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言浦
- 作品数:9 被引量:95H指数:5
- 供职机构:重庆市万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模拟三峡建坝后生态环境条件下钉螺生长繁殖情况被引量:6
- 2004年
- 目的 了解在三峡建库后的生态环境下钉螺生长发育情况。方法 模拟建坝后的生态环境 (淤积洲滩、灌溉沟渠 ) ,观察钉螺生长繁殖情况 1年。结果 肋壳钉螺和光壳钉螺在上述两种环境下均能较好地生长繁殖。年均存活率 ,肋壳钉螺为 74 .10 %~ 79.71% ,光壳钉螺为 82 .6 3%~83.85 % ;并检出肋壳、光壳幼螺。结论 三峡建坝后形成的淤积洲滩和移民点灌溉沟渠 ,适合光壳、肋壳钉螺生长、发育。
- 周崇永杨敬素孟言浦唐亮
- 关键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钉螺
- 一起福利院婴儿麻疹暴发的调查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了解该福利院麻疹暴发的主要特征及因素.方法:本次麻疹暴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部分患者血检测麻诊IgM抗体.结果:2004年6月重庆市万州区福利院发生麻诊暴发,共发生麻疹19例,罹患率为20.35%,19例患者均为2~9月龄弃婴,取5例患者血检测麻诊IgM抗体.结果均为阳性.结论:该福利院收养92名婴幼儿,由于均为弃婴,无母乳喂养史,19例麻疹患者均未接种麻疹疫苗,缺乏相应抗体,福利院婴幼儿喂养环境拥挤,通风条件较差等因素造成该次麻疹爆发.
- 孟言浦段渝波赵小曼李丹
- 关键词:福利院婴儿麻疹
- 三峡库区二期蓄水生态变化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为掌握长江三峡库区二期蓄水运行后,自然生态发生变化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干预性措施。[方法]在库区设立监测点,对生态变化及人群传染病(特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情况等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001~2005年的研究证实,库区平均鼠密度为0.99%,鼠带菌(钩端螺旋体)带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率低,平均蚊密度为135.53只/人工小时,监测点法定传染病平均发病率502.16/10万,高于非监测点发病率,自然疫源性疾病处于非流行期,人群血清抗体较低,未发现鼠疫抗体。[结论]库区生态发生了变化,对人群健康不会有较大影响,但仍需继续对库区生态及疾病进行监测,落实各项干预性措施,确保库区人群健康。
- 孟言浦秦正积段渝波罗超颜朝阳
- 关键词:生态变化
- 三峡库区模拟生态环境和人为因素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被引量:21
- 2005年
- 目的 研究三峡成库后生态环境变化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 ,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三峡库区中段和尾端 160m和 180m水位高程 ,模拟成库后灌溉区和淤积区类似条件 ,投放湖北肋壳钉螺和四川光壳钉螺 ,观察其生长繁殖 1年 ;用间接凝血试验 (IHA)抽样筛查来往于疫区流动人群中潜在传染源 ,粪便检查血吸虫卵 ;了解耕牛等生畜引进情况 ;调查重庆市历史疫情报告和当地医院诊断的血吸虫病病例 ;调查影响钉螺输入的因素。结果 肋壳钉螺和光壳钉螺成活率仅少数月份在 5 0 %以下 ,多数月份在 80 %左右 ,各实验区发现钉螺交配数量较少 ,相对以 3 -6月为多 ,同时发现活幼螺 ;来往疫区流动人员血清抗体检查 15 7人 ,未发现阳性 ,发现 1例正在治疗的病例 (血清抗体和病原学检查阴性 ) ;1989-2 0 0 3年 ,发现有记载的输入性血吸虫病例 9例 ;血吸虫病区有大量造纸原料和花草树木进入库区。结论 三峡成库后 ,生态环境发生变化 ,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性危险。
- 贾庆良肖邦忠廖文芳吴成果季恒清吴国辉万仕学周崇永孟言浦林晓光唐亮
- 关键词:三峡库区血吸虫病钉螺传染源
- 重庆市万州区城乡高血压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了解重庆市万州区城市与农村高血压患病情况、相关危险因素和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方法在重庆市万州区12个街道和14个有代表性的乡镇随机抽取1个居委会或村,每个居委会或村按年龄、性别比例随机确定18岁以上人群100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入户调查。城乡高血压现状调查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进行现场调查。现场调查内容主要为调查对象登记、填写知情同意书、检测血压、了解高血压危险因素(超重、肥胖、吸烟、饮酒)和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应用SPSS 17.0软件对城乡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城区高血压患病率为18.00%,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为22.00%,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25,P<0.05);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城区明显高于农村(均P<0.01);而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农村普遍高于城区(P<0.05)。结论重庆市万州区农村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区,主要因素是农村居民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掌握明显不如城区居民,该病的危险因素高于城区。提示要加强农村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降低该病患病率。
