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昉

作品数:12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血管
  • 6篇血管瘤
  • 3篇畸形
  • 2篇血管畸形
  • 2篇婴幼
  • 2篇婴幼儿
  • 2篇婴幼儿血管瘤
  • 2篇手术
  • 2篇缺氧
  • 2篇缺氧诱导
  • 2篇缺氧诱导因子
  • 2篇细胞
  • 2篇小儿
  • 2篇囊肿
  • 1篇胸部
  • 1篇胸部损伤
  • 1篇胸腔
  • 1篇胸腔镜
  • 1篇胸腔镜辅助
  • 1篇胸痛

机构

  • 12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泸州医学院

作者

  • 12篇周昉
  • 12篇刘文英
  • 3篇魏艇
  • 3篇唐耘熳
  • 3篇彭强
  • 3篇位永娟
  • 2篇吉毅
  • 2篇覃道锐
  • 2篇徐冰
  • 1篇李福玉
  • 1篇李黎
  • 1篇王学军
  • 1篇陈后平
  • 1篇俞松
  • 1篇熊忠讯
  • 1篇罗启成
  • 1篇解晨昊
  • 1篇李先华
  • 1篇王元祥
  • 1篇刘敏

传媒

  • 4篇中华小儿外科...
  • 2篇中华妇幼临床...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小儿急救医学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临床小儿外科...

