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芝
- 作品数:36 被引量:966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攀登计划“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玉米4类种质杂种优势利用模式
- 2000年
- 以唐四平头系统、Lancaster系统、Reid系统和旅大红骨系统的代表性自交系为材料 ,完全双列杂交 ,分析各杂交模式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 :系统间杂交后代的产量等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和特殊配合力普遍高于系统内杂交后代 ;不同杂交模式的超亲优势和特殊配合力均因性状不同而有所差异 ,单株粒重的超亲优势以 L× R、唐× L、唐× R较高 ,单株粒重特殊配合力以 L× R、唐× R。
- 刘祥李凤艳彭泽斌刘新芝张兴华韦继兴
- 关键词:玉米杂种优势杂交模式配合力
- MS1与MS1-HS两种选择方法的比较研究 Ⅱ.遗传方差、配合力及杂种优势被引量:3
- 2005年
- 对ZZ4完成了 4轮MS1 HS和MS1选择。结果表明 ,经 4轮选择的群体 ,两种方法均有效地保留了各主要性状的遗传方差。MS1 HS选择的群体遗传方差下降速率更慢 ,C4群体的单株籽粒产量的遗传方差仅减少 3 7%。穗长、穗粗、粒行数、行粒数、出籽率、百粒重的遗传方差的变化与单株籽粒产量一致 ,MS1C4的遗传方差减少了 8%~ 15 % ,MS1 HSC4的遗传方差仅减少了 4 %~ 15 %。株高、穗位高、抽丝期、植株保绿度、抗倒性等相关选择性状的遗传方差的变化与产量性状基本一致。MS1 HS法对改良玉米群体籽粒产量与测验种间的特殊配合力十分有效 ,呈逐轮上升的趋势 ;改良群体与测验种综系 14 0间的杂交后代产量平均每轮提高 6 % ,杂种优势平均每轮提高 6 9%。两种方法在改良群体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方面 ,均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 ,穗部性状及株高、穗位、抽丝期、散粉期、抗性等田间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也获得了同步改良。通过ZZ4改良群体与 6个测验种间杂交组合产量及杂种优势的比较研究 ,得出ZZ4与黄早四类种质为杂种优势模式对。
- 彭泽斌田志国刘新芝
- 关键词:玉米
- 中综3号玉米群体格子混合选择效果分析被引量:14
- 2000年
- 用格子混合选择法完成了对中综 3号玉米群体 6轮混合选择 ,并用 5个测验种对 C0 、 C2 、 C4 和C6进行 NC 交配。经过 1995、 1996年对测交后代的 2年 3点鉴定 ,结果表明 :中综 3号与 5个测验种的测交组合产量均逐轮提高。经 6轮选择后 ,群体籽粒产量每公顷增加了 1155( 2 4 .0 5% ) kg,平均每轮增加192 ( 4 .0 1% ) kg。产量的一般配合力从 C0 的 - 55.87提高到 C6的 61.0 1。同时 ,穗长、行粒数、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均得到了显著提高。说明中综 3号产量的改良、配合力的提高 ,是穗部性状得到了综合改良的结果。中综 3号群体与 5个测验种的杂种优势均得到显著改良。在产量性状配合力得到改良的同时 ,中综 3号株高。
- 彭泽斌刘新芝孙福来
- 关键词:玉米配合力杂种优势
- 唐群×Reid群玉米杂交优势利用模式分析被引量:11
- 1996年
- 以唐四类群和Reid类群中有代表性的自交系为材料,对唐群×R群杂优利用模式中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群内组合产量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sca)小,杂种优势低;群间组合产量各性状的sca大,杂种优势强;群间杂交种各性状表现出4种杂交反应模式和单株产量高、穗长、粒多、千粒重高的特点,但亦有抗病性等方面的不足。因此育种上一方面应对模式中的自交系进行改良提高,继续加以利用;另一方面,还应拓宽种质,鉴定出新的杂交类群。
- 陈彦惠张传贞彭泽斌刘新芝贾建修
- 关键词:玉米杂种优势配合力杂交模式
- 玉米群体改良的改良S_1综合选择法被引量:12
- 1992年
