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芳菲
- 作品数:7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药学会肝炎用药研究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 目的 分析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过程中影响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180μg/w)联合利巴韦林(RBV,根据体重900 ~ 1200mg/d)治疗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
- 陈志敏陈铿向芳菲石裕明李慧慧刘惠媛
- 胆宁片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的改善效果观察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胆宁片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随机选择我院收治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9例,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胆宁片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ALT、AST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中,胆宁片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效果理想,利于患者肝功能恢复,推荐推广。
- 向芳菲陈彬彬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胆宁片多烯磷脂酰胆碱肝功能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情进展为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进展至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20年1月20日至2月16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入院时诊断为COVID-19普通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2月29日观察终点患者病情是否进展为重型/危重型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探讨其进展为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04例COVID-19普通型患者,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分别为28例(13.7%)和176例(86.3%)。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OVID-19普通型患者年龄>65岁(OR=1.04,95%CI:1.00~1.07)、入院时具有胸闷/气促症状(OR=7.99,95%CI:1.91~33.41)、ALT升高(OR=3.83,95%CI:1.30~11.26)、血肌酐升高(OR=3.47,95%CI:1.20~10.00)及心肌酶综合指标异常(OR=4.37,95%CI:1.65~11.53),可能是其之后病情进展至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年老且合并基础疾病的COVID-19普通型患者,如果入院时主诉胸闷/气促,检测ALT、血肌酐升高或心肌酶综合指标异常,应警惕其进展至重型/危重型的可能。
- 梁志伟罗傲温春燕冯理智向芳菲李平红王亚萍关玉娟郝元涛李凌华
- 关键词:预后
-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7
- 2014年
- 目的:分析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聚PegIFNα-2a(派罗欣18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根据体重900~1200 mg/d)治疗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程48周。结果本研究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HCV-Ⅰ型45例,占75%,非HCV-Ⅰ型15例,占25%。HCV-Ⅰ型和非HCV-Ⅰ型患者持续应答(SVR)率分别为60.0%和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62,P=0.013);基线病毒载量,以HCV RNA定量1&#215;106 IU/ml划分,HCV RNA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SVR分别为48.3%和7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93,P=0.014)。治疗过程中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的病例获得SVR和未获得RVR的病例获得SVR的比率分别为84.6%和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90,P=0.002)。治疗过程中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的病例获得SVR和未获得EVR的病例获得SVR的比率分别为78.4%和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36,P=0.04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病毒基因型、基线病毒载量以及治疗过程中是否获得RVR/EVR均可能影响治疗后的持续病毒学应答。
- 陈志敏陈铿应若素向芳菲石裕明李慧慧刘惠媛
- 关键词: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利巴韦林疗效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HBVccc DNA与血清HBV DNA及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与血清HBV DNA、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及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CHB患者(A组)和6例经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规律抗病毒治疗48周CHB患者(B组)进行肝组织活检以检测肝纤维化分期,并应用real time-PCR检测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分析A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与肝纤维化程度以及两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与血清HBV DNA相关性,分析B组患者HBV ccc DNA变化。结果肝细胞cccDNA及血清DNA水平均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但HBV ccc DNA相关性更强(r=-0.465,P=0.008)。肝细胞HBV ccc DNA与血清HBV DNA不存在相关性(r=0.057,P=0.418)。B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较对照组(自A组中选取性别、年龄及HBV DNA无差异患者共12例)显著下降,其中3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低于检测下限,但肝细胞仍可检出HBV ccc DNA。结论肝细胞HBV ccc DNA与肝纤维程度呈负相关,而血清HBV DNA水平不能反映肝内病毒复制的程度。CHB患者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进行才可能完全清除肝细胞内HBV ccc DNA。
- 刘惠媛廖宝林李凌华邓浩辉陈志敏向芳菲林思炜石裕明
- 关键词:CCCDNADNA肝纤维化
- 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中HBV-DNA对治疗乙肝的临床意义
- 2018年
- 目的总分析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中HBV-DNA对治疗乙肝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50例HBV(乙型肝炎病毒)患者,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对HBVM进行检测,同时采用nPCR(套式聚合酶链反应)以及FQ-PCR(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所有HBV患者HBV-DNA,分析HBV的复制、活动,同时选定50例本院体检中心的50例体检者。结果 nPCR检测HBV-DNA的阳性率相对较ELISA、FQ-PCR检测高(P<0.05)。结论 V病毒采用nPCR检测法进行检测,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检出率相对较高,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向芳菲
- 关键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HBV-DNA乙肝
- 病毒性肝炎应用胸腺肽α1治疗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究病毒性肝炎应用胸腺肽α1治疗的效果。方法9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和常规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胸腺肽α1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变化情况和存活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BIL、PTA、ALT、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BIL、ALT、AST显著低于对照组,PTA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组患者中死亡11例,存活34例,存活率为75.56%;对照组患者中死亡25例,存活20例,存活率为44.44%。观察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7,P<0.05)。结论胸腺肽α1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效果良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降低病死率。
- 向芳菲杨可立
-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胸腺肽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