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志军

作品数:32 被引量:13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0篇磁共振
  • 14篇术中磁共振
  • 9篇神经导航
  • 8篇手术
  • 8篇胶质
  • 8篇胶质瘤
  • 7篇病变
  • 6篇高场强
  • 6篇成像
  • 5篇切除
  • 5篇波谱
  • 5篇磁共振波谱
  • 5篇磁共振成像
  • 4篇锥体束
  • 4篇外科
  • 4篇颅内
  • 4篇脑积水
  • 4篇积水
  • 3篇语言
  • 3篇神经胶质

机构

  • 29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广州军区疾病...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广州军区卫生...

作者

  • 32篇宋志军
  • 24篇陈晓雷
  • 20篇许百男
  • 16篇王飞
  • 15篇孙国臣
  • 15篇赵岩
  • 15篇王宇博
  • 11篇孙正辉
  • 5篇周定标
  • 5篇余新光
  • 3篇王文鑫
  • 3篇赵溪
  • 2篇马晓东
  • 2篇张华平
  • 2篇张家墅
  • 1篇张奕生
  • 1篇李昉晔
  • 1篇武琛
  • 1篇胡深
  • 1篇周连银

传媒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解放军医学杂...
  • 3篇中国神经精神...
  • 3篇中华医学会神...
  • 2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航海医学...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北京医学会神...
  • 1篇中国医师协会...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8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1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神经导航下高枕部入路手术治疗侧脑室三角区及周围病变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总结功能神经导航系统下高枕部经皮质入路切除侧脑室三角区及周围病变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侧脑室三角区及周围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BrainLAB神经导航系统下经高枕部入路切除病变,切口位于枕外粗隆上5~8 cm,中线旁2~4 cm。统计分析手术前、后失语指数(aphasia quotient,AQ)评分。结果病变全切除31例,次全切除4例。术后病理:脑膜瘤14例,胶质瘤11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转移瘤2例,室管膜瘤1例,中枢神经细胞瘤1例,脉络丛乳头状癌1例,生殖细胞瘤1例。术后偏瘫加重3例,偏盲2例。随访35例,时间3~12个月,3例偏瘫及1例偏盲病人均好转,另1例偏盲无改变。5例术前语言功能障碍病人较术后早期改善明显(AQ=95.2±2.58,P<0.05);30例术前语言功能正常病人,除2例语言功能恶化外,其余均正常(AQ=94.9±6.37)。结论神经导航下高枕部入路便于操作、容易显露病变,能成功避开重要神经功能传导束,降低术后功能障碍发生率,是治疗侧脑室三角区及周围病变的有效方法。
孙正辉宋志军许百男王飞王文鑫陈晓雷周定标
关键词:侧脑室神经导航
脑积水的影像诊断技术进展被引量:18
2014年
脑积水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目前的治疗主要采用分流手术和三脑室底造瘘术。不同类型的脑积水,采取的治疗方式不一样,效果也有明显差别,故对一些复杂性脑积水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近年来物理技术的发展,各类新的影像诊断工具相继出现,本文就脑积水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作一综述。
宋志军陈晓雷
关键词:脑积水影像学诊断磁共振波谱磁共振灌注
初级皮层运动区及锥体束的可视化研究及应用
目的基于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功能神经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对脑功能区可视化的可行性。方法功能神经导航下手术切除初级运动皮层及锥体束附近病变278例。术前应用血氧水平...
王宇博陈晓雷王飞赵岩宋志军孙国臣许百男
文献传递
开颅手术中锥体束移位的探讨及应对策略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索神经外科手术中锥体束的移位情况及应对策略。方法选择74例术前影像学诊断为额、颞及岛叶占位病变的病人,术前及术中应用MRI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进行扫描,传入神经导航工作站进行锥体束的追踪描计,并对比术前及术中锥体束的位置。结果锥体束在前后方向方面25例发生向前移位,45例发生向后移位,4例无移位;锥体束在左右方向上32例发生向外移位,38例发生负向移位,4例无移位。结论在颅脑病变切除术中,锥体束的移位是普遍存在的,而且移位的方向及距离不具有可预测性,只有通过术中磁共振实时更新导航才能予以保护。
王宇博马晓东许百男余新光孙国臣赵岩王飞宋志军赵溪梁永平
关键词:锥体束术中磁共振脑移位
高场强术中磁共振在胶质瘤术中应用的可靠性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评价高场强术中磁共振(iMRI)在胶质瘤手术中判断肿瘤残余的可靠性。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0年8月收治的胶质瘤患者131例,其中男69例,女62例,年龄779岁,平均39.6岁,均于常规导航显微镜下行肿瘤切除,切除满意后行高场强iMRI检查,将术者在显微镜下难以判断但磁共振影像上显示为肿瘤残余的部分切除并单独送病理组织学检查,而iMRI显示无残余肿瘤者术后早期复查高场强MRI,评价iMRI对残余肿瘤的检测能力。结果应用高场强iMRI可获得高质量的术中影像;剔除28例判定有肿瘤残余但因贴近功能区未继续切除的患者,结合术中切除组织病理检查与术后早期MRI复查结果,iMRI诊断残余肿瘤的敏感性为98.0%(49/50),特异性为94.3%(50/53),诊断正确率为96.1%(99/103)。结论 iMRI能获得高质量的术中影像,可作为脑胶质瘤术中判断肿瘤残余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段。
宋志军陈晓雷孙正辉许百男赵岩孙国臣王飞王宇博丁伟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神经外科手术
