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侃

作品数:75 被引量:1,510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5篇经济管理
  • 8篇历史地理
  • 7篇建筑科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文化科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3篇功能区
  • 10篇主体功能区
  • 10篇污染
  • 8篇生活垃圾
  • 8篇青藏
  • 8篇青藏高原
  • 8篇垃圾
  • 6篇影响因素
  • 6篇生态
  • 6篇污染物
  • 6篇管控
  • 5篇水污染
  • 5篇水污染物
  • 5篇农牧
  • 5篇贫困
  • 5篇环境污染
  • 5篇城市
  • 4篇多尺度
  • 4篇实证
  • 4篇水污染物排放

机构

  • 74篇中国科学院
  • 4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5篇中国科学院科...
  • 7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宁波大学
  • 3篇山东理工大学
  • 3篇浙江工业大学
  • 3篇生态环境部南...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教育部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

  • 74篇周侃
  • 36篇樊杰
  • 12篇徐勇
  • 8篇王强
  • 6篇陈东
  • 6篇王亚飞
  • 5篇虞虎
  • 3篇李九一
  • 3篇盛科荣
  • 3篇王正
  • 3篇刘汉初
  • 2篇汤青
  • 2篇梁育填
  • 2篇王传胜
  • 2篇王亚飞
  • 2篇洪辉
  • 1篇陈雯
  • 1篇张文忠
  • 1篇刘盛和
  • 1篇伍世代

