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云天

作品数:33 被引量:106H指数:6
供职机构:吉林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吉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1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中尺度
  • 8篇冷涡
  • 6篇东北冷涡
  • 6篇暴雨
  • 5篇强对流
  • 5篇环流
  • 5篇降水
  • 4篇云图
  • 3篇对流云
  • 3篇对流云团
  • 3篇云团
  • 3篇灾害
  • 3篇水汽
  • 3篇台风
  • 3篇气象
  • 3篇强对流天气
  • 3篇切变
  • 3篇卫星云图
  • 3篇暴雪
  • 3篇触发

机构

  • 33篇吉林省气象局
  • 4篇吉林省防雷减...
  • 1篇兰州大学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空军航空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黑龙江省气象
  • 1篇白山市气象局

作者

  • 33篇云天
  • 10篇孙妍
  • 10篇王宁
  • 9篇王晓明
  • 7篇孙鸿雁
  • 6篇孙钦宏
  • 5篇张硕
  • 4篇王羽飞
  • 3篇刘海峰
  • 3篇姚帅
  • 2篇胡中明
  • 2篇冯旭
  • 2篇张智勇
  • 2篇纪玲玲
  • 2篇王秀娟
  • 1篇秦元明
  • 1篇孙凯军
  • 1篇王冬妮
  • 1篇刘实
  • 1篇杨雪艳

