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永明
- 作品数:71 被引量:481H指数:12
-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 2003年
- 我院自1997年4月至2003年2月,应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 阎石刘振虹刘建丰翟栋吕永明
- 关键词:动力髋螺钉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
- 膝关节置换术后体温升高与手术操作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体温升高与手术操作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2008年3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骨关节炎患者72例,均给予膝关节置换术。观察术后体温升高与预后情况,同时对患者的基础资料、疾病资料、手术资料与术后资料进行详细调查与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体温升高9例,发生率为18.8%。术后患者血红蛋白值明显低于术前,而ESR与CRP值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止血带应用、"鸡尾酒"镇痛、氨甲环酸应用、夹闭引流管、棉垫加压包扎是影响术后体温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e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氨甲环酸应用、"鸡尾酒"镇痛与止血带应用与术后体温升高的发生有明显负向相关性(P<0.05)。术后3个月进行评定,患者的Hss评分为92.87±6.22分,明显高于术前的44.72±5.01分(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体温升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多伴随有ESR、血红蛋白与CRP的异常,氨甲环酸应用、"鸡尾酒"镇痛与止血带应用与术后体温升高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要积极进行手术改进操作。
- 徐飞宋莺春李霞邢恩鸿杨阳杜元良张立超戴海峰董晓强何文静张艳波吕永明
-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术体温升高氨甲环酸止血带
- 3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5
- 2018年
- 目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半肩关节置换及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对比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3种术式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6年5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55例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术式,将55例老年患者分成3组:切开复位内固定组(n=20,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半肩关节置换组(n=20,人工肱骨头置换)及反式全肩关节置换组(n=15,头-盂倒置式肩关节置换)。术后定期复查,记录肩关节活动角度,采用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SE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评分及简明肩关节功能测试(SST)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术后6个月,半肩关节置换组内旋功能[(49.1±3.3)°]优于反式全肩关节置换组[(43.7±4.5)°]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41.7±5.0)°],但外旋功能[(25.7±5.4)°]差于反式全肩关节置换组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38.0±5.6)°、(39.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式全肩关节置换组前屈、外展功能优于半肩关节置换组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P<0.05)。术后1年,3组ASES评分,VAS疼痛评分,UCLA评分及SS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术式均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疗效相当;反式全肩关节置换可更早的获得肩关节活动度,但缺乏中远期疗效,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选取何种术式仍需临床医师结合手术适应证、个体化等因素综合考虑。
- 戴海峰刘凤李嘉王智慧徐丛吕永明
- 关键词: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 术前肩关节MRI测量评估肩袖撕裂范围及形态的方法
- 2022年
- 目的建立术前MRI分区,测量肩袖撕裂影像的撕裂区分布及长度、断端挛缩程度,并与术中所见撕裂形态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19年10月~2021年12月,因肩袖撕裂行关节镜下或切开修复,并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共38例,通过本方法测量肩袖撕裂的分布区、长度,挛缩程度,在术前描述撕裂的大致形态,与术中情况进行对比。其主要对比的参数包括:术前MRI斜矢状位与术中撕裂的分布区及长度,斜冠状位挛缩程度。统计方法采用配对样本秩和检验。比较术前MRI测量与术中测量的是否存在差异。同时计算撕裂的多发区,并比较术前及术中撕裂形态相符性。结果共纳入38例患者(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37~73岁。术前斜冠状位MRI所测得肩袖撕裂长度、挛缩程度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427;P=1.000)。切开修复患者的术前MRI肩袖撕裂长度、挛缩程度与术中实际切开测量结果比较也未发现显著统计学差异(P=0.341;P=1.000)。镜下修复患者术前MRI与术中实际镜下测量结果比较同样无统计学差异(P=0.865;P=1.000)。统计肩袖撕裂分区发现,术前MRI所示的撕裂起点区、终点区与术中实际所见的撕裂起点区、终点区比较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P=0.180;P=0.411),且撕裂区分布频率高发于1~5区。结论术前MRI测量及撕裂分区的描述可以相对直观的显示撕裂的形态,并与镜下及切开所见的撕裂形态具有良好一致性。有利于规划术中锚钉分布与缝合方式。缩短肩关节镜学习曲线。提高术者与影像医师对撕裂形态判读的一致性。
- 王智慧刘飞吕永明戴海峰李嘉张健徐丛
- 关键词:肩袖损伤关节镜
- 3D打印技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中的可行性被引量:8
- 2023年
