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景泉

作品数:9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下颌
  • 3篇入路
  • 3篇颌骨
  • 3篇下颌骨
  • 3篇口内入路
  • 2篇引导组织再生
  • 2篇缺损
  • 2篇自体骨
  • 2篇钻凿
  • 2篇颌骨缺损
  • 2篇下颌骨缺损
  • 2篇下颌角
  • 2篇下颌角肥大
  • 2篇截骨
  • 2篇截骨矫治
  • 2篇骨缺损
  • 1篇形态发生蛋白
  • 1篇咬肌
  • 1篇引导骨再生
  • 1篇再附着

机构

  • 9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第17...

作者

  • 9篇吴景泉
  • 8篇柳大烈
  • 4篇郑健生
  • 4篇李希军
  • 3篇袁继龙
  • 1篇杜本军
  • 1篇郑庆亦
  • 1篇刘蓉
  • 1篇单磊
  • 1篇袁强
  • 1篇刘玉生
  • 1篇宋磊
  • 1篇陈兵
  • 1篇胡俊峰

传媒

  • 4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美容整形...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3篇2007
  • 6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咬肌自然再附着后生物力学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研究兔咬肌自然再附着后的生物力学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实验用兔双侧咬肌从下颌骨附着处剥离,下颌骨截骨后将咬肌复位,一侧自然复位,不缝合固定。另一侧咬肌缝合固定,作为对照。分别在术后1、2、3个月检测咬肌再附着界面的生物力学变化。结果双侧咬肌-下颌骨再附着界面的附着强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咬肌自然再附着是简单安全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郑健生柳大烈杜本军刘玉生吴景泉
关键词:咬肌再附着生物力学
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联合自体骨移植在下颌骨缺损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评价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GTR)联合自体骨移植在重建下颌骨的完整性,恢复下颌骨、口腔的功能,矫正颌面部畸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GTR技术联合自体游离髂骨,按缺损区设计切取一定长度和形状的自体游离髂骨,经剪磨削成颗粒,植入下颌骨缺损区,上以胶原膜覆盖,用细丝线缝合固定膜后,加压包扎。并观察切口愈合、骨生长情况、X线检查的临床效果。结果7例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骨生长情况良好,缺损处覆盖完全,达到骨整合的效果。结论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在修复下颌骨缺损中显示了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袁继龙柳大烈吴景泉
关键词:引导组织再生下颌骨缺损自体髂骨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胶原膜复合引导骨再生的特性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胶原膜复合后的生物可吸收性促骨生成膜对修复下颌骨缺损引导骨再生愈合过程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6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①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胶原膜复合物:将6mg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溶于尿素溶液,将胶原膜浸于其中,用蒸馏水透析48h,制备复合膜12等份,每份约含骨形态发生蛋白0.75mg,经环氧乙烷消毒备用。②建立兔双侧下颌骨缺损模型:取兔12只,采用Stryker-TPS微型骨科动力系统于双侧下颌骨体部下缘各造成1.5cm×1.0cm的骨缺损。一侧缺损处覆盖1.4cm×1.4cm复合骨生长刺激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生物可吸收性促骨生成膜为实验组,另一侧未放生物可吸收性促骨生成膜为空白对照组。③于1,4,12,24周处死动物,进行标本X射线、组织学观察,并采用半自动图像数字化分析仪测量标本骨密度,比较两组缺损周围骨质形成的情况。结果:①两组标本组织学观察:4周时实验组缺损边缘与生物可吸收性促骨生成膜之间隙可见大量新生骨,而空白对照组见大量纤维结缔组织,仅见少量新生骨。12周时两者缺损边缘侧已无明显区别,实验组几乎未见生物可吸收性促骨生成膜残留,空白对照组近中心部新生骨仍明显少于实验组。②两组骨密度测量结果:4周实验组骨密度高于空白对照组[(19.8±1.5),(16.9±1.4),P<0.01];12周实验组近中心部骨密度高于空白对照组[(21.6±1.3),(20.7±0.8),P<0.05],24周二者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实验组超微结构观察:术后12周实验组扫描电镜示新生骨小梁呈“蜂窝状”。结论:复合骨生长刺激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生物可吸收性促骨生成膜对于诱导新骨形成,防止软组织长入,促进骨缺损早期愈合有明显的作用,具有促进缺损骨质形成的功能。
