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明
- 作品数:40 被引量:38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 从美术化到国学化:当代书法专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突围被引量:1
- 2016年
- 书法专业教育美术化抹杀了书法与文化的关系,斩断了书法繁荣的时代链条,不利于书法专业教育的未来发展,书法只有与国学紧密联系才能走出低迷,走向繁荣。当代书法专业教育要完成从美术化到国学化的范式挣脱与类型转换,需要围绕学科定位、教育目标和师资力量等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 吕文明
- 关键词:显性国学学科
- 晚明浪漫主义书家性情变化和书风嬗变的现代心理分析
- 2012年
- 对于心理变化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关注当代许多问题还不好定位,关注历史则有许多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尤其是对于心理变化比较强烈的历史时期,心理剧变与艺术创造力的提升二者之间的关系则显得更加直接明了。晚明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在这一时期,
- 吕文明
- 关键词:浪漫主义晚明嬗变书风性情
- 晚明浪漫主义书家性情变化和书风嬗变的现代心理分析
- 2012年
- 对于心理变化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关注当代许多问题还不好定位,关注历史则有许多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尤其是对于心理变化比较强烈的历史时期,心理剧变与艺术创造力的提升二者之间的关系则显得更加直接明了。晚明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由于受到思想领域、文艺思潮和社会变革等的影响,
- 吕文明
- 关键词:浪漫主义晚明嬗变书风性情
- 情兴所到 题诸卷谛——唐寅题画诗书迹综合研究
- 2015年
- 关于唐寅,学界一直关注的是其绘画和诗文,对其书法评价并不很高。只将其列为明代中期二流书法家,在同时期的文徽明、王宠和况枝山诸人之后,『至文徵仲父子师弟,始一归雅道……又若王宠之学钟繇,况枝山之学怀素,皆有独至,惟伪托者多。
- 吕文明
- 关键词:题画诗书法评价明代中期书法家绘画
- 魏晋书法文化世家成因问题考论
- 2014年
- 魏晋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期间不仅完成了字体演变,达到艺术表现的高峰,同时出现了一批重要的书法人物。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分列秦汉至唐代书法家为神品、妙品、能品三类共计二百三千人,除去重复及生平不可考者,魏晋书家占到一半以上,而在这些人中,士族出身者又占大多数。在这些土族中,又以几个大家族最为突出,唐代窦臮《述书赋》云:博哉四庚、茂矣六郗、三谢之盛,八王之奇^[1]。
- 吕文明
- 关键词:魏晋书法文化世家考论史论书法发展《书断》
- 现代文学精神初探
- 2009年
- 精神来源于物质,精神的根本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与折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人的精神主观意识息息相关。文学创作是人类情感的升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精神的产物,是意识与本能的统一,是主动与被动的统一。
- 刘若斌娄峰吕文明
- 关键词:文学
- 从“人民性”到“以人民为中心”:两次文艺座谈会讲话的核心论题被引量:16
- 2021年
-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传入中国后,在近百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从"人民性"文艺思想的确立到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提出,其标志性事件是两次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实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确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文艺思想。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文艺思想得到全面发展和提升的关键,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正式提出。这一导向是从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着眼于历史和现实,传播真善美的崇高价值观。从"人民性"到"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境界逐渐提升,表现出四个突出特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人民范畴逐渐扩大、寄托了几代领导人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文艺创作逐渐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 吕文明
- 关键词:人民性文艺大众化文化自信
- 曹植后期文学创作中的生命观研究
- 2022年
- 曹植的文学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期。曹操去世后,曹丕篡汉称帝,曹植到封地就国,进入了文学创作的后期阶段。他的处境在这时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备受宠爱和瞩目的贵公子变成了被排挤和猜疑的落魄王侯,长期处于困厄之中。这种人生经历使曹植的生命观发生了变化,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忧生之嗟”成为其重要的创作主题。但是,曹植并未就此消沉,他一方面借助游仙诗排解愤懑、寻求慰藉,并展开想象、追求超越;另一方面,他仍然没有放弃儒家的理想,渴求建功立业,借助功名实现生命的不朽。这既矛盾又互补的两个方面共同组成了曹植人生后期文学创作的生命观,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文人。
- 葛瑞婷吕文明
- 关键词:生命观
- 生态反思与文化指向——书法在当代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及其未来被引量:1
- 2014年
-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东方艺术特征、数千年来,中国书法沿着历史的足迹不断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
- 吕文明
- 关键词:中国书法文化指向生态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征
- 《平复帖》诞生的文化背景及其对后世影响问题新探被引量:1
- 2016年
- 在书法界.判断一件作品的价值往往是以年代和品相作为基本评价标准。我们在翻检中国历代名家法帖的时候,距今一千七百年被称为“墨皇”的《平复帖》最引人注目。这件作品出自西晋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陆机之手,一千多年来虽饱经沧桑但依然保存完好。陈振濂称它是“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帖墨迹”,自唐末以降收藏之人多有可考,王世襄所撰《平复帖流传考略》对此载述详尽。这件法帖另一个吸引人眼球的地方就是它的神秘性,不但书写时间和地点无明确记载,而且文字识读也一直是个谜。明代张丑曾释出“赢、难、平、复、病、虑、观、自、躯、体、闵、荣、寇、乱”等14字。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有启功、张伯驹、郑春松、缪关富等对其释文进行研究,其中,启功先生的释文被认为是最权威。
- 吕文明
- 关键词:《平复帖》后世影响文化背景书法家法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