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凡能

作品数:55 被引量:1,055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经济管理
  • 11篇历史地理
  • 10篇农业科学
  • 9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耕地
  • 10篇土地利用
  • 9篇历史时期
  • 8篇清代
  • 8篇耕地面积
  • 8篇覆被变化
  • 4篇数据集
  • 4篇土地覆被
  • 3篇历史地理
  • 3篇历史地理学
  • 3篇历史文献
  • 3篇可靠性
  • 3篇可靠性评估
  • 3篇北宋
  • 2篇灾害
  • 2篇中国历史地理
  • 2篇中国历史地理...
  • 2篇人文
  • 2篇省域
  • 2篇土地覆被变化

机构

  • 53篇中国科学院
  • 23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山西财经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河南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中国测绘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台州市气象局

作者

  • 55篇何凡能
  • 16篇葛全胜
  • 11篇李美娇
  • 10篇郑景云
  • 8篇刘浩龙
  • 7篇杨帆
  • 7篇戴君虎
  • 7篇张学珍
  • 6篇李士成
  • 4篇肖冉
  • 4篇李柯
  • 3篇满志敏
  • 3篇方修琦
  • 2篇田砚宇
  • 2篇杨帆
  • 2篇林珊珊
  • 1篇陈屹松
  • 1篇张时煌
  • 1篇杨勤业
  • 1篇王国

