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晓松

作品数:20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政治法律

主题

  • 8篇政治
  • 4篇中日关系
  • 3篇一党独大
  • 3篇政党
  • 3篇政治改革
  • 3篇日本政治
  • 3篇安倍
  • 2篇修改宪法
  • 2篇选举
  • 2篇政治体制
  • 2篇主义
  • 2篇外交
  • 2篇宪法
  • 2篇军事大国
  • 2篇军事大国化
  • 2篇法案
  • 2篇安保
  • 2篇保守主义
  • 2篇大国化
  • 1篇大众

机构

  • 20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20篇何晓松
  • 1篇杨伯江
  • 1篇常思纯

传媒

  • 6篇东北亚学刊
  • 3篇世界经济与政...
  • 3篇日本研究
  • 1篇当代世界
  • 1篇兰州学刊
  • 1篇世界知识
  • 1篇延边大学学报...
  • 1篇国际资料信息
  • 1篇日本学刊
  • 1篇外国问题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日本公明党“山口体制”下的“大众福祉主义”政策构想
2021年
2009年山口那津男担任公明党党首以来,公明党在新“山口体制”下,提出“大众福祉主义”的政策构想,即构建全世代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想。在日本少子高龄化问题愈发严重的背景下,公明党助推全世代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并在2021年通过了相关法律修正案。其间,特别是针对2020年的新冠疫情,公明党提出了几十个提案,包括确保疫苗开发和供应、向每名国民发放10万日元现金补贴,以及向受影响的中小企业、自由撰稿人等提供持续化经营补助金、雇佣调整补助金、房屋租金补助金、学生紧急支援补助金、文化艺术活动持续化支援补助金等建议。在“山口体制”下,公明党推行的“大众福祉主义”政策构想在自公联合政权中发挥了重要的政策协调作用。
何晓松
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与对日外交实践被引量:7
2016年
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内涵丰富,外交实践富于创新,科学看待当今时代、推动实现和平与发展,精准定位中国角色、让中国与世界互为机遇,全面发展对外关系、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构成其核心内容。习近平外交新思想、新论断、新理念系统继承、创建性发展中国历代领导人有关国际战略与中国外交的重要理论和方针政策,并在中国对日外交实践中得以充分展现:高度重视发展对日关系,从世界和平稳定与中国外交战略全局定位中日关系;坚持"两分论",团结争取广大日本民众;坚持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原则问题绝不让步。时代背景、世界潮流特别是中国自身根本利益,决定了朝着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方向引领推动中日关系发展的总体导向,而中日关系的特殊复杂性又决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选择与方案设计需要"量身打造"。
杨伯江金嬴何晓松常思纯
关键词:国际战略思想中日关系中国外交战略
日本两大保守政党制的流变
2009年
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的结束只是使以意识形态划分的美苏两大集团间的竞争让位于国家间的竞争。这反而引发了更多的热点问题,民族战争此起彼伏。美国则要求日本更多地承担政治和经济责任,而日本国内政治体制还处于“55年体制”下的自民党与社会党的对立态势,无法满足美国的要求。自民党内的亲美“战略”派主张国际上追随美国的霸权体制,国内实施保守主义集权,从而拉开了冷战后日本最大一次政治变革的序幕。
何晓松
关键词:保守主义政党政治体制意识形态
日本两大保守政党制的流变--日本的新保守主义集权
2009年
冷战后日本面临西方国家分担经济和防卫义务的要求。海湾战争期间,日本的"一国和平"主义的"免费乘车"行为遭到各国的唾弃。日本政坛的"战略"保守派导入小选区制,以此树立两大保守政党制,以保守政党间的竞争即"保守内的革新"代替"55年体制"的保革对立,这是继战后民主改革后日本最重要的政治改革。
何晓松
日本的右倾化与中日关系被引量:1
2014年
日本政治的右倾化有国内和国外两个成因。国内保守势力要求"正常国家化",走军事大国的道路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国内因素。东亚权力格局变动,日本恐惧中国崛起,要求发挥军事作用,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外部环境因素。随着美国实力衰弱,日本不相信美国保护,开始走独立自主的道路。此次钓鱼岛争端,中国准备不足,威慑不够,造成中国处于被动的局面。打破僵局需要中国制定合理的周边外交战略,以此构筑新型中日关系。日本是中国的周边国家,也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东亚安全格局需要日本积极参与。但日本的右倾化尤其是安倍的反华路线损害了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的困局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当前要维护战略机遇期,面对日本挑衅,要做好两手准备,首先是军事准备,其次是各领域的深入交流。
何晓松
关键词:日本政治右倾化中日关系
当代日本两大保守政党制的流变——日本的新保守主义集权
2008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国内政治形势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在政党中日本保守势力的变化最为显著。日本政党经过2003年、2005年的选举,逐渐形成了两大保守政党势力,从而打破了自1955年以来,事实上形成的自民党一党独大的政治格局。
何晓松
试析日本首相官邸主导政治——以安保法案决策过程为中心
2016年
日本首相官邸主导政治是日本议会内阁制改革的一环,日本议会内阁制从"55年体制"的"共识型",向冷战后的"简单多数决定型"转变。日本通过改革选举制度和内阁制度,完成这个转变。安倍上台后,推行首相官邸主导政治,通过考察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安保法案制定过程,可以管窥日本"简单多数决定型"议会内阁制和日本首相官邸主导政治的实质。安倍政权在制定安保法案受到自民党内势力制约,也受到执政联盟伙伴公明党的制约。安倍政权制定安保法案过程中,压制自民党内反对势力,也牵制公明党。安倍顺利通过安保法案有制度原因,也有日本社会全体保守化等社会原因。
何晓松
关键词:政治改革政治决策
日本两大保守政党制的流变——日本的新保守主义集权
2009年
冷战后日本面临西方国家分担经济和防卫义务的要求。海湾战争期间,日本的"一国和平"主义的"免费乘车"行为遭到各国的唾弃。日本政坛的"战略"保守派导入小选区制,以此树立两大保守政党制,以保守政党间的竞争即"保守内的革新"代替"55年体制"的保革对立。这是继战后民主改革后日本最重要的政治改革。
何晓松
从中曾根康弘到麻生太郎--解析日本民族保守主义人物谱系
2009年
所谓日本“民族保守主义”是指“占据当今日本政治舞台中心的主流派政治家普遍奉行的‘安邦立国’的政治理念以及由此提出的政策路线和政治主张”;就其内涵讲,可以理解为“日本的主流派政治家群体在21世纪初期所信奉的带有浓烈民族主义色彩与特性的日本式保守政治意识形态及其系统理论”;它的外延应该是指“所有信奉这种政治理念的民族主义保守派政治家所表现出来的政治言论和政策行为”。
何晓松
关键词:日本民族保守主义人物谱系中曾根
试析安倍政权的国家战略——以安倍政权修改和平宪法为中心
2013年
安倍上台后,积极推动修改宪法。围绕钓鱼岛争端,日本加强军事部署,采取演习、阅兵等手段威慑中国,表明绝对不会让步的决心。日本非法"购岛"一年多后,仍然执意在军事领域对中国强硬,在钓鱼岛争端中完全不顾中日两国共同的经济利益,其背后的深刻原因是日本新的国家战略。日本的国家战略在各个阶段其目标、手段和内涵是不同的。80年代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中曾根康弘打着"战后总决算"的旗帜,追求政治大国化。安倍上台后,日本的国家战略面临新的转型。他提出"打破战后政治体制",追求军事大国化。
何晓松
关键词:军事大国化修改宪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