞癌二线治疗的疗效。
- 陈玮邵菲陈婷婷刘铭李超陈振东
- 关键词:肺鳞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