传媒

  • 15篇地理学报
  • 10篇地理研究
  • 9篇地理科学进展
  • 3篇中国历史地理...
  • 2篇资源科学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全球变化数据...
  • 1篇人文杂志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测绘科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明清时期地方土地数据统计机制研究——以河南诸县为中心的考察
2011年
明清时期的区域土地数据通常是由不同种类的土地数据折算得到的财税数据,定额赋税、土地生产力差异和级差地租等是制约县级政区调整纳税数据登记方式的决定性因素。辖区登记方式的调整既体现了原额赋税下,地方政府与基层民众之间的互动过程,也体现了同级政区间不同登记制度的差异性。
傅辉葛全胜何凡能
关键词:明清时期
基于历史文献重建的越南耕地面积数据集(1500-2000)研发方法被引量:1
2022年
历史土地利用数据集的有效构建在解析长期土地覆被变化过程、诊断气候变化机理、评估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过去匮乏历史耕地面积重建结果的越南,以《世界人口历史图集》《The World Economy:Volume 1:A Millennial Perspective and Volume 2:Historical Statistics》《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Statistics:Africa,Asia&Oceania,1750-1988》为基本人口资料,利用历史文献插补、融合得到其1500-2000年16个关键时点的人口总数;进一步结合稻田面积、稻田/耕地面积比、口粮标准、土地税制、稻米产量与熟制等方面的资料,分别基于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占有量两指标,推算出其耕地面积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过去五百年越南耕地面积呈现出近似指数型的波动上升趋势,期间在1850年前的增长幅度较为缓慢,而在1850年后迅猛增长。本文结果较之HYDE3.2、SAGE等全球数据集中的越南耕地面积数据,既有一定的一致性,又有着更高的时间分辨率(50年),进一步揭示了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波动。
刘浩龙刘娴何凡能
关键词:历史文献
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0年
随着全球变化加剧,世界各地自然灾害的频发,国际社会为应对自然灾害进行了不懈努力,历届世界减灾大会不断强调对应急管理全流程的研究,恢复重建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而得到广泛重视。积极开展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有利于保障灾区恢复重建实施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研究时间较短,首先比较分析了国内外恢复重建的内涵,明确了恢复重建后效评估的基本概念,并梳理了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的在中国的发展演变。由于灾区恢复重建内容复杂多样,本文结合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的发展历程、研究范围与关注时段,分别从项目、要素与可持续性三个关键视角对后效评估的理论方法等展开评述,结果表明:(1)项目后效评估在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中起步较早,现有评估多集中于居民住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工程质量的评估,但缺乏对项目设计过程中社会居民参与度、公众满意度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的评估。(2)要素后效评估在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中涉及范围最广,具体包括社会、经济与环境等要素,这些要素的评估受政策绩效影响较大,后期需要构建综合的评估体系以开展科学评估。(3)可持续性后效评估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为基础构建评估框架,有利于促进灾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综合分析《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中"重建的更好"(BBB)理念,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以及《巴黎协定》适应全球变化等诉求,结合当前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现状进行展望,以期为灾区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更为系统、综合的技术参考。
赵亮何凡能杨帆
关键词:自然灾害恢复重建防灾减灾
北宋中期路域耕地面积的再估算被引量:5
2016年
基于历史文献研究的方法,利用北宋中期垦田数据及宋代人口粮食需求量、粮食亩产量等史料,考察了北宋中期南北方的垦田隐匿特点、北宋户均垦田数的合理范围及西南五路的户均基本垦田需求,并据此对北宋中期路域耕地面积进行了再估算。主要结论:北宋垦田隐匿比例不具有北高南低的区域分异特征;北宋户均垦田数的合理范围为20~100亩;西南五路的户均基本垦田需求数约为20~30 亩;北宋中期境内耕地面积约为 731.9×10^6今亩,土地垦殖率为16.9%,其中,北方耕地面积约占 29.7%,南方约占 70.3%;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两湖平原和成都平原等是北宋耕地的主要分布区,而西南地区垦殖率较低。合理订正北宋中期路域耕地面积,对重建中国过去千年LUCC数据集具有重要意义。
李美娇何凡能刘浩龙
关键词:耕地面积北宋中期
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被引量:61
2007年
以清代以来史料为依据,在现代清查统计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森林变迁大体趋势及主要过程的客观把握,重新校订了1949年和1700年前人的估算数据,回溯估算了1750~1900年中国各省区每50年森林面积与森林覆被率值,并与现代森林清查资料衔接,分析1700~1998年近300年来中国森林变迁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近300年来中国现境内共减少森林面积约0.95×108 ha,森林覆被率减少9.2个百分点,变化曲线呈先抑后仰;以1960s为界,此前呈加速递减态势,260年间减少森林面积达1.66×108 hm2,覆被率下降约17个百分点;1960s以后呈逐步增长态势,近40年间增加森林面积约0.7×108 hm2,覆被率提高了约8个百分点。结果还表明:近300年来中国森林消长,西部地区均小于东部地区;在1700~1949年的锐减期中,东北、西南和东南三区是森林面积缩减最为严重的地方,大部分省区覆被率下降超过20个百分点,其中黑龙江达50个百分点,吉林达36个百分点,川渝地区达42个百分点,云南达35个百分点;在1949~1998年的恢复期中,西部各省区森林覆被率增加均小于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除黑龙江、湖北和沪宁外)均超过5个百分点;其中粤琼、广西、安徽、京津冀、山东、河南、浙江、福建等省区高达10个百分点以上。
