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凌庆

作品数:26 被引量:105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淋巴
  • 13篇淋巴瘤
  • 9篇细胞
  • 9篇基因
  • 7篇肿瘤
  • 7篇细胞淋巴瘤
  • 7篇病理
  • 6篇重排
  • 6篇免疫
  • 6篇基因重排
  • 5篇临床病理
  • 4篇原发性
  • 3篇人乳
  • 3篇人乳头状瘤
  • 3篇人乳头状瘤病...
  • 3篇乳头
  • 3篇乳头状
  • 3篇乳头状瘤
  • 3篇乳头状瘤病
  • 3篇乳头状瘤病毒

机构

  • 25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26篇凌庆
  • 9篇罗玉凤
  • 7篇钟定荣
  • 6篇梁智勇
  • 5篇陈杰
  • 5篇刘彤华
  • 4篇冯瑞娥
  • 4篇周炜洵
  • 3篇霍真
  • 3篇师晓华
  • 3篇孙健
  • 3篇王德田
  • 3篇曹金伶
  • 3篇刘鸿瑞
  • 3篇崔全才
  • 2篇李剑
  • 2篇卢朝辉
  • 2篇常晓燕
  • 2篇高洁
  • 2篇周全

传媒

  • 7篇诊断病理学杂...
  • 5篇中华病理学杂...
  • 3篇协和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2008全国...
  • 1篇2009年全...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胸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2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胸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特点。方法复习2例胸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资料,通过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抗体包括CD3,CD20,CD79α,CD5,Bcl-2,Bcl-6,CD10,CD23,CyclinD1,AE1/AE3)、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特点。结果 2例患者均为汉族,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57岁和53岁,女性患者伴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及过敏性紫癜。术前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术后大体检查均可见边界清楚的肿物,内含小囊。镜下可见成片的小到中等大小弥漫淋巴细胞,主要是中心细胞样细胞和/或单核样淋巴细胞,偶见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样细胞。小血管丰富,血管周围可见较多浆细胞;并可见多房囊肿,囊壁被覆鳞状上皮细胞及柱状上皮细胞,伴淋巴上皮病变,囊壁Hassall小体增多并囊性退变,内见粉染物;存在反应性增生的淋巴滤泡,周围脂肪组织内散见多处小结节。免疫组化显示CD20、CD79α和Bcl-2弥漫阳性,囊肿上皮及赫氏小体(Hassall's corpuscle)AE1/AE3阳性,上皮间可见CD20阳性的淋巴细胞浸润。PCR显示2例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variable region,IgHV)基因重排阳性。2例患者均开胸行肿物及部分胸腺切除术,术后分别随访27和6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胸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少见,具有明显特点:亚洲人多发,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大体及镜下可见多房囊肿,血管周围可见明显的浆细胞分化,缺乏凋亡抑制蛋白2-黏膜相关淋巴瘤转位基因1(API2-MALT1)融合基因等。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临床结局良好。
常晓燕陈杰姜英赵大春凌庆罗玉凤冯瑞娥
关键词:胸腺干燥综合征
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与非纵隔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在基因重排检测与EB病毒感染方面的对比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PMBCL)与非纵隔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基因重排检测与EB病毒感染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2000年9月至2011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切除的PMBCL20例,选取同期非纵隔DLBCL30例作为对照,进行回顾性病理学分析并进行重链和轻链基因重排检测、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果20例PMBCL中6例基因重排检测呈单克隆性,均为弱阳性条带;30例DLBCL中27例基因重排检测呈单克隆性(90.0%),均为强阳性条带;EBER在20例PMBCL中检测到1例阳性,在30例DLBCL中检测到2例阳性。结论PMBCL在重链和轻链的基因重排检测方面单克隆率低,而非纵隔DLBCL单克隆率高,二者具有显著差异;但原位杂交检测EBER,二者感染率均低,无明显区别。
钟定荣凌庆师晓华梁智勇刘彤华
关键词:纵隔肿瘤基因重排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脑脊液细胞学诊断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研究脑脊液细胞学方法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脑脊液细胞学阳性的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PCNSL的诊断综合应用脑脊液细胞学、脑脊液免疫细胞化学、脑脊液淋巴细胞基因分析和流式细胞分析等方法。结果 21例患者临床-神经影像学分型包括脑脊膜型13例,实质型4例,室管膜(下)型3例,眼型1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21例均见淋巴瘤细胞或异型淋巴细胞。脑脊液免疫细胞化学检查17例呈B淋巴细胞优势,符合B淋巴细胞来源淋巴瘤,10例Ki67阳性细胞比例在40%~60%。7例流式细胞分析中5例以B细胞为主,B细胞比例66%~87%;1例以NK/T细胞为主。脑脊液淋巴细胞基因重排检测3例为IgH单克隆,1例为T细胞受体单克隆。最终6例行脑活检并确诊PCNSL。综合上述结果,21例确诊PCNSL,其中B细胞型19例,T细胞型2例。结论综合应用脑脊液细胞学、免疫细胞化学、细胞基因重排检测和流式细胞分析的脑脊液学方法,是诊断PCNSL的重要途径。
关鸿志陈琳梁智勇钟定荣李剑崔巍钱敏任海涛凌庆汪玄赵燕环郭玉璞
关键词: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脑脊液细胞学免疫细胞化学
