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安
- 作品数:28 被引量:43H指数:3
- 供职机构:绍兴文理学院法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浅议我国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被引量:2
- 2010年
- 结合实际,针对我国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进行了探讨。
- 任志安
- 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是社会管理的根本保障
- 2011年
- 从法治、德治、纪律、习惯和风俗等方面入手,既做建章立制的急迫工作,又做公民教育长期的细致工作,在大力推进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与完善的同时,着力建立健全具有普世意义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
- 任志安
- 关键词:社会管理
- 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行政管理的理论前提
- 2007年
- 不能否认国家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但元论如何不能以暴力工具的形式治理社会。不发展经济、不增加人民的物质利益,就会失去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同样,政府部门忽略了为社会和公民服务的功能,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也将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如何受到社会的尊敬和增强道义上的威望,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永恒课题。面对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要不断地寻找国家行政效能提高的途径,使行政机关由限制型管理模式向服务型管理模式转变,使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 任志安
- 关键词:专政
-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应然与实然——主体地位研究刍议被引量:2
- 2007年
- 我国公共事业部门是非营利性组织的本土化部门,按照应然的研究,应该是社会治理结构中较大的部门;现实中政府又是公共事业管理的特殊主体,特殊主体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问题是这种实然如何在应然精神的感召下,各个主体,守住各自边界各负其责,建立起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多元互动的管理体制。
- 任志安
- 关键词:公共事业
- 马克思的国家难题
- 2007年
- 马克思虽然接受了黑格尔国家是"历史的缺陷"的基本观点,可他没有把缺陷问题放在一边,而是试图从国家的现在和过去中了解国家的本质和目标。认为国家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统治的组织,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凭着党性和良心,从政治方面看待国家的问题,使其自身产生了严重冲突。后来抛弃了与他自己社会学观点相矛盾的假说:国家很快废除或消亡。但马克思并不像后来庸俗马克思主义者所臆想的那样天真。他们认为:只要工人阶级取得了政权,那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便会得到保障;甚至认为:无产阶级有了政权,社会主义就会自动到来。马克思认为,没有政府权力,在消灭阶级和阶级矛盾方面就无法前进一步。政治和国家不但可以完全独立于经济和社会而存在,而且还会主宰着社会。所以,马克思认为消灭国家需要一系列的历史过程和长期的斗争。资本主义国家将其职能转移给社会,并消失于社会之中;取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历史形式也许将是一种更卓有成效的制度,即社会主义的经济和管理国家,这一新的历史形式很可能自有其世界史的意义。
- 任志安
- 关键词:黑格尔
- 马克思论和谐社会——从马克思1848至1871年革命实践和理论所看到的
- 2007年
- 马克思对和谐社会的论述是在预见未来社会时所谈到的,即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的理论已为和谐社会奠定了政治保障。从马克思、恩格斯革命实践所形成的理论中,一方面,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完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马克思的一贯主张从来都将社会未来的变革立足于经验的和经济的基础之上,正是这一点,隐含并保证了马克思在经济基础和政治意志、人民情绪之间能作出尽可能好的平衡,最终保证了社会的和谐和稳步进展。
- 任志安
- 关键词:实战和谐社会
- 理解与历史:伽达默尔的真理观被引量:4
- 2006年
- 伽达默尔把辩证法带入理解,消除了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通过“效果历史意识”去化解历史主义的自身困境。他设置为一个辩证结构:效果历史—视阈融合—时间距离,构成效果历史原则。通过“视阈融合”来扬弃矛盾和差异。他的效果历史意识本身包含着对黑格尔辩证法不彻底性方面的批判。正是他同时综合了黑格尔的精神辩证法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辩证法,克服了真理问题上的独断论和形而上学。
- 任志安
- 关键词:伽达默尔效果历史真理
- 马克思主义法律意识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被引量:4
- 2009年
- 法律意识在法治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方学界已经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中国正处在迈向法治社会的途中,也有必要加强对法律意识的研究。为此,首先需要对当前中西方学界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意识观进行回顾和检讨。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真实的法律意识模式,并在马克思主义法律原理的指导下,发挥法律意识的能动作用,以促进和谐的法治社会建设。
- 任志安
- 关键词:法律意识和谐社会
- 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探析——以绍兴农村“两种”模式为例被引量:12
- 2007年
- 中国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处在探索和发展之中。在多元复合、利益碰撞的社会转型中,"人治"模式逐渐向"法治"模式过渡。借鉴传统中国民间社会治理的思想资源、制度资源并赋予当代农村发展的最新经验和理论成果,是建设既符合民主政治发展,又符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可行之路。
- 任志安
- 关键词:农村社区基层政权建设
- 政治思想中的卢梭——卢梭的革命神义论
- 2007年
- 卢梭的神义论是卢梭思想的关键,亦是他与其启蒙运动思想家思想差异的根本。他曾提醒世人,文明社会的形成是人类堕落的开始,文明社会应对人类的罪恶负责,在此,他是现代性的批判者,但是,他所批判的不是社会的某个方面,而是社会本身。神义论是其全部思想的核心。卢梭思想之激进性盖源于浸透了神义信念的救赎情怀和末世期待,通过对上帝正义和人的自然之善的辩护实质上使人摆脱了原罪意识的纠缠,并因此对人的内在之善与道德良知和通过人自身的努力实现自由获得无限信心,因而,他的神义论最终转化成人义论——这是其神义论的革命之处。
- 任志安
- 关键词:卢梭神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