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栋

作品数:34 被引量:164H指数:7
供职机构: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中西医结合科研计划课题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皮肤
  • 6篇细胞
  • 5篇银屑
  • 5篇银屑病
  • 5篇中医
  • 4篇中医药
  • 4篇免疫
  • 3篇血热
  • 3篇狼疮
  • 3篇角化症
  • 2篇大疱
  • 2篇大疱性
  • 2篇大疱性类天疱...
  • 2篇蛋白
  • 2篇血热证
  • 2篇寻常狼疮
  • 2篇寻常型
  • 2篇寻常型银屑病
  • 2篇药疹
  • 2篇原发性

机构

  • 34篇天津市中医药...
  • 14篇天津中医药大...
  • 2篇天津尚美化妆...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第30...

作者

  • 34篇刘栋
  • 11篇张宇
  • 6篇聂振华
  • 5篇张秀君
  • 4篇张峻岭
  • 4篇张理涛
  • 3篇闫学文
  • 3篇李群燕
  • 3篇孔祥君
  • 2篇马秀亮
  • 2篇潘小钢
  • 2篇赵艳霞
  • 2篇顾安康
  • 2篇王彩霞
  • 2篇于旺
  • 2篇郭涛
  • 1篇王庆文
  • 1篇邢有兰
  • 1篇纪华安
  • 1篇宋蒙蒙

传媒

  • 25篇中国中西医结...
  • 5篇临床皮肤科杂...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成药
  • 1篇天津医药

