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生和

作品数:36 被引量:168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皮瓣
  • 8篇缺损
  • 6篇血管
  • 6篇组织缺损
  • 6篇关节
  • 5篇软组织
  • 5篇软组织缺损
  • 4篇动脉
  • 4篇血管支架
  • 4篇外科
  • 4篇疗效
  • 3篇动脉穿支
  • 3篇营养血管
  • 3篇神经营养
  • 3篇神经营养血管
  • 3篇手术
  • 3篇肘关节
  • 3篇外固定
  • 3篇显微外科
  • 3篇截骨

机构

  • 34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东华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昆山市第一人...
  • 1篇宁波大学医学...
  • 1篇上海市第十人...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解放军第四五...
  • 1篇上海市公安消...
  • 1篇上海市松江区...
  • 1篇宝应县中医医...

作者

  • 36篇刘生和
  • 17篇范存义
  • 13篇柴益民
  • 9篇阮洪江
  • 6篇康庆林
  • 5篇徐佳
  • 5篇蔡培华
  • 5篇韩本松
  • 4篇刘珅
  • 4篇孙鲁源
  • 3篇张睿
  • 3篇文根
  • 3篇汪春阳
  • 3篇莫秀梅
  • 2篇王建广
  • 2篇汪银锋
  • 2篇张长青
  • 2篇曾炳芳
  • 2篇王飞燕
  • 2篇韩培

传媒

  • 8篇中国修复重建...
  • 3篇中华显微外科...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华手外科杂...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生物骨科材料...
  • 2篇国际骨科学杂...
  • 2篇中华老年骨科...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2013年上...

