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楠
- 作品数:37 被引量:138H指数:8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政治法律更多>>
- 刘向《别录》“一人持本”考述被引量:2
- 2021年
- 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本”当指底本。对应“本”“本书”,整理定本可称“新书”,誊抄副本可称“别本”。“本”“本书”又可与重修、续书、附记、注解对文,《汉书》之于《汉纪》,《东观汉记》之于《后汉书》,《三国志》之于裴松之注,《春秋谷梁传》之于范甯集解,都可称“本书”。
- 马楠
- 关键词:底本别录
- 《尚书》、金文互证三则被引量:2
- 2014年
- "衋"字先秦传世文献仅见《酒诰》一处,《说文》据《酒诰》上下文释作"伤痛",根据多友鼎、作册嗌卣等铜器铭文,可以推知"衋"即"盡"字,训为悉、皆。《酒诰》有"劼毖"一语,《说文》同样据上下文训作"慎",而比对戎生编钟与晋姜鼎,可知"劼"实即"嘉"字,训为"善"。根据《立政》相关文句,可以推知毛公鼎谓王赐命毛公,言内外小大诸事,总听于毛公,我不与闻;小大诸事不委于有司而总于王,是国所以丧。
- 马楠
- 德国浪漫派艺术童话中的浪漫精神
- 马楠
- 关键词:德国浪漫派
- 《尚书·立政》与《四告》周公之告被引量:3
- 2020年
- 清华简第十辑整理报告《四告》篇第一部分为周公向皋陶祝祷告事之辞,与《尚书·立政》篇章结构、文句语词、思想内容均密切相关。二者对读可揭示《立政》为周公论官人之道,诰教成王效法文武,选任"三俊",执掌"庶言、庶狱、庶慎",即司法刑狱;《四告》为周公祝祷皋陶俊保成王选官得人,刑法平正。两篇创作时间都应当在周公七年还政成王之后,《史记》等书认为《立政》篇与东征伐淮夷相关,是不正确的。
- 马楠
- 清华简《郑文公问太伯》与郑国早期史事被引量:17
- 2016年
- 即将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有《郑文公问太伯》一篇,记载了太伯对郑文公的临终告诫。其中太伯历数了郑国自桓公、武公、庄公以来东迁启疆,昭公、厉公斗阋斩伐的史事,最后劝诫文公当追慕先君、克己节欲、任用贤良。简文多可印证《左传》、《国语》诸书记载,特别是桓公、武公及庄公前期处于两周之际,文献多阙,简文更可补充相关史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 马楠
- 关键词:史事《左传》史料价值
- 清华简《摄命》初读被引量:13
- 2018年
- 清华简第八辑整理报告有《摄命》一篇,凡32简,简长约45、宽0.6厘米。简3、25、29略有残缺,其他基本完整,简背有序号,为编联提供了基本保证。全篇主体部分为周天子册命“摄”之命辞,文句与《周书》、西周中晚期铜器铭文[1]多可比照,具有重要价值。本篇册命对象名“摄”,李学勤将之与《书序》中之《冏命》相联系[2]。
- 马楠
- 关键词:《周书》铜器铭文天子文句
- 据《清华简》释读金文、《尚书》两则被引量:1
- 2012年
- 一清华简《系年》曰:盍(阖)(庐)卽(世),夫秦(差)王卽立(位夫秦王指夫差,殆无疑义。又清华简第一册《楚居》:至霝(灵)王自为郢(徙)居秦溪之上,以为凥(处)于章[华之台]。竞坪王卽立(位),犹居秦溪之上。
- 马楠
- 关键词:《尚书》金文释读夫差
- 《芮良夫毖》与文献相类文句分析及补释被引量:12
- 2013年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有《芮良夫毖》篇,内容为周厉王大夫芮良夫告诫同僚之语,文辞、篇幅约略与两篇《诗经.大雅》相当。《〈芮良夫毖〉与文献相类文句分析及补释》一文根据《芮良夫毖》用韵情况将试为该篇分章,并与《诗经》、《尚书》、《左传》等传世文献中相类文句对照,据此对该篇的训诂和文字考释在整理报告的基础上做出修订与补充。
- 马楠
- 关键词:清华简
- 敦煌写本P.3315所见古文考被引量:2
- 2013年
- 敦煌写本P.3315《尚书释文(尧典—舜典)》系孙奭所谓"古文尚书音义",所标"古文"体例有"甲,古乙字"、"乙,古作甲"、"乙,古文作甲"三种,甲乙的"古""今"对应关系实际包含三种情况:正俗对应、篆隶对应、古文今文对应。P.3315所据作音义者为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传》,从中可见梅本隶古文字的来源:梅本"古文"多与正始石经古文或《说文》正篆、古文相合,并存在根据《说文》古文偏旁更造隶古奇字的现象。除此之外,梅本"古文"显然存在另外来源,且往往与战国文字相合,密合程度甚至超过正始石经和《说文》古文,这部分古文很可能来源于《汉书》、郑玄经注等文献,即本自汉人对古文的基本认识。
- 马楠
- 关键词:P尚书古文
- 清华简《良臣》所见三晋《书》学
- 2013年
- 清华简《良臣》篇(《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3册,中西书局,2012年)言黄帝至春秋时佐治之臣,其言虞夏、殷商、西周事多本《书》经、《书》说,而舛讹颇多,或误系此臣于彼,或误析一人为二。虽然,犹可见战国三晋《书》学之一隅,今略陈其义,就教于方家。
- 马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