传媒

  • 9篇生态学报
  • 9篇地理科学进展
  • 8篇地理学报
  • 7篇环境科学学报
  • 7篇地理研究
  • 6篇中国科学院院...
  • 4篇地理科学
  • 2篇城市规划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人文地理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中国土地科学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科技促进发展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25
  • 6篇2024
  • 14篇2023
  • 10篇2022
  • 11篇2021
  • 6篇2020
  • 7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环境污染的时空差异与集聚特征被引量:32
2016年
通过地市单元和主体功能区单元的定量分析,研究2005~2012年中国环境污染物排放的时空变化和空间集聚格局,提出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环境污染物排放强度呈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依次递减态势,各类主体功能区水环境面临的污染物胁迫程度持续加剧,且以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最为突出,尽管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呈现小幅下降,但仍然是大气污染物胁迫程度最高的地区。2地市单元水环境受污染物胁迫态势"总体在加剧、局部有缓解",东北、东部、中部板块的大部分区域以及西部板块的成渝、新疆中部、呼包鄂等地区呈高排放区连片分布格局;大气环境受污染物胁迫态势"总体较稳定、局部有缓解",高排放区主要位于山西、内蒙古中西部、陕甘宁豫沿黄地带、环渤海、长三角等地区。3中国环境污染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且呈现增强趋势,其中,华北地区已经成为高污染物排放的主要集聚区,并表现出较强的路径依赖与空间锁定。
周侃
关键词:污染物排放空间自相关主体功能区
我国山地城镇化空间组织模式初探被引量:38
2013年
基于我国山地丘陵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特征与城镇化发展需求分析,本文初步提出区别于传统城镇化理论的山地城镇化空间组织新思路,并就城镇化空间总体布局、中心地体系构建、产业区位选择与国土品质打造等主要方面进行了组织模式探讨,以期为我国山地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提供科学参考与技术依据。
樊杰王强周侃陈东
关键词:山地城镇化
降尺度与融合化:环境空间管控转型与体系优化——代“环境空间管控研究”专栏序言被引量:4
2021年
由于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增加尚未脱钩,当前中国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的结构性、根源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在生产生活污染源头治理上仍然面临排污基数大、溢出效应强、空间跨度广等难题,亟需强化污染源管控精准落地、建立健全面向污染源头的环境空间管控体系,以降尺度与融合化空间管控形成更加精准、严格、高效的环境空间管控制度,系统提升环境空间治理效能.本文基于区域环境功能和环境承载力视角分析了环境空间管控体系的科学基点及优化逻辑,从降尺度建立分区分级管控体系、形成融合化环境管理机制、嵌入多层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夯实环境空间管控信息化支撑等方面提出新时期环境空间管控转型与体系优化路径.此外,研究团队结合典型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案例实证,从人类生产生活污染物排放过程和格局入手,按照"驱动机制解析—分区分类管控—环境效应评估"的主线设置了"环境空间管控研究"专栏,以期为污染物源头减排及环境空间管控技术方法探索、环境综合治理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周侃徐勇徐勇陈雯汤青陈雯
关键词:环境功能降尺度
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污染源排放特征与空间管控模式——以藏东南为例被引量:8
2021年
重点生态功能区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主体功能定位,区内自然环境敏感性和脆弱性突出,研究其人类活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源排放特征与空间管控模式,对科学协调保护与利用、切实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藏东南为例,基于环境污染源的固体废弃物、水体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分类估算与空间特征解析,探讨面向污染源排放强度和多尺度管控精度的分级空间管控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藏东南环境污染源的排放强度整体较低,雅鲁藏布江和雅尼河谷地因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密度较大,其污染物排放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应建立由7个二级类和21个三级类构成的环境污染源空间管控体系,重点管控以城镇居住区和工矿业生产空间为主的"点状"胁迫、以交通运输场所和人文游憩空间为主的"线状"胁迫、以农业种植区和畜禽养殖区为主的"面状"胁迫;针对藏东南各类环境污染源的空间耦合及交互特征,提出城乡生活集聚型、农牧业生产集聚型和休闲旅游集聚型3种典型区,依次制定"分级处理+资源利用"、"源头减排+就地消纳"、"实时动态监控+绿色设施营造+游憩利用规范"的差异化空间管控模式.
周侃陈妤凡徐勇徐勇
关键词:污染源解析污染排放强度藏东南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全域环境空间管控研究——以苏州市为例被引量:7
2021年
立足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全域环境空间管控,推动各类环境要素管控分区降尺度与融合化,实现环境污染源头管控与精准落地,是系统应对当前高强度、复合型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构建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全覆盖、多层级环境功能分区管控体系,在单要素人为污染物排放量和综合排放强度评价基础上,提出环境功能分区的管控等级集成评价模型,探索分区管理和分级施策的全域环境空间管控途径,并以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苏州市为案例开展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三区三线"与现行环境要素管控分区的空间耦合性,建立由8个一级分区和21个二级分区构成的环境功能分区管控体系;(2)按照"三区三线"管控属性和综合排放强度,可进一步将环境功能分区的管控等级由高至低划分为Ⅴ、Ⅳ、Ⅲ、Ⅱ、Ⅰ及○级;(3)苏州市人为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偏大,城镇空间内的工矿业生产空间及城乡居住空间、农业空间内的生产养殖空间的综合排放强度较高,主要分布于姑苏、虎丘等中心城区及昆山、常熟等工业集聚区;(4)苏州市Ⅴ级和Ⅳ级管控区以工矿业生产空间、城乡居住空间和特殊生产空间为主,Ⅲ级管控区以混合空间为主,Ⅱ级以农业种植空间和生产养殖空间为主,Ⅰ级和○级管控区主要包括一般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案例应用表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全域环境空间管控可操作性强,可实现环境规制精准落实到污染源空间;建议以环境功能分区分级管控体系为基础,将环境空间管控全面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综合施策的环境协同管理机制.
陈妤凡周侃徐勇
关键词:环境功能分区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被引量:187
2015年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创新性工作。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科学内涵出发,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指向,探究资源、环境等构成的承载体——自然基础同承载对象——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之间形成的"压力-状态-响应"过程,提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是从资源环境约束上限或人口经济合理规模等关键阈值开展的超载预警,以及从自然基础条件变化或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变化态势开展的过程预警的学术思路。在探讨承载能力预警指标体系选取原则的基础上,构建陆域和海域差异化的预警指标体系和总体技术流程。采用土地资源压力、水资源利用强度、环境胁迫程度、植被盖度变化作为基础指标进行地域全覆盖评价;针对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牧业地区、生态地区,分别选择灰霾污染程度、耕地面积增减状况、草蓄平衡指数、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态作为专项指标,确定各类专项指标的关键阈值并进行分类评价;最后进行复合,形成在鲜明主体功能定位指向下的差别化评价方法、取得具有一致性表达的评价结果,并开展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压力两方面的过程评价,以辅助反映中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预警状态,为提出限制性措施建议和完善监测预警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樊杰王亚飞汤青周侃
关键词:预警技术方法主体功能区
青藏高原农牧区生活垃圾治理水平的地域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青海省4315个行政村为例被引量:5
2022年
生活垃圾治理是青藏高原农牧区人居环境的突出短板,厘清农牧区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地域分异与影响因素,可为农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提供科学依据.以青海省4315个行政村为例,多尺度解析农牧区生活垃圾集中治理覆盖率和服务人口比重,基于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的总体效应和分区效应估计,定量刻画农牧区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青海省农牧区生活垃圾集中治理覆盖率低于全国及西部平均水平,呈现由青东河湟谷地农区向柴达木及环湖牧区和青南高原高寒牧区梯度递减;(2)农牧区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受海拔高程、地形地貌、垃圾转运距离等集中治理成本因素的多重影响,高海拔、山区地貌及远距离转运是农牧区生活垃圾集中治理失效的重要原因;(3)少数民族聚居、常住人口规模偏低、村域经济相对滞后的牧区仍是生活垃圾治理弱势区域,而脱贫政策支持和管理者受教育水平提升,亦会对改善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带来积极影响.建议结合集中治理成本和常住人口分布及产污特性,因地制宜实施“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Ⅰ)、“村收集-镇处理”乡镇集中治理(模式Ⅱ)及“村收集-村处理”牧区分散治理(模式Ⅲ)3类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和设立公益岗位等方式带动政府、农牧民、企业多方主体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综合提升农牧区生活垃圾治理能力及人居环境品质.
周侃张健樊杰樊杰
关键词:地域分异影响因素农牧区青藏高原
重点开发区域工业空间格局、集疏差异及影响机制——以福建沿海地区为例被引量:3
2020年
以福建沿海地区为例,利用微观工业企业数据库,探究了重点开发区域工业空间演化、产业集疏差异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福建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且空间差距逐渐缩小,空间形态向成熟的产业带演进,产业空间分工表现出同质化特征;不同类型行业的空间集疏过程呈现出显著差异,其中资本密集型产业表现为持续扩散趋势;地形和生态可占性、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产业空间形态具有基础性作用,地区经济技术是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的重要驱动力,临港区位和交通条件改善不断促进产业发生空间集聚与扩散,区域发展战略以及产业政策为工业空间调整提供了具体方向。研究结论可为重点开发区域工业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刘汉初刘汉初周侃
一种融合自然与人文地理信息数据的多尺度地域功能区划及边界提取方法
本发明涉及国土空间规划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融合自然与人文地理信息数据的多尺度地域功能区划及边界提取方法,基于多源异构数据,以主体功能区划为基础,针对不同区域履行生态安全、粮食生产、城市化等综合地域功能的分异特征,运用...
周侃樊杰
一种多层级和多尺度融合的山区生活垃圾全过程治理体系环境风险评估方法
本发明涉及垃圾治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多层级和多尺度融合的山区生活垃圾全过程治理体系环境风险评估方法,通过构建面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全过程的环境风险评价概念框架,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三个处置环节与危险度、暴...
周侃张健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