袁继龙柳大烈吴景泉袁强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引导组织再生下颌骨
口内入路钻凿法截骨矫治下颌角肥大
下颌角肥大表现为颜面呈方形或向下突出的外观,面部轮廓呈现上小下大的形态,常需要通过截骨进行矫治.2002年以来,我科应用口内入路钻凿法截骨矫治下颌角肥大患者106例,效果满意。
郑健生柳大烈吴景泉李希军
关键词:下颌角肥大截骨矫治口内入路美容外科
文献传递
应用自体骨粉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寻求一种创伤小、简便易行的下颌骨部分缺损修复的手术方法。方法:建立动物下颌骨缺损模型,将自体骨粉回填缺损处,分别于术后2,4,8及12周各处死5只动物,获取整块下颌骨标本作大体观察、X线检查和组织学评价。结果:自体骨粉再植后经历了骨粉吸收、血管及其周围组织长入、新生骨从缺损断端逐渐向内生长替代移植骨粉的过程,属于典型的“爬行替代;”此过程的发生机制是骨传导,发生基础是血管长入。结论:自体骨粉修复下颌骨愈合可靠,下颌骨缺损应用自体骨粉移植是可行的,方法简便。
吴景泉柳大烈袁继龙胡俊峰
关键词:下颌骨缺损自体骨粉骨传导
胫神经腓肠肌肌支切断小腿减肥术应用解剖探讨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为临床胫神经腓肠肌肌支切断小腿减肥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局部解剖学研究方法,观察测量胫神经在腘窝附近各分支走行位置、起点、长度及宽度。结果:胫神经在腘窝处发出4条主要分支:腓肠内侧皮神经、腓肠肌内侧头肌支、腓肠肌外侧头肌支和比目鱼肌肌支。变异情况主要有两种:①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肠肌内侧头肌支共干起始(30%);②比目鱼肌肌支与腓肠肌外侧头肌支共干起始(30%)。腓肠肌内侧头肌支和腓肠肌外侧头肌支起点的平均高度分别为(-6.6±13.7)mm(、2.4±16.7)mm,神经起始处宽度分别为(2.3±0.4)mm(、2.5±0.4)mm,从起点到肌门处神经长度分别为(42±12)mm(、50±13)mm。结论: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从胫神经发出的位置比较恒定,神经较粗,较长,容易解剖分离。在腘窝皮肤皱褶处做长4~5cm横切口可暴露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术中应注意神经变异情况,保护腓肠内侧皮神经和比目鱼肌肌支。
李希军柳大烈宋磊吴景泉单磊
关键词:腓肠肌胫神经
口内入路钻凿法截骨矫治下颌角肥大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钻凿法截骨矫治下颌角肥大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口内切口,以拟缩进的下颌角为基点设计弧形截骨线,在其外侧用牙钻高速钻透并凿除下颌骨,然后沿弧线磨削残端骨面,矫治下颌角肥大。结果:自2002年以来完成手术106例,患者下颌角肥大均得到矫正。随访1年,效果良好。结论:口内入路钻凿法截骨能安全有效地矫治下颌角肥大,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好方法。
郑健生柳大烈吴景泉李希军
关键词:截骨下颌角肥大
应用去毛囊的头皮瓣修复Medpor支架外露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寻求修复再造耳支架外露更多更好的有效方法。方法:2004年1月 ̄2005年1月,采用随意头皮瓣去除毛囊组织转移至Medpor支架裸露区,修复再造耳支架外露7例9耳。结果:7例9耳耳后去毛囊头皮瓣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坏死及支架再露,所修复的再造耳外形均达到满意效果。结论:耳后头皮瓣去除毛囊后修复支架外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无需做I期皮瓣延迟及筋膜瓣包裹外露支架,减少了病人二次手术的痛苦。
刘蓉陈兵吴景泉李希军
关键词:耳支架头皮瓣全耳再造
口内入路面部轮廓复合改形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面部轮廓复合改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口内切口,对患者下颌角肥大及颧骨过高等情况进行下颌角和颧骨等多部位的面部轮廓复合改形。结果:自2001年以来完成手术23例,出现术中出血和术后早期感染并发症各1例,经治疗痊愈。随访1年,患者面部轮廓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口内入路面部轮廓复合改形术能安全有效地矫治下颌角和颧骨肥大等症,效果良好。
郑健生郑庆亦柳大烈吴景泉
关键词:口内入路面部轮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