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敦敏
- 作品数:16 被引量:62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扬州市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及危险因素调查被引量:3
- 2012年
- 尿酸是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既可来自体内,亦可来自食物中嘌呤的分解代谢。高尿酸血症(HUA)是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所致。血尿酸水平升高不仅可诱发痛风性关节炎、尿石症、尿酸性肾病,而且与脂质代谢紊乱、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等疾病密切相关[1-2]
- 佘敦敏朱妍冯尚勇张真稳闫彩凤张宁居益君谢修强车永茂
- 关键词:尿酸患病率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HPT)伴发的甲状腺结节恶性率及其与接受甲状腺穿刺的体检人群之间的差异,分析PHP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4年158例接受甲状旁腺手术治疗的PHPT患者,以及468例同期接受甲状腺细针穿刺(FNA)的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患者的PTC检出情况。结果158例PHPT患者中有61例合并甲状腺结节,PHPT合并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为38.6%(61/158),术后病理证实其中12例(19.7%)为甲状腺恶性肿瘤(均为PTC),而同期468例接受FNA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中有19例(4.1%)经甲状腺手术病理证实为PTC。因此,PHPT患者中甲状腺结节恶性率显著高于体检发现的甲状腺结节患者(P 〈 0.01)。PHPT合并PCT患者校正血清钙平均值显著低于PHPT合并甲状腺良性结节组和未合并甲状腺结节组[(2.63 ± 0.26)mmol/L比(2.92 ± 0.32)mmol/L和(2.93 ± 0.47)mmol/L,P 〈 0.05]。结论PHPT合并甲状腺结节患者中,PTC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体检甲状腺结节患者,提示PHPT可能是甲状腺结节患者罹患PTC的危险因素。血钙水平偏低可能是PHPT合并甲状腺结节患者发生PCT的危险因素。
- 佘敦敏叶正芹周红文施宝民易祥华张克勤薛莹
- 关键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原发性甲状腺肿瘤乳头状
- 以糖尿病为首发症状的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1例
- 2022年
-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8岁,因“血糖升高3年,反复呕吐2个月”入院,有轻度双耳听力下降,舅舅早亡,母亲及妹妹有糖尿病病史,其母亲死于“急性脑梗死”。患者3年前出现口干、多饮、体质量下降症状,在当地医院诊断为“1型糖尿病”,并开始注射胰岛素治疗(门冬胰岛素30 R早12U晚8U餐前皮下注射),平素血糖控制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6~8 mmol/L。2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偶伴头晕,当地医院诊断为“1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予以补液、降糖、纠酸等治疗后症状略有好转,但此后呕吐症状反复,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本院就诊。
- 佘敦敏张真稳闫彩凤刘彦冯尚勇李影陈晖
- 关键词:线粒体脑肌病高乳酸血症卒中样发作线粒体糖尿病乳酸酸中毒
- 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被引量:22
- 2011年
- 目的观察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对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单用甲钴胺组)30例,每日给与甲钴胺针剂静脉注射0.5 mg,连续2周,2周后予以甲钴胺0.5 mg口服每天3次,持续10周;B组(联合治疗组)30例,在前组的基础上加服胰激肽原酶240 U,每天3次,连续治疗12周。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症状改善的情况以及神经病变自觉症状问卷(TS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症状及TSS评分均有明显好转,且B组优于A组。结论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良好的效果。
- 佘敦敏朱妍张真稳闫彩凤
- 关键词:甲钴胺胰激肽原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患者治疗中出现精神症状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通过对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患者治疗中出现精神症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寻找更合理的激素替代方案。方法:选取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入院治疗中的患者28例,分为有精神症状组及无精神症状组,进行多因素相关数据分析。结果: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患者治疗中出现精神症状者平均病程(17.40±3.92)年(P<0.05)、血钠(117.40±11.15)mmol/L(P<0.01)、FT3(1.21±0.96)pmol/L(P<0.01)、FT4(7.23±3.18)pmol/L(P<0.05)单因素分析与无精神症状组有显著差异。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病程、FT3与治疗中精神症状的出现有相关性。结论:伴有长病程、较严重甲减的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患者在使用常规量的糖皮质激素时更易发生精神异常。
