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炳煌

作品数:84 被引量:638H指数:17
供职机构:福建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卫生厅科研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3篇针灸
  • 21篇针灸疗法
  • 21篇灸疗
  • 21篇灸疗法
  • 15篇针刀
  • 13篇针刺
  • 11篇针刀治疗
  • 10篇手术
  • 9篇骨质
  • 9篇骨质疏松
  • 8篇入路
  • 8篇手术入路
  • 8篇骨折
  • 7篇综合征
  • 7篇小针刀
  • 6篇愈合
  • 6篇支气管
  • 6篇支气管哮喘
  • 6篇脑梗
  • 5篇骨密度

机构

  • 66篇福建中医学院
  • 30篇福建省第二人...
  • 15篇福建中医药大...
  • 7篇福建省人民医...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郑州市中心医...
  • 1篇福建省中医药...
  • 1篇三明市第一医...
  • 1篇惠州市中医医...

作者

  • 84篇吴炳煌
  • 30篇陈跃
  • 25篇吴明霞
  • 18篇张家栋
  • 17篇李俐
  • 12篇阙庆辉
  • 12篇张文光
  • 12篇董卫国
  • 11篇刘献祥
  • 8篇谢永财
  • 8篇俞昌德
  • 7篇林宏
  • 6篇张俐
  • 5篇郑良朴
  • 5篇林久茂
  • 5篇林燕
  • 4篇连维真
  • 4篇钱松涛
  • 4篇张安桢
  • 4篇章志安

