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严翘

作品数:24 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人乳
  • 5篇人乳头瘤
  • 5篇乳头
  • 5篇乳头瘤
  • 4篇毒性
  • 4篇人乳头瘤病毒
  • 4篇乳头瘤病毒
  • 4篇细胞
  • 4篇瘤病毒
  • 3篇皮肤
  • 3篇淋巴
  • 3篇病理
  • 2篇蛋白
  • 2篇寻常疣
  • 2篇药物
  • 2篇中毒性表皮坏...
  • 2篇中毒性表皮坏...
  • 2篇人乳头瘤病毒...
  • 2篇乳房
  • 2篇乳房外

机构

  • 23篇东南大学
  • 2篇苏州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江苏省肿瘤医...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南通市第二人...
  • 1篇南京明基医院

作者

  • 24篇严翘
  • 21篇王飞
  • 17篇董正邦
  • 5篇陈梅
  • 3篇余卫平
  • 3篇张红叶
  • 3篇郭宗科
  • 3篇潘永正
  • 3篇杨海晶
  • 2篇单莹
  • 1篇樊翔
  • 1篇罗竞超
  • 1篇任龙
  • 1篇马行一
  • 1篇史美祺
  • 1篇史进军
  • 1篇米绪华
  • 1篇高启
  • 1篇吴海红
  • 1篇葛金芳