年份

  • 4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5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吻合血管的腓骨头联合皮瓣移植修复复杂外踝缺损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总结吻合血管的腓骨头联合皮瓣移植修复复杂外踝缺损的术式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0 年7 月- 2006 年 4 月,收治 6 例外踝缺损患者。男 5 例,女 1 例;年龄 9 ~ 47 岁。车祸伤 4 例,砸伤 2 例。左侧 5 例,右侧 1 例。外踝骨缺损长度为 3.5 ~ 8.5 cm;皮肤缺损范围为 14 cm × 4 cm ~ 18 cm × 7 cm。损伤至手术时间为 15 ~ 30 d。术中采用长度为 5 ~ 10 cm 的吻合膝下外侧动脉腓骨头,联合大小为 16 cm × 5 cm ~ 20 cm × 8 cm 的腓动脉穿支皮瓣或背阔肌皮瓣修复复杂外踝缺损。供区创面中厚皮片植皮加压打包。结果术后 1 周 1 例皮瓣远端 1 cm 发生干性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Ⅰ期愈合。供区植皮成活,切口Ⅰ期愈合。6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4 ~ 15 个月。移植腓骨头成活良好,8 ~ 16 周均达骨性愈合。外踝外形近似正常,踝关节活动自如。移植皮瓣质地柔软,无磨损及溃烂。根据 Baird-Jackson 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 3 例,良 2 例,可 1 例,优良率达 83.3%。结论吻合膝下外侧动脉的腓骨头血供良好,再造外踝外形近似正常;腓动脉穿支皮瓣及背阔肌皮瓣血供可靠,皮瓣面积大,与吻合血管的腓骨头联合移植是修复复杂外踝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张岩蔡培华阮洪江刘生和汪银锋柴益民
关键词:皮瓣
表面纳米仿生改性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对猪血液相容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研究等离子体引发的小肠黏膜下层组织膜(SIS)表面纳米仿生改性对其血液相容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等离子体技术引发SIS膜表面纳米改性,通过扫描电镜检测SIS改性后表面纳米形态,并通过表面接触角和体外凝血时间检测,以及纳米改性后SIS管腔的长期通畅性和组织学检测来评价SIS膜的血液相容性。结果改性SIS膜表面呈现出“岛状”、“沟漕样”纳米仿生形态,水接触角降低,亲水性增强,表面自由能增大,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SIS小口径血管支架在6周仍保持通畅,组织学检测显示管腔内壁有完整的内皮覆盖。结论SIS膜表面通过等离子体进行纳米仿生改性,具有良好而持久的抗凝血性,表现出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韩本松范存义刘生和
关键词:仿生学小肠黏膜组织相容性
小肠粘膜下层表面肝素化及肝素化后其抗凝血性能的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等离子体引发血管组织工程支架——小肠粘膜下层(SIS)表面肝素化及肝素化后SIS膜的抗凝血性能。方法利用等离子体引发技术在SIS膜表面结合肝素,通过体外凝血时间检测及循环血流下观察肝索化SIS管腔的长期通畅性,以评价SIS膜的血液相容性。结果肝素结合到低温等离子体引发的SIS膜表面。肝素化SIS膜表面水接触角降低,亲水性增强,表面自由能增大,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肝素化SIS小口径血管支架保持通畅达6周。结论SIS膜表面通过等离子体进行肝素固化处理后具有良好而持久的抗凝血性能,表现出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韩本松范存义刘生和
关键词:血管支架等离子体小肠粘膜下层肝素化抗凝血性
肝素化纳米材料P(LLA-CL)的制备及其表征和抗凝血性特征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采用等离子体技术引发表面接枝肝素方法,使纳米材料P(LLA-CL)表面肝素化,以提高材料的抗凝血性。方法:制备静电纺高聚物P(LLA-CL)纳米纤维,采用等离子体技术引发纳米材料P(LLA-CL)表面肝素化,对其表面进行改性,并测试其力学性能,同时对肝素化材料进行了接触角测试观察其表面亲水性,傅里叶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进行表面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纤维形态,EDS能谱对表面元素组成进行表征,血液相容性实验评价肝素化P(LLA-CL)材料表面的血液相容性。结果:采用等离子体技术能够成功将肝素接枝到P(LLA-CL)表面。等离子体处理后P(LLA-CL)材料表面接触角显著减小,亲水性增强;等离子引发肝素化后,材料仍能保持良好的机械力学性能;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EDS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引发肝素成功接枝到P(LLA-CL)表面;血液相容性实验显示肝素化材料复钙时间全血凝血时间明显延长。结论:材料在等离子体肝素化改性处理后抗凝血性能改善,血液相容性提高。
石海涛莫秀梅何创龙过凯东刘生和
关键词:等离子体处理肝素化抗凝血性
腓骨短肌转移治疗跟腱修复术后再断裂
2010年
[目的]总结以腓骨短肌转移治疗跟腱修复术后再断裂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本组患者共11例,男10例,女1例。年龄26~51岁,平均37.5岁。外院予行初次手术时均为新鲜闭合性断裂,所用术式包括腓肠肌腱瓣翻转缝合1例和直接端端缝合10例。初次修复术后因皮肤坏死、功能操练不当或再次受伤而发生再断裂。再断裂至再次手术的时间为1~3周。再次手术时均采用腓骨短肌转移修复跟腱;1例局部皮肤坏死者予以清创、跟腱修复并游离移植股前外侧皮瓣覆盖创面。术后6周依次采用长腿石膏前托、长腿管型石膏、短腿管型石膏固定;积极而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操练。[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手术切口均顺利愈合,1例游离移植皮瓣完全存活。2例术后发生足部外侧感觉减退,术后2~3周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跟腱的再次断裂及足内翻畸形。根据Arner/Lindholm跟腱修复疗效标准进行评定,优6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结论]腓骨短肌移植可以填补跟腱缺损,同时保证修补部位的力学强度和愈合,从而利于术后功能操练的顺利进行,并且对踝关节的外翻功能不会造成明显损害,是治疗跟腱修复术后再断裂的良好选择。
刘生和黄伟蔡培华柴益民范存义
关键词:跟腱肌腱转移