初级皮质运动区和锥体束的可视化研究及应用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基于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功能神经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对脑功能区进行显微镜下可视化的可行性。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2月-2010年7月初级运动皮质及锥体束附近病变患者278例,男156例,女122例,年龄40.7±15.9(779)岁。278例中胶质瘤231例,转移瘤5例,脑膜瘤16例,海绵状血管瘤18例,动静脉畸形2例,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生殖细胞瘤3例,淋巴细胞瘤2例,均在功能神经导航下行手术切除。术前应用BOLD-fMRI及DTI技术进行扫描,通过导航工作站重建手运动区和锥体束并将导航影像投射至手术显微镜,用于镜下导航。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肌力、运动功能及KPS评分,并统计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78例患者中217例(78.1%)病变切除≥95%,246例(88.5%)病变切除≥90%,259例(93.2%)病变切除≥80%;术后1周内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发生率为22.3%(62/278),随访16个月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为6.8%(19/278)。结论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fMRI及DTI结合功能神经导航对脑功能区进行显微镜下可视化是可行的,可最大限度地切除病变,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
王宇博陈晓雷王飞赵岩宋志军孙国臣许百男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神经导航运动皮质锥体束神经外科手术
大脑半球胶质瘤切除术中锥体束移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索大脑半球胶质瘤切除术中锥体束的移位情况及解决方法。方法 选择术前影像学诊断为额、颞、岛叶胶质瘤的患者63例,手术采用仰卧位下额颞入路,术前及术中应用MR 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进行扫描,并进行锥体束的追踪描计,对比术前及术中锥体束的位置。结果 锥体束在前后方向上18例发生向前移位,移位距离从0.9 mm至11.4 mm,42例发生向后移位,移位距离从1.7 mm至10.4 mm,3例无移位;锥体束在左右方向上31例发生向外移位,移位距离从1.5 mm至11.2 mm,30例发生向内,移位距离从1.3 mm至8.1 mm,2例无移位。结论 锥体束的移位的方向和距离具有不可预测性,最佳解决方案是通过术中影像及神经导航的实时更新并予以保护。
王宇博陈晓雷许百男马晓东孙国臣赵岩王飞宋志军赵溪
关键词:锥体束脑移位术中磁共振胶质瘤
术中磁共振和功能神经导航在语言功能区病变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传统神经外科技术进行语言功能区附近病变手术面临术后语言功能障碍的风险,血氧水平依赖法(BOLD)和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可以对语言相关皮层和纤维束进行显像,应用功能神经导航能够将语言相关功能影像整
王飞陈晓雷赵岩孙国臣王宇博宋志军许百男
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示踪技术显像弓形束及术中弓形束导航的可行性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初步探讨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示踪技术显像弓形束及术中弓形束导航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 85例接受术中磁共振及神经导航辅助治疗的大脑半球肿瘤患者分为左侧大脑半球肿瘤组(n=55)和对照组(n=30),术前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检查,通过纤维束示踪技术显像弓形束并与神经导航系统整合指导手术,分别于术后2~4周、3~6个月随访患者的弓形束显像及语言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前均实现了弓形束的显像,左侧大脑半球肿瘤组患者将三维显像的弓形束图像整合入神经导航系统后通过显微镜下导航指导手术,在术后长期随访中仅4例存在语言功能障碍。结论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示踪技术能够显像弓形束并与术中导航系统整合,改善外科手术对语言功能区肿瘤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最大程度保留语言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赵岩陈晓雷王飞孙国臣王宇博宋志军许百男
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神经导航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备方法的比较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比较线栓法、电凝大脑中动脉同时结扎单侧颈总动脉(简称电凝单侧结扎)和电凝大脑中动脉同时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简称电凝双侧结扎)3种方法制作局灶性大鼠脑缺血模型的优劣。方法按照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的不同,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线栓组(6只)、电凝单侧结扎组(7只)和电凝双侧结扎组(7只)。采用三种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得梗死前后的脑血流量的相对值,24h后对模型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行2,3,5-氯化二苯基四氮唑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①线栓组(9.6±0.6)和电凝双侧结扎组(9.8±0,6)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电凝单侧结扎组(5.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线栓组(132±16)mm^3和电凝双侧结扎组(142±20)mm^3大鼠的梗死体积高于电凝单侧结扎组(40±11)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电凝双侧结扎组的脑血流量相对值低于电凝单侧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线栓组的脑血流量相对值高于电凝双侧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方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各有优缺点,应根据研究目的采用小同的模型。
王文鑫孙正辉许百男宋志军
关键词:脑缺血动物大脑中动脉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