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霞

作品数:6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诱发电位
  • 4篇视觉诱发
  • 4篇视觉诱发电位
  • 2篇儿童
  • 1篇优势眼
  • 1篇正常儿
  • 1篇正常儿童
  • 1篇弱视
  • 1篇外区
  • 1篇外斜
  • 1篇外斜视
  • 1篇斜视
  • 1篇脑半球
  • 1篇VEPS
  • 1篇大脑
  • 1篇大脑半球

机构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大同医学专科...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陈霞
  • 4篇蔡浩然
  • 4篇郭静秋
  • 3篇管永清

传媒

  • 2篇现代电生理学...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生物物理学报

年份

  • 2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外斜视儿童多导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被引量:7
1997年
目的探讨不伴有弱视的恒定性外斜视儿童的多导视觉诱发电位(visualevokedpoten-tials,VEPs)的临床意义及外斜视的发病机理。方法采用14个盘状作用电极行全视野及半视野棋盘格翻转刺激,记录正常对照组与不伴有弱视的恒定性外斜组儿童的视觉诱发电位。结果斜视组全视野刺激所记录的双眼与单眼VEPs潜伏期(LP1)、振幅(AN1P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此结果与正常对照组不同;斜视组主眼和非主眼LP1较正常对照组延长(P<0.01),斜视组非主眼AN1P1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1);斜视组鼻、颞侧视网膜LP1、AN1P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VEPs检测可为恒定性外斜视者的双眼视功能异常提供客观依据;恒定性外斜视者视力虽正常但VEPs并非正常,提示有初级视皮层功能障碍存在;不伴有弱视的恒定性外斜视者在单眼半视野刺激条件下,无颞侧视网膜抑制现象。
陈霞郭静秋蔡浩然管永清
关键词:外斜视诱发电位儿童VEPS弱视
视觉诱发电位与优势眼
1998年
目的:研究正常儿童优势眼视觉诱发电位特征。方法:对47名正常儿童进行全视野刺激多导视觉诱发电位研究。结果:优势眼视觉诱发电位以0_z电极为代表,P_(100)潜伏期较非优势眼缩短(P<0.01),而N_(75)—P_(100)峰峰值较非优势眼增大(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偏利现象,这种偏利现象可能与控制视神经髓鞘优先形成的某种遗传机制有关,或是中枢神经系统突触的局部构造、突触效能的差异。
管永清陈霞郭静秋蔡浩然
关键词:视觉诱发电位优势眼
多导视觉诱发电位纹状外区非对称性的研究
1998年
对47名正常儿童进行了全视野双眼敕激与单眼刺激多导视觉诱发电位研究。结果显示双眼刺激E9电极所记录到的视觉诱发电位N_(75)波幅明显大于E11电极N_(75)波幅(P<0.01),并且E9电极双眼刺激N_(75)波幅明显大于单眼刺激(P<0.01)。而E11电极却不存在这种双眼刺激与单眼刺激N_(75)波幅之间的差别。本结果与Conel组织学研究结果相一致,揭示两侧大脑半球纹状外区发育存在非对称性,左侧纹状外区较右侧纹状外区发育延迟。
管永清陈霞郭静秋蔡浩然
关键词:视觉诱发电位
正常儿童多导视觉诱发电位的非对称性分布
1996年
对49名正常儿童进行了多导视觉诱发电位的观察。结果表明:(1)双眼及单眼VEPs波形在头皮中线两侧分布是非对称性,右偏者较左偏者多,这种非对称性可能与脑组织两侧结构和功能的不对称有关,从而影响到VEPs发生源的位置以及偶极子的方向及强度等。(2)吉利手者右半视野刺激的VEPs振幅,(AnlP1)大于左半视野刺激的VEPs振幅,两半球枕叶皮层神经解剖学上的非对称性为我们的电生理结果提供了一定的形态结构基础。(3)半视野刺激显示“矛盾定侧”现象。
陈霞管永清蔡浩然郭静秋
关键词:视觉诱发电位大脑半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