年份

  • 2篇2025
  • 7篇2024
  • 3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4
  • 1篇2013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面部寻常狼疮50年继发低分化鳞状细胞癌被引量:5
2018年
报告1例寻常狼疮继发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患者女,79岁。左侧面部及颈部红斑及结节50年,溃疡2年。皮肤科检查:左侧面、颈部及下颌部弥漫暗红色结节及斑块,其上可见溃疡。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肿瘤细胞团块形成,细胞异形性明显,偶见角化不良细胞,未见角珠,真皮内可见结核样肉芽肿结构。诊断:寻常狼疮继发低分化鳞状细胞癌。
蔚志仁顾安康张静张宇刘栋张理涛
关键词:寻常狼疮鳞状细胞癌
生酮饮食诱发色素性痒疹1例
2024年
患者女性,26岁。胸背部弥漫性红斑丘疹伴瘙痒2年余,加重1周。胸背部可见弥漫性红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网状,可见网状褐色色素沉着。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棘层轻度增厚,基底细胞多灶性空泡细胞变性,真皮中上层血管周围较多淋巴细胞、噬色素细胞浸润。过碘酸希夫反应(PAS,-)。诊断:色素性痒疹(PP)。
张浩月刘栋龚华马丛郭晨琪张宇
关键词:生酮饮食色素性痒疹酮体
新银灵颗粒对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外周血Th2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观察新银灵颗粒对寻常型银屑病(PsV)血热证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22(Th22)及其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30例PsV血热证患者为研究组,1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新银灵颗粒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取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22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22(IL-22)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IL-22 mRNA表达。结果经过新银灵颗粒治疗,研究组与治疗前比较,银屑病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DLQI)均显著下降(均P<0.01);治疗后外周血中Th22细胞比例、IL-22及IL-22信使RNA(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新银灵颗粒可能通过抑制Th22细胞活化、降低Th22细胞因子表达,从而治疗PsV血热证。
李晓莉邱芳刘栋闫学文贾婧赵丽园
关键词: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
大疱性类天疱疮与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大疱性类天疱疮(BP)与脑血管疾病互为高危因素,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的机制假说有交叉免疫反应、炎性反应和凝血功能异常。临床工作中应警惕BP与脑血管疾病并发的风险,该文对近年来BP与脑血管疾病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熊万涛刘栋申倩李俊辰张宇
关键词:大疱性类天疱疮脑血管疾病凝血炎性反应
黄褐斑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23
2018年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黄褐斑具有一定的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总结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分为内治法、外治法两个部分,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
张秀君刘栋聂振华
关键词:黄褐斑中医内治外治
自体毛发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现状与展望被引量:4
2014年
脱发(Alopecia)是一类常见的难治性病症,传统上治疗脱发主要的方式包括局部外用、系统口服、物理治疗等,往往见效慢、疗效不确切、不良反应大、疗程长,造成患者依从性下降,以至治疗失败。随着毛发移植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成熟,其日益成为治疗各类脱发的重要方式。综述自体毛发移植技术的发展历史、应用现状及研究前景。
吉彬刘栋
关键词:脱发自体毛发移植毛囊单位
口腔扁平苔藓的中西医治疗进展被引量:11
2022年
口腔扁平苔藓(OLP)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其病程较长,病因复杂,目前尚缺少根治方法。糖皮质激素为治疗OLP的一线药物,疗效较好。其他治疗如免疫抑制剂、维A酸等,可以联合应用或作为替代疗法,但不良反应明显、复发率高。传统医学治疗本病主要从证型出发,辨证论治,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从整体上调节机体。目前临床趋向中西医结合治疗OLP,既能减少单纯西药治疗的不良反应,又能结合患者体质,减少单纯中药治疗的疗程。综述了近年来OLP的治疗进展。
郭晨琪李俊辰申倩刘栋张宇
关键词:口腔扁平苔藓中西医结合治疗辨证论治
孢子丝菌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新进展被引量:1
2018年
孢子丝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土壤、木材及植物的腐生菌。皮肤外伤后接触到被孢子丝菌污染的物质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孢子丝菌病是由孢子丝菌感染皮肤、皮下组织、黏膜和局部淋巴系统所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偶可播散全身,引起多系统性损害。本病可以散发,也可呈职业性或地方性小范围流行。现代医学具体的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个体化差异调整,祖国医学虽无孢子丝菌病中医相应病名,但主要归因于劳作不甚,皮肤破伤,湿毒之邪侵入皮肤及筋脉,气血凝滞而结块为病,中医辨证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本病的治疗拓展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刘栋王绍瑜张宇
关键词:申克孢子丝菌孢子丝菌病中医药
鞣花酸抑制黑素细胞黑素合成及黑素传递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观察鞣花酸对黑素细胞(melanocyte,MC)合成黑素以及传递黑素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分别纯化培养来自人包皮的表皮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KC),传第2代后以1∶10的比例将两细胞接种到3 cm×3 cm的小培养皿中,单独或混合培养的细胞经高、中、低(100、10、1 mg/L)3种浓度的鞣花酸干预48 h后,分别检测干预前后黑素细胞中黑素含量、酪氨酸酶活性的变化,采用流式法检测混合培养细胞中黑素传递的情况,以10 nmol/L熊果苷为阳性对照。结果 3种浓度鞣花酸浓度均可下调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并呈浓度依赖性。除了1 mg/L的鞣花酸对黑素细胞黑素合成无明显作用,其余浓度的鞣花酸均可降低黑素含量。鞣花酸同时具有抑制黑素传递的作用。结论鞣花酸可抑制黑素合成及黑素传递,或可作为一种皮肤美白剂应用。
刘栋潘小钢李雅琳张峻岭马慧军
关键词:鞣花酸黑素细胞一元酚单氧酶角蛋白细胞
中医药调控JAK-STAT通路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4年
银屑病是一种由多基因遗传决定、多环境因素影响的皮肤病,具有慢性、长期性、免疫性的特点。当前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随着细胞生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发现JAK-STAT通路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多种生物制剂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明显疗效,但因其不良反应以及价格高昂等缺陷,应用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为银屑病治疗的补充疗法和替代药物,当代中医药的应用研究证明了其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性,但目前尚未有针对中医药调控JAK-STAT通路治疗银屑病的机制的整理。通过检索近几年文献数据资料库发现,中药单体、中药有效成分、中药复方和针灸对银屑病治疗中JAK-STAT通路有明显调节作用。故本文以中医药为着力点,期待为推进银屑病JAK-STAT通路研究和银屑病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胡怡武思仙刘栋张宇
关键词:中医药银屑病JAK/STAT通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