- 玉米群体改良的方法很多,但均有不足。60年代人们提出了S_1选择法,因其克服了混合选择法和测交选择法的主要缺点,故得到普遍关注和广泛应用。但这个方法具有选择周期长(三季一轮),遗传方差下降快的缺点。1988年我们提出了改良S_1综合选择法(MS_1)。此后B.S.Dhillon(1989)亦提出了与之类似的改良S_1选择法。MS_1选择法缩短了选择周期,改S_1选择法三季一轮为二季一轮,同时克服了S_1选择法遗传方差下降过快的缺点。MS_1选择法可以和半同胞(HS)选择法交替进行。通过比较,MS_1选择法、MS_1—HS交替选择法可望比其它群体内改良方法获得更大的遗传进展。MS_1选择法还可与半同胞(HS)选择法联合进行,简称MS_1—HS联合鉴定法。此法比Lonnquist(1967)提出的HS—S_1联合鉴定法有更大的优越性。
- 彭泽斌刘新芝
- 关键词:玉米
- 对改进玉米育种某些方法的浅见被引量:6
- 1991年
- 纵观世界各先进国家玉米生产发展史,发现玉米单产的提高是和杂交种的应用、施肥水平的提高、种植密度的加大同步发生的。我国的玉米育种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害的成绩,但是当前育种工作中仍有一些问题尚待深入研究。作者结合国内外有关玉米育种的一些先进经验及自己的工作体会,对改进玉米育种方法提出一些建议,供同行们共同研讨商榷,以进一步改进、补充和完善玉米育种方法,并望对提高育种水平和效率能有所裨益。
- 彭泽斌刘新芝
- 关键词:玉米育种种质资源
- 玉米杂种优势类群和模式的研究Ⅱ玉米自交系优势类群的划分和优势模式初探被引量:75
- 1995年
- 以15个来源不同的玉米自交余组成105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初步研究了玉米自交系杂优类群的划分和利用模式的构建。根据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测定结果,比较分析了被测自交系之间的遗传差异,将其划分为唐四、旅、Lan、Reid、RL5大优势类群。不同类群间自交系之间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存在着明显差异。对类群间可能组成的杂优利用模式的优劣进行比较,说明国内系×国内系、国内系×国内系和国内外系间的混合利用模式均可利用。
- 陈彦惠刘新芝彭泽斌张传贞高素玲陈秋元
- 关键词:玉米配合力杂优类群杂优模式
- 1992年我国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评价被引量:19
- 1994年
- 1992年全国种植10万公顷以上的玉米杂交种有25个,占杂交种总面积的83.9%。丹玉13等六大品种面积占杂交种总面积45%左右。玉米杂交种亲本系的利用仍十分集中。Mo17、黄早四、28、自300大自交系的相对利用面积,分别占1O万公顷以上杂交种种植面积的23.75%、11.51%、9.80%、9.69%。在1O万公顷以上的杂交种中,相对应用面积超过20万公顷以上的自交系仅17个,所占比重却达90.62%,种质基础十分狭窄。生产上利用的自交系有四大来源,即:塘山四平头系统、兰卡斯特系统、瑞德黄马牙系统、旅大红骨系统,所占比重为80.93%,仅19.07%与四大系统无关。金皇后、获嘉白马齿两大系统已近消失。近几年有一批新自交系,如478、丹340、U8112、5003、515等发展较快。1992年玉米新自交系主要来源是:单交种、三交种、综合种或改良群体。
- 彭泽斌刘新芝
-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自交系种质
- 我国50个常用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分析及利用被引量:9
- 1990年
- 本文旨在:随机抽取我国60~80年代常用的一些玉米自交系为研究的总体样本,对与产量有关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估计,为育种家了解我国常用自交系的基本状况,提高育种工作效率提供参考。
- 刘新芝思扬杨太兴段章雄
-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
- 玉米群体改良诸方法的配套应用被引量:5
- 1993年
- 玉米群体改良方法很多,总的可分为四类。(1)目测鉴定法(混合选择);(2)测交鉴定法(包括半同胞选择、全同胞选择相互轮回选择、相互全姊妹轮回选择、改良半同胞相互轮回选择1和2);(3)自交鉴定法(目前主要有S1选择法、S2选择法);(4)复合鉴定法(主要有半同胞-S1联合家系鉴定法和改良半同胞-S1联合家系鉴定法)。
- 彭泽斌刘新芝
- 关键词:玉米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