传媒

  • 8篇气象灾害防御
  • 2篇气象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吉林气象
  • 2篇第33届中国...
  • 2篇2012年全...
  • 1篇大气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气象科技
  • 1篇陕西气象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创新驱动,加...
  • 1篇2011年第...
  • 1篇吉林省第七届...
  • 1篇2012年全...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8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吉林省两次典型的冷涡暴雨天气成因对比分析
2024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系列卫星及常规气象资料,从环流背景、环境场特征、中尺度对流系统等方面,对比分析了2010年7月27—28日(过程1)和2016年6月18—19日(过程2)两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的特点及成因。结果表明:过程1受块状副热带高压影响,冷涡处于发展阶段,位置稳定少动,暴雨区水汽丰沛;过程2受带状副热带高压影响,冷涡相对较为孤立,处于减弱阶段,不易形成有组织的对流云系。过程1暖云厚度为过程2的两倍左右,且在水汽辐合方面的优势更为突出。两次过程的中小尺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过程1发生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原因为“列车效应”,过程2则是受MαCS影响产生的局地暴雨。因季节不同而导致的副热带高压位置不同是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但相似的东北冷涡位置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过程2冷涡和地面气旋减弱,与处于发展阶段冷涡相比,近地面风力相对较小,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水汽的蒸发作用。
刘子琪云天姚帅王宁
关键词:东北冷涡锋面气旋中尺度特征
吉林省一场持续性暴雨成因及MCC特征分析被引量:18
2016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及FY-2E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8月14—17日吉林省持续性暴雨过程环流形势演变特征、暴雨成因及其中尺度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异常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中纬度锋区上先后有两次高空槽沿同一路径东移、重复影响吉林是造成持续性暴雨的重要原因。降水过程分为两个集中阶段,第一阶段以对流性强降水为主,θ_(se)锋区随高度向南倾斜,具有条件不稳定并且水汽充沛,形成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而第二阶段逐渐转为混合性强降水,θ_(se)锋区随高度向北倾斜,在水汽输送强度、降水时间及降水总量等方面均明显强于第一阶段。强降水发生期间,先后形成α中尺度对流云团或MCC,分3个阶段影响吉林省,在云团发展阶段,具有低层气旋式涡度伴随中尺度辐合,高层反气旋涡度伴随中尺度辐散的垂直结构,且上升速度明显,同时925 hPa超低空急流前端风速辐合的反复出现亦是暴雨持续发生可能的中尺度触发机制。
王宁王秀娟张硕云天冯旭
关键词:持续性暴雨水汽输送
1509号“灿鸿”台风暴雨成因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本文利用NCPE 1°×1°的再分析资料,结合自动加密雨量资料对1509号"灿鸿"台风在吉林东南部地区造成的暴雨天气的成因做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减弱的热带低压移动至合并加强的西风槽前,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加,引发强上升运动,低层的辐合和涡度的垂直变化导致强上升运动,上升运动的加强和减弱对应降水的强弱;由台风减弱形成的热带低压为暴雨过程提供丰沛的水汽,湿度、涡度和垂直运动的位置和能量锋区一致,强降水出现在能量锋区上;整层大气为静力稳定,而斜上升气流引发了中层的大气对流不稳定的发展。
云天王羽飞王晓明
关键词:暴雨能量锋区
2009年8月吉林省东南部霜冻天气分析
2012年
[目的]分析2009年8月吉林省东南部霜冻天气。[方法]利用NEC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等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和诊断方法,从环流形势、天气要素特征等方面对2009年8月吉林省东南部霜冻天气的产生进行了分析。[结果]这是一次具有寒潮爆发性质的强冷空气影响过程;前期高空形势稳定,吉林省高温少雨,后期极涡大槽加深发展,强冷空气南下,在大槽冷锋东移之后,冷空气在该省爆发;吉林省东南部地区霜冻天气产生条件是东亚大槽和强冷锋的过境、高空处在西北气流的控制之下,该省中东部850 hPa温度)≤4℃,冷高压中心强度达1 020 hPa,且位置恰处该省中东部地区,冷空气的控制时间≥36 h、48 h内降水<10 mm。[结论]这次过程中产生的天气条件和要素条件对今后夏季霜冻天气预报有重要意义。
云天刘铮
关键词:霜冻天气强冷空气
2010-2011年冬季吉林省降雪天气特征及三场区域性暴雪比较分析
本文试图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欧洲中心数值预报、北京T213数值预报产品、自动站逐时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FY-2E卫星图像和TBB产品等资料对吉林省2010-2011年冬季出现的三次大范围区域性暴雪天气从大尺度...
胡中明云天
关键词:暴雪大尺度环流高空槽切变线卫星云图
文献传递
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集合动力因子解释应用被引量:1
2015年
利用吉林省数值预报集合动力因子预报系统资料和NCEP 1°×1°资料,针对2014年8月23~25日期间吉林省的几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落区预报与吉林省数值预报产品之集合动力因子进行解释应用。结果表明,集合动力因子对短时强降水的落区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但整体较实际落区偏西;集合动力因子预报的单中心对降水落区的指示意义比较明确,西部单中心因子较多;多数集合动力因子在降水过程中均表现为衰减过程,只有个别情况动力因子信号有所增强;山区集合动力因子表现为较弱信号时也有短时强降水产生。
李烨云天王晓明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
探空物理量在吉林省冰雹天气预报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2年
运用1960-2010年的冰雹天气资料,统计分析了吉林省冰雹天气的时间、地域分布特征,并针对2008-2010年间的冰雹天气过程中16个探空物理量的特征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冰雹天气多在春、夏季出现,并多集中在午后13-19时,冰雹在山区出现平均次数大于平原地区;适合的0℃层和-20℃层的高度、水汽条件、较好的对流不稳定条件和垂直上升运动都对冰雹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孙妍王晓明孙鸿雁云天
关键词:冰雹天气物理量特征
2011年6月7~9日东北冷涡背景下的强对流云团浅析
本文以2011年6月7~9日的一次冷涡天气过程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大尺度天气形势和产生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云团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将本次冷涡过程中出现的云团分为三类,并结合物理量场,从动力、热力和不稳定条件等方面对云团的形成和...
云天孙鸿雁孙妍张硕孙钦宏
关键词:东北冷涡中尺度云团温度平流
文献传递
吉林省玉米倒伏灾害天气分型及典型过程分析
2024年
为探求造成吉林省玉米倒伏灾害的天气系统类型、特征及发生规律,利用历史灾情和玉米发育期数据、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典型个例分析方法,对吉林省造成玉米倒伏灾害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造成玉米倒伏灾害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台风、东北冷涡、低空切变线及高空槽。玉米拔节—抽雄期倒伏主要受东北冷涡影响,抽雄-乳熟期主要受低空切变线、高空槽影响,乳熟-成熟期主要受北上台风影响。台风是造成吉林省玉米倒伏最为严重的天气系统,影响范围广,其移动路径对作物倒伏灾害的发生范围起决定性作用,倒伏灾害多发生在台风移动路径的西侧或北侧,地面低压系统的北侧。东北冷涡次之,倒伏主要发生在水汽、动力、热力和对流不稳定条件均最为显著的冷涡东南象限。低空切变线、高空槽影响范围小,低空切变线类倒伏发生位置取决于低空切变线或辐合线的位置。高空槽类倒伏一般发生在高空槽前,地面冷锋附近。
王冬妮云天云天苏丽欣
关键词:玉米倒伏台风冷涡
2017年吉林省两次副高后部极端降水成因的综合对比分析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降水资料、NCEP1°×1°逐6h再分析资料及雷达资料,对2017年吉林中部两次副高后部切变大暴雨的成因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偏北、中纬度锋区明显、切变线长时间维持是导致暴雨...
王宁云天姚帅王琪孙凯军
关键词:极端降水环流特征物理量场切变线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