- 王艳罗娜刘彦佘敦敏冯尚勇张真稳于爱民
- 关键词: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精神症状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
- 初孕年龄、产次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关系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探讨初孕年龄、产次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调查180名健康绝经后妇女年龄、初孕年龄、产次、绝经时间,并测量身高、体重、腰椎L2~4及左侧股骨近端(Neck、Ward三角、Troch)BMD.结果①初孕年龄≤20岁的绝经后妇女在L2~4及股骨近端各部位BMD值均低于初孕年龄在21~25岁者(Neck、Ward三角、Troch P<0.01,L2~4 P<0.05)和初孕年龄在26~30岁者(L2~4、Neck、Ward三角、Troch P<0.01),在L2~4、Neck、Ward三角部位低于初孕年龄>30岁者(Ward三角P<0.01,L2~4、Neck P<0.05).②随着产次的增加,股骨近端各部位BMD逐渐下降,产3次,产4次,产次≥5次各组BMD显著低于产1次和产2次组(P<0.01).③多因素分析显示:产次与股骨近端各部位BMD呈显著负相关,绝经年限与L2~4、Neck和Troch部位BMD呈显著负相关,初孕年龄与Neck和Troch部位BMD呈负相关.结论初孕年龄≤20岁的绝经后妇女腰椎和股骨近端BMD减低,产次影响绝经后妇女股骨近端各部位BMD.
- 佘敦敏章秋邵宜波杨洋
- 关键词:产次骨密度
- 安徽地区绝经后妇女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了解雌激素受体(ER)基因多态性在安徽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中的分布及其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288名安徽合肥地区健康绝经后妇女,运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法(DEXA)对腰椎L2-4和股骨近端(股骨颈、Ward...
- 佘敦敏
- 关键词:绝经后受体雌激素骨密度妇女
- 文献传递
- 绝经后妇女绝经年限、绝经及初潮年龄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探讨安徽合肥地区绝经后妇女绝经年限、绝经及初潮年龄与骨密度关系。方法调查240例合肥市健康妇女的年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和初潮年龄、测量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及正位腰椎(L2~L4)、股骨各部位(Neck,ward,GT)的骨密度(BMD),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绝经年限与各部位骨密度呈负相关(P<0.01),初潮年龄与L2、L3、L4、大转子的骨密度呈负相关(P<0.01),绝经年龄与L2、L3、L4的骨密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随着绝经年限增加,初潮年龄越大,绝经年龄越早,骨密度呈下降趋势。
- 邵宜波章秋佘敦敏杨洋
- 关键词:绝经年龄因素月经初潮骨密度
- 雌激素受体基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被引量:12
- 2005年
- 佘敦敏章秋
- 关键词:雌激素受体基因绝经期骨质疏松生物学技术基因多态性破骨细胞
- 2020年扬州地区体检人群高尿酸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 2023年
- 目的对2020年度江苏扬州地区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纳入12188名江苏扬州地区20岁以上健康成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人群HUA的患病率,并分析各生化指标与HUA发生的相关性。结果2020年度江苏扬州地区体检人群HUA的患病率为18.7%,其中女性HUA的患病率为5.6%,男性HUA患病率为24.8%。在男性中,20~29岁、30~39岁的青年HUA的患病率最高,分别达到31.9%和29.9%。Spearmen相关分析和Logi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与HUA的发生呈正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体重指数>23.84 kg/m^(2)可以用于预测HUA的发生。结论2020年度扬州地区体检人群HUA患病率为18.7%。在男性中,20~39岁的青年HUA的患病率最高,HUA在青年男性中的高患病率不容忽视。体重指数和HUA的发生呈正相关,体重指数是HUA发生的危险因素。
- 刘静刘静罗娜冯尚勇王艳张真稳
-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尿酸体重指数患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