- 背景:3D打印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辅助全膝关节置换均有研究报道,两者联合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能否取得更好效果尚不得知。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联合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3例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7),分别行传统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3D打印+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引导下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统计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应激相关指标、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观察组术后7,14 d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间术后6个月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膝关节活动范围大于对照组(P<0.05)、下肢力线角度小于对照组(P<0.05);③术后6个月,观察组出现内侧胫骨平台骨质缺失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2%),对照组出现内侧胫骨平台骨质缺失1例、假体松动1例、切口感染2例(并发症总发生率9%),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表明,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相比,3D打印联合CAD技术引导下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可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减轻应激反应。
- 吴迪司丽娜武丽珠王建华罗金伟常乾坤吕永明杜元良
- 关键词:膝关节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膝关节功能
- 膝外翻矫正情况对全膝关节置换术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膝外翻矫正情况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1月到2021年1月我10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均采用TKA术治疗。术后1周测量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根据HKA角≤3度、>3度设为正常组以及残余外翻组,分别为78例、2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性关节炎评分以及膝关节活动度(ROM),测量术后1年股骨角、胫骨角、髌骨倾斜角。结果:两组术后WOMAC评分显著低于术前,HSS评分、膝关节ROM显著增加(P<0.05),WOMAC评分、HSS评分、膝关节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股骨角、胫骨角、髌骨倾斜角、HKA角均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正常组四项指标均低于残余外翻组(P<0.05)。结论:KOA合并膝外翻畸形TKA术后残余外翻对近期膝关节功能、疼痛等无显著影响,可考虑无需对膝外翻畸形进行完全矫正,虽然术后下肢力线恢复不及膝外翻正常者,但是否对影响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估。
- 吴迪李嘉罗金伟吕永明徐丛
-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术关节活动度下肢力线
- 肩关节镜下speed-bridge技术与传统缝合桥技术治疗中大型肩袖撕裂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8
- 2019年
- 背景:随着人们对肩袖撕裂认识的提高,肩袖撕裂在中老年人群肩部疾病中的诊断率越来越高,然而对于中大型肩袖撕裂的治疗,由于术后再撕裂并发症高,仍然缺乏统一的最佳固定术式。目的:研究关节镜下speed-bridge技术与传统缝合桥技术治疗中大型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0月诊断为肩袖撕裂的60例患者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39~70岁,平均(54.7±7.1)岁。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关节镜下speedbridge固定术组(研究组30例)和传统缝合桥固定术组(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评分(UCLA)、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肩关节Constant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术后肩袖再撕裂发生率。结果:术后1年研究组患者UCLA评分、ASES评分、VAS评分、Constant评分、肩关节前屈与外旋活动度分别为(33.4±1.9)分、(84.8±1.1)分、(0.5±0.8)分、(89.0±7.2)分、161.6°±13.1°、44.7°±0.5°,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对照组患者UCLA评分、ASES评分、VAS评分、Constant评分、肩关节前屈与外旋活动度分别为(33.9±1.3)分、(84.8±0.8)分、(0.4±0.7)分、(90.9±3.3)分、159.0°±9.4°、44.6°±0.5°,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在UCLA评分、ASES评分、VAS评分、Constant评分、肩关节前屈与外旋活动度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无患者发生肩袖再撕裂,对照组有4例发生了肩袖再撕裂,术后肩袖再撕裂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缝线桥固定技术相比,肩关节镜下speedbridge固定技术并不能使肩关节功能评分得到改善及提高肩关节的活动度,但短期疗效值得肯定,肩袖再撕裂率低,并且操作相对简单,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高砚文任江涛徐丛贾天阳王冰广许天磊吕永明
- 关键词:肩袖撕裂关节镜
- 关节镜下单枚或双枚空心螺钉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 吕永明徐丛
- 3D打印技术在胫骨内翻畸形高位截骨术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7年
- 2013年6月~2015年4月,我们应用3D打印技术治疗10例胫骨内翻畸形患者,报道如下.
- 顾建民徐丛李嘉吕永明
- 关键词:胫骨高位截骨关节炎
- 有限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多段粉碎骨折
- 安永胜李桂萍刘文涛吕永明杨阳张立超杜元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