桥式交叉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转移修复对侧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报道以桥式交叉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转移修复对侧小腿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于小腿中下段皮肤软组织缺损伴对侧小腿软组织损伤或胫后动脉破坏5例.采用对侧逆行股前外侧皮瓣桥式交叉转移予以修复。结果术后皮瓣血运良好,6周后断蒂,皮瓣均存活。术后随访12—15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美观,伴骨骼、肌腱缺损者均顺利完成二期修复手术。供区愈合良好,供侧肢体无明显影响。结论对于小腿中下段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伴周围软组织受损,且对侧小腿血管质量不佳的病例,以对侧逆行股前外侧皮瓣桥式交叉转移修复是一种优良的手段。
刘生和蔡培华柴益民徐铮宇江潮胤范存义
关键词:小腿股前外侧皮瓣显微外科
不同应力环境对组织工程血管形成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体内不同应力环境对组织工程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清洁级犬10只,体重15~20kg;切取一侧隐动脉10cm,消化、离心收集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与154ginI型胶原蛋白凝胶均匀混合,种植于猪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组织膜,包绕直径3mm、管壁厚度0.2mm的聚乙烯管,制备血管组织工程支架30支。将血管组织工程支架分别植于犬皮下、股四头肌和股动脉管壁外,即皮下组、肌内组和动脉周围组(n=10)。术后4周,取出培养组织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并行组织工程血管形成评分及抗静水压检测。结果三种不同应力环境下的培养组织,在管腔结构、细胞生长增殖和组织塑形方面有明显差异。皮下组管腔结构不完整,内皮及平滑肌种子细胞增殖弱,SIS支架材料分解慢,腔面无内皮细胞覆盖;肌内组有完整管状结构形成,种子细胞有一定程度生长增殖,腔面见稀疏内皮细胞覆盖,少许SIS支架材料未分解,管壁细胞和纤维结构排列无序;动脉周围组可见完整血管样结构形成,种子细胞生长增殖良好,管腔有完整内皮细胞覆盖,平滑肌细胞形态、分布良好。皮下组、肌内组和动脉周围组组织工程血管形成总评分分别为5.529±0.272、8.875±0.248和14.824±0.253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静水压三组分别为67.0±5.8、104.0±7.6和247.0±3.5kPa,动脉周围组与皮下组和肌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力刺激对体内细胞增殖和组织工程血管形成有明显影响。
韩本松范存义刘生和曾炳芳
关键词:组织工程血管
第二掌背动脉皮瓣接力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探讨第2掌背动脉筋膜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接力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1月收治的8例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18~52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机器伤2例,挤压伤3例,切割伤3例。近节背侧缺损2例,末节背侧缺损1例,末节远端毁损5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1.7 cm×1.4 cm~3.0 cm×2.5 cm。受伤至皮瓣修复时间为7~21 d,平均14 d。首先应用示指背侧岛状皮瓣(示指近节背侧)修复拇指缺损,然后采用第2掌背动脉筋膜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手背部近端偏桡侧)修复示指背侧缺损,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1例患者术后48 h内皮瓣出现血管危象,1例因缝合张力过大出现皮瓣臃肿、淤青,经对症治疗后皮瓣均成活;1例术后皮瓣部分皮缘坏死,经换药后切口愈合;余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6个月。其中1例患者出现轻度瘢痕;其余患者皮瓣颜色与周围皮肤无明显差异,肌腱无粘连,对示指功能干扰小,皮瓣供、受区无明显疼痛及功能障碍。末次随访时,拇指掌指关节伸屈活动度为0°~55°,指间关节为0°~75°;示指掌指关节伸屈活动度为0°~82°,近指间关节为0°~90°,远指间关节为0°~65°。结论 应用第2掌背动脉筋膜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接力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其血运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无需取皮、植皮,对示指功能干扰小,创面修复效果满意。
魏振强赵燚魏海峰刘生和宋家林陈元元阮洪江
关键词:皮肤软组织缺损拇指掌背动脉皮瓣示指背侧岛状皮瓣
一种腱鞘炎治疗用针刀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腱鞘炎治疗用针刀,涉及手术刀技术领域,包括针杆、握柄和刀头,握柄和刀头分别固定于针杆的底端和顶端;刀头为能够变形的弯刀片,刀头有两种变形状态,分别是弯曲状态和竖直状态;弯曲状态用于切割腱鞘;竖直状态用于收...
刘珅刘生和刘衒哲王凯尹伟光
严重意面腕损伤的诊治及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回顾我科收治的严重意面腕损伤急诊修复手术的开展情况及临床疗效,总结此类损伤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方法本研究回顾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我院急诊骨科治疗的意面腕损伤患者27例,按受伤场所将患者分为工伤组13例和生活组14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3例,年龄15至70岁,平均年龄(45±14)岁,其中左侧14例,右侧13例。损伤结构均予一期修复,术后随访观察患肢功能及并发症,并比较两组患者损伤结构数量、损伤机制、Noaman功能评价和DASH评分。结果工伤组掌侧肌腱损伤(9.1±2.9)条,背侧肌腱损伤(2.2±0.5)条,17例动脉断裂,23例神经断裂,9例骨折,平均随访(17.8±5.8)月,1例出现局部感染,Noaman评价各分项优良率达61.5%以上,DASH评分(17.2±4.7)分。生活组掌侧肌腱损伤(9.1±2.3)条,背侧肌腱损伤(1.9±0.6)条,20例动脉断裂,25例神经,未及骨折,平均随访(16.0±4.9)月,未及严重并发症,Noaman评价各分项优良率达57.1%以上,DASH评分(13.9±6.9)分。两组仅在损伤方位(X^(2)=23.280,P<0.05)、损伤机制(X^(2)=27.000,P<0.05)和固定方式(X^(2)=6.608,P<0.05)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肌腱、血管、神经损伤数量、Noaman评价各分项及DASH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生活组仍呈现出桡侧较尺侧更易损伤的趋势。结论伴有主要神经和血管断裂的意面腕损伤可存在多处屈、伸肌腱断裂,损伤方位与损伤发生的场所有关,修复策略也应据此进行灵活调整。尽管经过及时修复与系统康复后的患肢功能明显改善,严重意面腕损伤的诊治仍是骨科医生面临的严峻挑战。高效的团队配合、娴熟的修复技巧和系统的康复训练能够保存功能、改善预后。
张睿王飞燕刘生和李善语徐佳康庆林
关键词:诊治疗效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