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立成 作品数:14 被引量:90 H指数:5 供职机构: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医药卫生 更多>>
氯酸钾促进龙眼成花的应用及其机理 被引量:4 2006年 对某些果树进行催花诱导获得反季节水果生产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现实意义。龙眼(D im ocarpuslong an Lour.)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亚热带果树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氯酸钾可诱导龙眼树一年四季成花,有利于龙眼反季节生产。研究还发现,在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品种的龙眼树进行相同处理,催花效果均有一定差异。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氯酸钾催花技术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概况,并对氯酸钾催花作用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等研究进行了展望。 李美英 任立成 王宇光关键词:龙眼 氯酸钾 催花 亚热带果树 一株产生抗肿瘤活性物质的海绵弧菌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产生抗肿瘤活性物质的海绵弧菌,保藏号为CGMCC No.1552。本发明的优点是:所述的海绵弧菌为一新种细菌,它能够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获得具有强抗肿瘤活性而对正常细胞几乎不抑制的代谢产物,具有良好的药物开... 鲍时翔 吕家森 黄惠琴 胡永华 孙前光 方哲 任立成文献传递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1 2001年 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30个科的42种植物根系的丛枝菌根真菌定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从这些植物的根际土壤中分离鉴定了分属于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球囊霉属(Glomus)和硬囊霉属(Sclerocystis)的25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热带雨林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密度(spore density)、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以及已鉴定种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热带雨林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密度在每100g土壤116~1560个之间,平均478个;物种丰富度在2~7之间,平均为4.5;无梗囊霉属和球囊霉属真菌是热带雨林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优势类群。 赵之伟 李习武 王国华 程立忠 沙涛 杨玲 任立成关键词:热带雨林 丛枝菌根真菌 苋科植物的丛枝菌根 被引量:13 2002年 杨玲 王国华 任立成 赵之伟关键词:丛枝菌根 苋科 植物 AMF 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段)的丛枝菌根 被引量:20 2003年 用碱解离、酸性品红染色法对金沙江干热河谷 (元谋段 )中生长的 6 0种植物的丛枝菌根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植物中 70 %的植物形成丛枝菌根 ,干热河谷自然植物群落中的建群种大多具有丛枝菌根 ,一些莎草科、蓼科的植物也形成典型的丛枝菌根。丛枝菌根是干热河谷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干热河谷的植被恢复中 ,必须同时考虑对地下植物共生真菌进行恢复。 赵之伟 任立成 李涛 李建平关键词:金沙江干热河谷 生态系统 植被恢复 共生真菌 多聚酮的微生物合成及其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07年 多聚酮多是由微生物产生的一大类天然产物,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多样性。很多聚酮具有抗细菌、抗真菌、抗寄生虫、抗肿瘤等生物活性,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方面更多的天然产物聚酮被发现。另一方面对它们合成相关酶的作用机制研究也更加深入。主要对多聚酮的合成机制以及多聚酮合成类型的多样性展开论述。 任立成 鲍时翔CTCF介导远距离的染色质相互作用的研究 CTCF是一种结构保守、功能多样的锌指蛋白。通过不同锌指的组合,识别不同的DNA序列,并且通过自身形成多聚体或与其它蛋白相互作用、与亚细胞核结构共定位等多种方式,在基因活化与沉默、基因印记、X-染色体失活以及基因组核内空... 任立成 师明磊 王洋 赵志虎关键词:CTCF 基因印迹 文献传递 海洋古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006年 海洋古菌是海洋微生物中的一个大的类群,然而绝大多数的古菌不能分离培养.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研究发现,海洋古菌广泛地生活在各类海域环境中,而不仅仅是生活在极端的环境中.海洋古菌为海洋生态系统中主要的原核细胞成分,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阐述了生活在海洋不同环境中海洋古菌的多样性,有海洋浮游古菌的多样性、海底环境及海洋沉积物中古菌的多样性、附着或寄共生古菌多样性等的研究状况,以及研究海洋古菌多样性的分子生物学的主要方法. 任立成 李美英 鲍时翔关键词:微生物多样性 RDNA 海洋放线菌活性组分AM105-Ⅱ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对海洋来源的放线菌AM105发酵液中抗MRSA活性物质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运用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从菌株发酵液中进行活性追踪分离,通过现代波谱数据分析进行化学结构鉴定,并采用MIC评价其生物活性。结果与结论从发酵液中分离得到活性组分AM105-Ⅰ,鉴定其属于利福霉素类抗生素,由rifamycin S及其异构体isorifamycin S组成。经检索,isorifamycin S是一种新结构的化合物。MIC结果反映isorifamycin S抑菌活性明显优于目前临床药物rifamycin SV。 黄惠琴 郭夫江 胡永华 方哲 任立成 鲍时翔关键词:小单孢菌属 抗生素 分离纯化 利福霉素 一株产生抗肿瘤活性物质的海绵弧菌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产生抗肿瘤活性物质的海绵弧菌,保藏号为CGMCC No.1552。本发明的优点是:所述的海绵弧菌为一新种细菌,它能够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获得具有强抗肿瘤活性而对正常细胞几乎不抑制的代谢产物,具有良好的药物开... 鲍时翔 吕家森 黄惠琴 胡永华 孙前光 方哲 任立成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