年份

  • 4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婴幼儿血管瘤及血管畸形中的表达与意义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血管内皮标志抗原CD34在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时期、血管畸形和儿童正常皮肤中的表达,探讨缺氧在血管瘤血管生成、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CD34、HIF-1α、VEGF和Ki-67在小儿血管瘤、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不同时期血管瘤之间,血管瘤与血管畸形、正常皮肤之间HIF-1α、VEGF、Ki-67、MVD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管瘤中HIF-1α表达分别与VEGF、Ki-67、MVD表达呈正相关;而血管畸形HIF-1α与VEGF表达不存在相关关系。结论缺氧是不同时期血管瘤的普遍现象。HIF-1α能促进血管瘤血管生成。而在血管畸形中可能不存在缺氧的微环境,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正常的血管形态异常”,因此在血管畸形中不会发生内皮细胞的增殖,也不存在类似血管瘤那样出现增生期和消退期。
周昉刘文英彭强唐耘熳
关键词:血管瘤血管畸形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增殖细胞核抗原
Nuss手术治疗合并其他畸形的漏斗胸被引量:5
2009年
Nuss手术是目前矫治漏斗胸的主流术式,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已获得广泛开展。漏斗胸合并其他胸部先天性疾病患者的外科治疗,一直是热点及难点。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我院在非胸腔镜辅助下行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患者114例,其中合并其他胸部疾病的13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们的经验报告如下。
徐冰刘文英吉毅周昉陈后平唐耘熳覃道锐
关键词:手术治疗漏斗胸畸形NUSS手术胸腔镜辅助
糖皮质激素对血管瘤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08年
位永娟周昉刘文英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血管瘤诺贝尔医学奖类固醇激素生物学效应
血管内皮祖细胞在血管瘤中的表达和作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祖细胞在血管形成和血管瘤的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RT—PCR荧光探针法定量检测CD133mRNA在28例血管瘤(包括增生期血管瘤13例,消退期血管瘤15例)、11例血管畸形、12例正常皮肤组织和10例胎盘绒毛膜标本中的表达。比较不同组织中CD133mRNA的阳性率及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祖细胞标志抗原CD133、成熟血管内皮细胞标志抗原CD31、端粒逆转录酶(TERT)和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在血管瘤、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观察血管内皮祖细胞在血管瘤血管形成中的形态学及组织学特征。结果13例增生期血管瘤中,9例有CD133 mRNA表达;10例胎盘绒毛膜组织中,7例有CD133mRNA表达,二者阳性率及表达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无CD133mRNA表达。8例增生期血管瘤CD133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而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CD133免疫组化染色均呈阴性。CD31在增生期血管瘤、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皮肤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增生期血管瘤中的表达阳性指数高于其它三组(P〈0.01)。增生期血管瘤TERT和Ki-67的表达均高于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P〈0.01)。血管瘤中TERT和Ki-67存在直线正相关关系(r=0.983,P〈0.01)。结论增生期血管瘤中存在血管内皮祖细胞,而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中无血管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参与了血管瘤中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血管形成,是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异常的来源。
彭强周昉刘文英王元祥魏艇位永娟
关键词:血管瘤
骶尾部脊索瘤一例
2006年
周昉李福玉刘文英李黎
关键词:骶尾部脊索瘤骶尾部疼痛膀胱刺激症状实性占位剖腹探查术彩超检查
腹股沟斜疝嵌顿致肠外瘘1例报道被引量:2
2005年
魏艇周昉刘文英罗启成刘敏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嵌顿肠外瘘疝囊高位结扎术停止排气医院治疗阴囊肿胀
缺氧诱导因子HIF-1α、3α在血管瘤不同时期的表达和意义
2007年
目的探讨缺氧在血管瘤不同时期的表达和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24例增生期血管瘤和18例消退期血管瘤中缺氧染色阳性率,HIF-1α、HIF-3α、VEGF、Ki-67和细胞凋亡表达情况。结果24例增生期血管瘤中缺氧染色阳性率为80%(19/24),HIF-1α阳性指数为(23.40±4.73)、HIF-3α为(7.90±2.15)、VEGF为(16.90±3.34)、Ki-67为(57.60±11.33)、细胞凋亡指数为(4.50±1.51);而消退期血管瘤中缺氧染色阳性率为90%(16/18),HIF-1α为(9.50±2.67)、HIF-3α为(19.80±2.43)、VEGF为(2.70±0.32)、Ki-67为(11.20±2.65)、细胞凋亡指数为(11.40±2.67)。不同时期血管瘤表达的HIF-1α、HIF-3α、VEGF、Ki-67、细胞凋亡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缺氧是血管瘤不同时期的普遍现象,但对增殖期血管瘤的作用是通过HIF-1α促进内皮细胞繁殖,而对消退期血管瘤是通过HIF-3α促进其凋亡。
李先华刘文英彭强周昉
关键词:血管瘤缺氧诱导因子
小儿左侧膈疝合并肺囊肿伴感染一例被引量:1
2009年
患儿,女.6岁。因咳嗽伴左胸痛1周入院。1周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干咳.同时伴有左胸隐痛,无心慌.气促,呕吐.腹痛等症状。急诊科以“左侧膈疝”收入住院。查体:患儿一股情况尚可,全身皮肤黏膜色泽正常,未见紫绀及黄染。左侧胸廓略饱满。肋间隙增宽.呼吸运动减弱.左下肺语颤增强,
王学军徐冰刘文英周昉
关键词:膈疝肺囊肿小儿皮肤黏膜左胸痛患儿
儿童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临床特征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总结血管瘤的临床特点,探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变化规律和处理原则。方法2000年3月-2007年8月,收治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患儿2957例,其中采取非手术治疗2097例(非手术组),手术治疗860例(手术组)。手术组男441例,女419例;年龄6个月~18岁,中位年龄5岁。非手术组血管瘤1950例,男575例,女1375例,年龄1个月~14岁,中位年龄6个月;血管畸形147例,男67例,女80例;年龄2~17岁,中位年龄7岁。非手术组中1525例血管瘤患儿及147例血管畸形患儿仅接受门诊随访观察而未实施医疗干预,余425例血管瘤患儿在观察中接受曲安奈德与地塞米松联合注射治疗。分别将各组患儿年龄、病程、处置方法及疾病转归进行分析。结果1525例未干预血管瘤患儿表现出明显增生、静止和消退完成期特点,消退完成期522例(中位年龄16个月),消退率为34%;425例接受曲安奈德与地塞米松联合注射治疗的患儿中,383例(90%)进入消退完成期。147例血管畸形患儿无异常增快及自然消退者。手术切除的860例患儿随年龄增大,血管瘤构成比逐渐下降,血管畸形构成逐渐上升。结论血管瘤转归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点。对于多数不涉及重要功能的中小型血管瘤不宜过早进行干预,可在医师监测下严密观察,争取自然消退。对于生长于特殊部位以及面积较大,生长速度过快的难治性血管瘤,为防止并发症发生及在自行消退之前出现更大损害,可积极实施适当医疗干预。血管畸形不能自然消退,应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干预。
覃道锐刘文英吉毅周昉
关键词:血管瘤血管畸形儿童
血管生成素及其Tie2受体在血管瘤中表达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检测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及其Tie2受体在人体血管瘤裸小鼠移植模型中的表达。方法以裸小鼠为载体,将人体血管瘤组织块移植于裸小鼠的皮下建立动物模型,任其自然生长。于移植后第56、第120天各切取12个移植成活瘤体作RT-PCR荧光定量检测、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成功建立人体血管瘤裸小鼠移植模型,进一步证实该模型的真实、可靠性。在增生期和消退期移植瘤中,Ang-1的表达低于正常包皮组织,Ang-2和Tie2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包皮组织。在移植瘤内发现血管发生这种原始血管生成方式。结论Ang-1,Ang-2及Tie2受体在人体血管瘤裸小鼠移植模型中呈异常表达,移植瘤内存在血管发生这种原始的血管生成方式,提示婴幼儿血管瘤可能不是一种真性肿瘤,而是一种血管生成异常疾病。
魏艇刘文英位永娟唐耘熳周昉
关键词:婴幼儿血管瘤血管生成素TIE2受体血管发生血管新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