传媒

  • 7篇中华皮肤科杂...
  • 6篇临床皮肤科杂...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华西医学
  • 1篇实用皮肤病学...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面部平滑肌瘤
2014年
报告1例面部平滑肌瘤。患者女,46岁。左侧面部多发结节7年余,逐渐增多,既往无自觉症状,近期有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真皮上中部散在梭形细胞团块。梭形细胞胞核两端钝圆,呈雪茄样,胞质丰富,呈嗜伊红色。免疫组化显示:结蛋白(desmin)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诊断:平滑肌瘤。
严翘董正邦王飞
关键词:平滑肌瘤面部
面部平滑肌瘤1例
严翘董正邦王飞
E-钙黏蛋白和β-连环蛋白在乳房外Paget病中的表达
2023年
目的:检测E-钙黏蛋白及β-连环蛋白在乳房外Paget病(extramammary Paget s disease,EMPD)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EMPD中侵袭及转移的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0月确诊的EMPD患者皮损组织标本,对照标本为包皮环切术切除的正常包皮,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标本中E-钙黏蛋白和β-连环蛋白的表达,以染色强度和染色百分率的评分之积进行结果判定。结果:共收集33例EMPD皮损组织标本及25块对照标本。免疫组化结果示E-钙黏蛋白与β-连环蛋白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膜上。EMPD患者病理组织中E-钙黏蛋白和β-连环蛋白的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和3.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4%和54.5%,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5%和24.2%,阴性表达率分别为12.1%和18.2%,正常组织E-钙黏蛋白与β-连环蛋白表达全部为强阳性表达。两组标本间E-钙黏蛋白和β-连环蛋白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钙黏蛋白的表达与EMPD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及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与发生真皮浸润有显著相关性(P<0.05);E-钙黏蛋白与β-连环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90,P<0.01)。结论:E-钙粘蛋白及β-连环蛋白在EMPD中的表达是协同作用。E-钙黏蛋白表达的下调可能与EMPD肿瘤发生侵袭具有相关性,但与EMPD肿瘤转移可能无关。
柴圆圆严翘董正邦王飞
关键词:乳房外PAGET病E-钙黏蛋白Β-连环蛋白免疫组化
非特指型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并发下肢淋巴水肿被引量:1
2022年
患者女,63岁。右下肢水肿12年,多发红色斑块、结节半年。皮肤科检查:右小腿多发红色斑块、结节,黄豆至核桃大;大腿多发钱币大红色斑块,质韧,明显浸润。右大腿红色斑块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可见境界带,真皮上中部胶原纤维呈均一化改变,真皮下部及皮下组织内见大量异形中等和大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D20(+),血浆配对盒蛋白(PAX5)(+),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原位杂交(+),CD10(-),B细胞淋巴瘤(Bcl)-6(约10%+),Bcl-2(-),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MUM)-1(+),原癌基因c-Myc(约5%+),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约80%+)。诊断:非特指型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患者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
严若恬严翘董正邦樊翔王飞
关键词:EB病毒淋巴水肿
尿道肉阜1例
严翘董正邦王飞
抗p200类天疱疮合并病毒性肺炎1例
2024年
患者男,35岁,因全身红斑、水疱伴口唇、阴囊糜烂4d,于2022年11月26日至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4d前躯干四肢无明显诱因出现多发水肿性红斑,散在水疱及大疱,无明显瘙痒,口唇黏膜、脸结膜及阴囊出现糜烂伴疼痛,外院就诊考虑“卡波西水痘样疹”,予静脉滴注阿昔洛韦及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皮损仍加重。患者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体健,无遗传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万勇军杨海晶严翘冯素英王飞
关键词:水肿性红斑类天疱疮遗传病史全身红斑病毒性肺炎大疱
携人乳头瘤病毒6型全基因细胞的组织工程皮片培养的初步研究
2015年
目的:建立人乳头瘤病毒6型(HPV6)全基因体外组织工程皮片培养模型,为进一步研究 HPV病毒周期奠定基础。方法用电转的方法,将 HPV6全长线性基因和质粒 pEGFP-▲EGFP 共转染 hTERT 细胞,G418抗性筛选,Southern 印迹法检测细胞内 HPV 病毒含量;3T3 J2滋养层细胞、I 型鼠尾胶原与含 HPV6基因的 hTERT 细胞(HPV6.hTERT 细胞)混合后,在金属网格上共同培养,逐渐形成皮片样结构。 HE 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皮片的组织结构和 HPV6 L1蛋白表达,电镜检查皮片病毒颗粒。结果 HPV6全长线性基因成功转入 hTERT 细胞,Southern 印迹法检测细胞内含 HPV6 DNA;与3T3 J2细胞、I 型鼠尾胶原共同培养的 HPV6. hTERT 细胞随时间而增殖分化,逐渐形成具有疣状增生外观的皮片。皮片 HE 染色显示,培养7 d 即出现典型的皮肤分层结构;培养21 d 皮片可见明显乳头瘤样增生、空泡细胞、角化过度、角化不全等 HPV 感染组织病理表现。免疫组化显示皮片上部有 HPV6 L1蛋白表达。电镜检测发现皮片中存在 HPV6病毒颗粒。结论 HPV6全基因组织工程皮片培养模型为 HPV 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但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王飞郭宗科张红叶潘永正董正邦陈梅单莹严翘余卫平
关键词:病理学病毒包膜蛋白质类
高频超声辅助评估丹毒治疗效果的前瞻性对照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采用高频超声观察丹毒患者皮肤厚度的变化以评估系统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短期联合糖皮质激素与单用抗生素治疗丹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1年1 - 1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诊断为丹毒并住院治疗的患者,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系统应用头孢硫脒7 d后加口服甲泼尼龙片(0.4 mg·kg-1·d-1)治疗, 对照组仅接受头孢硫脒治疗。采用高频超声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0 d后患侧病变最严重处及健侧对应部位表真皮厚度、皮下组织厚度, 治疗前后检测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计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进行两组间疗效比较。结果纳入23例丹毒患者, 研究组12例, 男8例, 女4例, 年龄(71.4 ± 11.4)岁;对照组11例, 男7例, 女4例, 年龄(67.4 ± 11.1)岁。治疗前, 研究组患侧表真皮厚度[(0.33 ± 0.12) cm]、皮下组织厚度[(1.08 ± 0.49) cm]与对照组[(0.25 ± 0.09) cm、(0.98 ± 0.46) c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83、0.49, P = 0.081、0.626)。治疗10 d后, 两组患侧表真皮厚度、皮下组织厚度均较治疗前减少(均P < 0.05), 研究组皮下组织厚度下降程度[(0.32 ± 0.33) cm]显著高于对照组[(0.10 ± 0.07) cm, t = 2.20, P = 0.039]。治疗前, 研究组WBC计数、NEU计数、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或Z值分别为0.60、0.71、-0.85, 均P > 0.05)。治疗10 d后, 两组WBC、NEU、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 0.05)。结论系统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短期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丹毒能有效减轻皮肤炎症, 与单用抗生素相比可更快消除皮下组织水肿。
靳诗颖史进军高启陈梅董正邦严翘李基健王飞
关键词:丹毒抗菌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疗法
乳房外Paget病33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乳房外Paget病(EMPD)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EMPD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33例患者中,男26例,女7例,平均发病年龄(70.46±8.79)岁。21例(63.6%)累及阴囊,7例(21.2%)累及外阴,3例(9.1%)累及阴茎,2例(6.1%)累及阴囊、阴茎。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原位型EMPD患者22例(66.7%),浸润真皮者10例(30.3%),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者9例(27.3%),合并汗腺癌4例(12.1%)。除1例患者放弃治疗外,32例(96.7%)患者接受局部扩大切除术,并且切缘均阴性;术后随访发生腹股沟淋巴结转移9例(27.3%),均接受放射治疗。统计学数据显示乳房外Paget病发生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性别、发病到确诊病程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真皮浸润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EMPD好发于外阴或阴囊部位,且其发生淋巴结转移与真皮浸润有相关性。建议侵袭性EMPD患者术后辅助局部放疗,可能会降低淋巴结转移风险。
柴圆圆严翘董正邦王飞
关键词:乳房外PAGET病病理组织预后
Toll样受体与病毒感染性皮肤病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Toll样受体是机体主要的固有免疫受体分子,可识别病原微生物高度保守的PAMP,激活特异性信号转导途径,连接机体固有免疫与获得性免疫,在机体抗感染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对Toll样受体在病毒感染性皮肤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严翘王飞
关键词:TOLL样受体人乳头瘤病毒药物疫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