胃肠道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组织学检测及应用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组织学检测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5年7月临床疑诊消化道CMV感染的患者35例,组织学标本41份,HE切片观察组织学形态,并行CMV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检测CMV感染细胞。组织学检测结果与患者血标本CMV DNA、pp65抗原等检测结果比对。 结果41份标本中23份检测到CMV感染细胞,32份组织学检测前后1周内有血DNA检测,结果与组织学检测比较,血DNA检测的敏感性73.7%,特异性69.2%。 结论胃肠道组织学检测CMV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HE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和/或原位杂交检测是可靠的检测方法。
周炜洵杨红凌庆罗玉凤
关键词:胃肠疾病巨细胞病毒感染
具有多种表现的蕈样肉芽肿1例被引量:7
2006年
报告1例具有多种表现的蕈样肉芽肿。患者男,48岁。全身皮肤出现红斑、脱屑,并伴进行性皮肤松弛,四肢有斑块、破溃8年,秃发6个月。体格检查发现全身皮肤红斑,上覆大片状鳞屑和结痂;颈部两侧可见表皮松弛;四肢皮肤呈暗红色浸润的松弛性斑块和深在的溃疡;枕部头皮呈条片状胶质样秃发斑;颈项部、双上肢及胸部群集表面光亮的肤色丘疹和结节;左腹股沟可触及数个增大的淋巴结。诊断为蕈样肉芽肿,同时具有蕈样肉芽肿的多种表现:鱼鳞病样蕈样肉芽肿、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或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毛囊性蕈样肉芽肿。
宿斌渠涛王宝玺王宏伟方凯钟定荣凌庆
关键词:蕈样肉芽肿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
宫颈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宫颈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病理数据库及会诊数据库中诊断为宫颈腺样囊性癌病例共4例;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石蜡组织标本进行检测,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4例宫颈腺样囊性癌患者平均年龄61.5岁,多为绝经后妇女(3/4),就诊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3/4),肿瘤类型多为外生性肿物(3/4)。病理学特征方面,3例患者表现为宫颈腺样囊性癌合并侵袭性鳞癌,1例为宫颈腺样囊性癌单一组分;腺样囊性癌的主要生长方式为筛状;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方式支持其导管腺上皮及肌上皮两种组成成分:CK7在导管腺上皮中阳性表达,P63、SMA在肌上皮中阳性表达;腺样囊性癌特征性标志物C-MYB在所有病例中均强阳性表达。3例患者完全切除子宫,1例患者行宫颈锥切,临床分期均为Ⅰ期;术后均行放射治疗,2例患者同时行化学治疗;4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1.25个月,均为无病生存状态。结论宫颈腺样囊性癌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腺癌,常合并其他类型的宫颈肿瘤,免疫组化表型与其他部位的腺样囊性癌相同,但预后相对较差,术后可辅以放疗及化疗,早期发现并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师晓华武莎菲凌庆霍真梁智勇
关键词:宫颈腺样囊性癌免疫组织化学C-MYB
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12例原发性乳腺DLBCL的病例标本,对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化检测、EBER原位杂交及IGH、IGK和IGL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12例均为女性,发病年龄22~77岁,平均年龄50.4岁,均表现为单侧乳腺肿块(左、右各6例)。组织学上,表现为成片的中等至大的肿瘤细胞弥漫浸润乳腺小叶、导管周围、间质及周围脂肪组织。根据免疫组化表型4例表现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8例表现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其中伴MYC和bcl-2或bcl-6双阳性5例;Ki-67增殖指数70%~90%。12例CD20和CD79α均(+),EBER原位杂交均为(-),基因重排12例IGH重排(+),6例IGK重排(+),1例IGL重排(+)。病例随访时间为12~87个月,随访时期内1例死于本病,2例带病生存,7例病情缓解无病生存,2例失访。结论乳腺原发性DLBCL是一种少见的恶性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多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预后差。
张静孙健罗玉凤凌庆梁智勇
关键词: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
淋巴组织基因重排检测的建立及336例(1665次)重排检测分析
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是病理诊断的一大难题,原因在于:淋巴肿瘤性细胞与正常或反应性细胞在形态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别;正常淋巴细胞都存在一分化的谱系,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淋巴瘤种类繁多(40余种,再加上各自的亚型和变异型),形态各...
钟定荣凌庆高洁王德田崔全才
关键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病理诊断淋巴瘤基因重排检测
文献传递
皮肤血管内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报道1例皮肤血管内T细胞淋巴瘤(T-IVL)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通过光镜及免疫组化(EnVison法)检测CD3、CD5、CD20、CD34、CD79α,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本例为男性患者,43岁。患有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表现为乏力、发热伴腰腹部红斑,红斑边界不清有融合,局部压痛,可触及基底有结节,未触及肿大淋巴结,骨髓涂片无特殊。皮肤活检镜下可见真皮血管腔内有多量异型的单核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3(),CD5(+/-),CD20、CD79α和CD34(-);血管CD34(+)。EBER原位杂交(+)。确诊后采用CHOP方案联合化疗2个疗程,皮疹渐消,仍发热,化疗后1个月死亡。结论T-IVL为一种高度恶性的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最常累及皮肤,病变多局限于血管腔内,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基因重排对确定诊断有重要意义。本病预后差,联合化疗有助于疾病治疗。
霍真刘彤华崔全才姜英罗玉凤凌庆
关键词:血管内淋巴瘤T细胞皮肤免疫组化
HPV导流杂交技术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检测,现通用的技术有PCR、原位杂交等,一般只能检出HPV感染,或分出一两种亚型。HPV导流杂交技术可在一张低密度基因芯片薄膜上一次性检出21种HPV亚型病毒感染,并同时给出肉眼识别结果。简要介...
凌庆
关键词:人乳头状瘤病毒病毒检测分子杂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