何凡能葛全胜戴君虎林珊珊
关键词:清代民国时期
10-18世纪美国大陆土地垦殖数据集的研发
2022年
区域历史LUCC重建既可为气候与生态等效应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也是充实和完善全球数据集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今美国大陆为研究区,基于历史文献、前人研究成果,确定了以农业为主的印第安人数量、印第安人人均耕地面积、非印第安人数量及各殖民地人均耕地面积,重建了10-18世纪美国大陆各区域耕地数量,并通过构建宜垦性评估模型和耕地分配模型,再现10-18世纪美国大陆耕地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美国大陆耕地数量呈波动性增长态势,由1000年的1.71×10^(3)km^(2)增长至1780年的4.74×10^(4)km^(2),可分为缓慢增长期(1000-1500年)、缓慢减小期(1500-1700年)、快速增加期(1700-1780年);(2)印第安时期的耕地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东部与平原相邻处。在殖民时期,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赵彩杉何凡能杨帆王亚非
明代省域耕地数量重建及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20年
基于明代册载田亩、屯田和人口数据,以及相关赋役制度和土地制度等史料,考察了明代册载田亩和屯田数据的合理性,辨识了导致明代册载数据失实的主要因素,重建了明代典型时点省域耕地面积。结果表明:①册籍讹误、官民田和卫所屯田的分类统计及山、塘、湖、荡等非耕地的登册起科,是导致洪武和万历年间册载数据失实的主要原因。②洪武年间河南和湖广册载田亩数据人均耕地面积畸高,其原因为"册籍讹误",订正后的数值分别为41万今亩和18万今亩;该时期研究区阙载的屯田总额约为5620万今亩。③非耕地的登册起科主要出现在南方地区,且洪武和万历年间浙江、南直隶、江西、湖广等省的册载田土数据中非耕地占比分别为24.7%、23.3%、4.4%、3.7%和28.9%、16.2%、19.2%、11.6%。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研究区耕地总量由49 550万今亩增至75 430万今亩;省域土地垦殖变化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河南和山东两省垦殖率增量超过15个百分点,湖广和四川超过3个百分点,而其余各省增量低于1个百分点。区域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重建,不仅是区域生态环境效应模拟的客观需求,也可为充实和完善全球数据集提供参考。
李美娇何凡能何凡能杨帆
关键词:历史文献明代
过去2000年中国农耕区拓展与垦殖率变化基本特征被引量:13
2021年
通过梳理和集成近年研究成果,综述了过去2000年中国主要农耕区拓展的阶段性及其间全国耕地面积和其中近千年垦殖率变化的主要特征。主要结论有:①中国主要农耕区第一次大规模拓展出现在西汉,从黄河中下游拓至整个长江以北地区;第二次在唐宋时期,主要是长江以南农耕区域从平原低地拓垦至丘陵山地;第三次在清中叶以后,主要是对东北、西北和西南等边疆地区的拓垦和山地的深度开发。②过去2000年中国耕地面积呈波动增加趋势,公元初突破5亿亩(1亩≈667 m2),8世纪前期突破6亿亩,11世纪后半叶达近8亿亩,16世纪后期突破10亿亩,19世纪前期突破12亿亩,1953年逾16亿亩,1980年逾20亿亩。③中国耕地空间分布的主体格局至11世纪前后就已基本奠定。1080年前后,黄淮海、关中平原等的垦殖率达30%以上,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两湖平原和四川盆地等达30%左右。1850年前后,华北平原、汾渭盆地和陇东地区、四川盆地、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及长三角地区等的垦殖率均超过30%。2000年前后,东北平原、黄淮海地区、汾渭盆地和陇东地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农业区中有2/3以上垦殖率超过50%,辽西丘陵、坝上高原、黄土高原及南方各省的丘陵山地也多达15%以上;西北绿洲农业带及青藏高原河谷农业带的局部地区也达50%以上。
方修琦何凡能何凡能郑景云
关键词:耕地面积
中国清代城镇用地面积估算及其比较被引量:35
2002年
根据清代文献中有关城垣周长里数及政区设置的记载资料,探求估算清代城镇用地面积的可行性、估算方法、资料处理与转换方法以及偏差校正方法等,初步取得了一套反映清代嘉庆年间(1820年) 本部18行省城镇用地面积的估算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该区城镇用地规模的区域差异,并与1999年调查统计资料进行对比。
何凡能葛全胜郑景云
关键词:清代可行性
元代前期省域耕地面积重建被引量:10
2018年
基于历史文献资料重建区域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深入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充实全球历史土地利用数据集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元代(1271—1368年)屯田与屯户、垦田与户口等册载数据及相关史料的梳理与分析,提出了户均屯田数与户均垦田数的转换关系,构建了元代省域耕地面积估算方法,重建了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研究区省域耕地面积。结果表明:①元代户均屯田数和户均垦田数均具有明显北高南低的特征,这种区域差异性是南北方地区自然条件和种植制度等差异的客观反映,而地域一致性则是户均屯田数配拨以该地户均垦田数为参照的具体表征。②在省域尺度上,户均屯田数与户均垦田数存有一定偏差,其南北方地区的修订系数分别为1.23和0.65。③元代至元二十七年研究区耕地总量为535.4×106今亩,垦殖率为6.8%,人均耕地面积为6.7今亩;其中,境内北方地区耕地面积约占57.8%,垦殖率为6.6%,人均耕地面积为15.6今亩;南方地区约占42.2%,垦殖率为7.1%,人均耕地面积为4.1今亩。④黄河中下游的腹里地区、淮河流域的河南行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浙、江西及湖广行省和西南地区的云南行省是元代至元年间耕地的主要分布区。
李美娇何凡能何凡能杨帆
关键词:耕地历史文献元代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