传媒

  • 28篇福建中医学院...
  • 13篇中国针灸
  • 6篇中国骨伤
  • 4篇福建中医药
  • 3篇中医杂志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3篇福建中医药大...
  • 2篇针灸临床杂志
  • 2篇辽宁中医杂志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针刺研究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长春中医学院...
  • 1篇中医药学报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湖南中医杂志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 1篇广西中医药
  • 1篇实用中医药杂...
  • 1篇中国中医骨伤...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7篇2006
  • 3篇2005
  • 8篇2004
  • 9篇2003
  • 6篇2002
  • 11篇2001
  • 3篇2000
  • 4篇1999
  • 1篇1998
  • 4篇1997
  • 5篇1996
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补肾微烟药条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02年
目的探讨补肾微烟药条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12月龄雌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雌二醇组、补肾微烟药条组,采用摘除双侧卵巢法建立骨质疏松症的模型,造模3个月后治疗3个月,观察补肾微烟药条对骨代谢生化指标、性激素水平、骨小梁等指标的影响。结果经补肾微烟药条或雌二醇治疗后,尿Ca/Cr、HOP/Cr较模型组分别有所下降;血清雌二醇(E2)、血清骨钙素(BGP)较模型组升高(P<0.05~0.01);骨小梁与髓腔的宽度比值,补肾微烟药条组和雌二醇组较模型组接近正常;30例骨质疏松患者腰椎L1~4和股骨Neck骨密度治疗后分别提高1.31%和0.95%。结论补肾微烟药条和雌二醇的作用无显著差异。
刘献祥吴明霞吴炳煌阙庆辉章志安李俐林鹉钱松涛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代谢性激素骨密度
改善骨折端微环境代谢对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理被引量:4
2004年
本课题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骨骼肌和骨膜微循环因素改善骨折端微环境对促进骨折愈合的影响.即时动态观察骨折愈合过程骨折端微环境的改变,该模型属世界首创,研究论文发表在SCI源期刊<美国创伤杂志>上.②物理因素改善骨折断端微环境对骨折愈合的影响.表明一定范围内的磁场、电场及中药对骨折愈合有良好的影响.该研究将磁场、电场及中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提高骨折愈合的疗效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③针灸对骨折愈合的机理.通过骨折家兔血液流变学、微量元素及针灸促进骨折愈合的红外热像图进行观察,实验手段先进,属国内领先.④细胞因子因素改善骨折端微环境对促进骨折愈合的影响.从细胞分子水平研究中医药在骨折愈合中的机制.⑤全自动药磁电夹板的研制及临床应用.为骨折治疗提供便捷有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张俐张安桢陈再得吴炳煌黄浩
艾灸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被引量:16
2001年
目的探讨艾灸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采用12月龄雌性大鼠,摘除双侧卵法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术后3个月后作右股骨中段闭合骨折,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雌二醇组、艾灸组,分别于骨折后第7、14、28天处死,进行血清生化、骨组织学的观察。结果艾灸组骨折后第14天S-E2、S-BGP含量较模型组升高(P< 0.05),至28d艾灸组接近对照组。14d时软骨细胞及破骨细胞数量模型组较艾灸组和雌二醇组稍多,28d时各组骨痂均较成熟,但模型组呈疏松化表现。结论艾灸具有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作用。
吴明霞刘献祥吴炳煌林薇郑良朴林久茂
关键词:骨折愈合骨质疏松骨代谢性激素艾灸
小针刀治疗腰骶部骨筋膜室综合征15例
2001年
吴明霞李俐吴炳煌陈跃张家栋
关键词:小针刀腰骶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手术入路
针刀治疗坐骨神经盆壁通道狭窄症的手术入路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研究针刀治疗坐骨神经盆壁通道狭窄症的手术入路。方法:在30侧成年尸体的臀区观测了坐骨神经出梨状肌下孔后的横径、纵径及其盆壁通道的构成、大小、长度等;梨状肌出盆处的宽度、厚度、上下缘距体表的距离;以及上述结构相应的表面解剖观测。结果:测得坐骨神经出梨状肌下孔处(通道起点)的横径为(15.01±3.56)mm,纵径为(4.69±1.75)mm;平股方肌下缘处横径(14.02±2.15)mm,纵径为(4.06±1.17)mm。测得通道长(65.35±7.81)mm,通道起点与棘角线的距离为(53.12±7.72)mm。测得梨状肌出盆处的宽度为(33.03±3.06)mm,厚度为(13.68±3.57)mm。结论:据此讨论明确了形成坐骨神经盆壁通道狭窄症的解剖学机制,同时注意针刀进刀时不应使刀口线垂直于坐骨神经干划切,进刀抵达病灶后应使针刀体稍偏神经干的外侧操作,以免损伤结构。
张文光陈跃吴炳煌董卫国张家栋
关键词:坐骨神经神经卡压综合征
中医治疗HBsAg携带者当重利胆被引量:8
1996年
中医治疗HBsAg携带者当重利胆连维真,吴炳煌福建中医学院(福州350003)关键词中医治疗学,HBsAg,携带者,利胆笔者主张利胆以驱除B型肝炎病毒(HBV)于体外的方法治疗HBsAg携带者。《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连维真吴炳煌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利胆乙型肝炎
肩胛提肌和菱形肌劳损性肩背痛症针刀手术入路研究被引量:2
2003年
为研究针刀治疗肩胛提肌和菱形肌劳损性肩背痛症的手术入路 ,在 30侧成年尸体的上胸背部解剖观测了肩胛提肌下段和菱形肌于肩胛上角及肩胛内缘附着点处的局部结构和相应部位的胸壁厚度 ,及其与邻近重要神经、血管的相互关系。结果测得肩胛提肌宽度 :2 2 .88± 3.0 2mm ,厚度 :8.75± 1 .6 2mm ;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纤维走向与垂线夹角分别为 33± 5°、4 6± 5° ;测得肩胛上角内侧处及肩胛内缘内侧处的胸壁厚度分别为39.38± 2 .4 2mm、4 0 .0 9± 4 .72mm ;观察到位于肩胛上角内缘背侧及肩胛内缘背侧的肌止腱处存在微小滑液囊。据此讨论了形成肩胛提肌和菱形肌劳损性肩背痛症的解剖学机制 ,并设计了较合理的针刀治疗此顽固性肩背痛症的手术入路 。
陈跃吴炳煌张文光阙庆辉谢永财张家栋李长征
关键词:针刀治疗手术入路
改善骨折端微环境对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理研究
张俐张安桢陈在得吴炳煌黄浩
该研究是在骨骼肌与骨膜微循环、骨折端微环境代谢及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中药针灸、电磁效应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研究是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包括以下四部分主要研究内容:物理因素改善骨折端微环境对促进骨折愈合的影响;针...
关键词:
关键词:骨折愈合
针刺颅骨缝加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6
2004年
目的 :探讨提高治疗急性脑梗死 (CI)疗效的最佳方法。方法 :6 0例早期CI患者 ,随机分为A、B两组 ,B组采用CI早期常规药物治法 ,A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颅针治疗。结果 :A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较治疗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血小板膜糖蛋白 (GMP 14 0 )较B组下降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①颅针加药物改善临床神经功能 ,抑制血小板活化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②CI早期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与血浆GMP 14 0水平呈中度正相关 ,表明血浆GMP 14 0水平可作为CI患者病情轻重和预后的客观指标。
俞昌德吴炳煌白靖宇张晶俞宙
关键词:脑梗塞针灸疗法神经功能适应证
改善骨折端微环境代谢对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理
本课题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骨骼肌和骨膜微循环因素改善骨折端微环境对促进骨折愈合的影响。即时动态观察骨折愈合过程骨折端微环境的改变,该模型属世界首创,研究论文发表在 SCI 源期刊《美国创伤杂志》上。②物理因素改善...
张俐张安桢陈再得吴炳煌黄浩
文献传递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