- 孟言浦彭瑾张婷周勇
- 关键词:相关知识
- 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库区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研究长江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流行性乙性脑炎对三峡库区儿童健康的影响,保障库区儿童的健康。方法在库区腹心地段万州区对流行性乙性脑炎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库区该段蓄水后平均蚊密度(140.41只/人工小时)高于蓄水前平均蚊密度(120.42/人工小时);蓄水前流行性乙性脑炎人群抗体阳性率为37.42%,蓄水后为42.69%;儿童流行性乙性脑炎疫苗接种率较高;蓄水后流行性乙性脑炎发病率(0.70/10万),低于蓄水前发病率(1.36/10万)。结论三峡库区二期蓄水流行性乙性脑炎对儿童健康不会有较大影响。
- 孟言浦段渝波罗超熊颖莹
- 关键词:三峡库区乙型脑炎
- 三峡库区钉螺与血吸虫病传染源输入因素的调查被引量:15
- 2004年
- 目的调查三峡库区血吸虫病传染源及钉螺输入的因素,为控制血吸虫病可能在三峡库区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钉螺输入因素调查查重庆市万州区造纸厂从血吸虫病流行区购进造纸原材料情况及引进花草树木等情况;传染源调查用血细胞凝集试验(IHA)方法筛查来往于疫区流动人群中潜在传染源,了解耕牛等牲畜引进情况,查阅重庆市历年血吸虫病病例报告和三峡中心医院、重庆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血吸虫病病例资料。结果流行区有大量造纸原料和花草树木进入库区;血清抗体检查来往疫区流动人员157人,未发现阳性者,但发现1例正在治疗的病例;1989~2003年,经医院诊治的血吸虫病病例9例。结论三峡成库后,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危险。
- 廖文芳肖邦忠吴国辉吴成果万仕学周崇永孟言浦
- 关键词:三峡库区钉螺血吸虫病传染源
- 三峡库区生态变化流行性出血热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调查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为掌握长江三峡库区蓄水运行后,自然生态发生变化,流行性出血热对库区人群健康的影响,并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在库区设立监测点,对生态及人群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01-2011年对库区调查发现,库区平均鼠密度为1.40%,鼠平均带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率为3.10%,人群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为0.82%;监测点流行性出血热平均发病率0.09/10万,高于非监测区发病率(0.04/10万)。结论库区生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由于落实了灭鼠等防制措施,流行性出血热仍处于非流行期,该病对库区人群健康未产生较大影响,但仍需继续对库区生态与流行性出血热进行监测,落实各项干预措施,确保库区人群健康。
- 孟言浦颜朝阳冉贞卫彭瑾张婷
-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
- 气温、湿度、降雨量对蚊密度的影响统计分析被引量:46
- 2003年
- 目的 研究气温、湿度、降雨量对蚊密度的影响。方法 按照《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方案》( 2 0 0 0年修正稿 ) ,收集三峡库区 (万州 ) 1997~ 2 0 0 2年 5~ 9月份的蚊密度和气象数据 ,利用SPEM软件作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气温与蚊密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 0 .690 5 (P <0 .0 5 ) ;气温、湿度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 0 .85 17(P <0 .0 5 )、0 .3 82 1(P <0 .0 5 ) ,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气温、湿度对蚊密度有影响 ,其中气温的影响远较湿度大。
- 秦正积罗超孟言浦朱跃君
- 关键词:气温降雨量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