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欣
- 作品数:28 被引量:168H指数:6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黏膜内胃癌35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06年
- 为了评价黏膜内胃癌的诊断和治疗,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2000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35例黏膜内胃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胃镜及活检病理的确诊率为94.3%(33/35),钡餐造影的确诊率为26.3%(5/19),35例患者均行治愈性切除手术,黏膜内胃癌的肿瘤特异性5年生存率为100%。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黏膜内胃癌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内镜检查是诊断黏膜内胃癌的主要手段,患者应定期随访。
- 岳欣王宝贵王家仓
- 关键词:胃肿瘤胃切除术预后
-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手术无法切除的晚期胃肠间质瘤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用于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及生存获益。方法:收集2004年9月至2015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无法手术切除的61例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接受初始剂量400 mg/d的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定期随访,评价生存获益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61例患者开始接受治疗1年后,治疗有效率为57.4%(35/61),疾病控制率为88.5%(54/61),Logic二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和腹盆腔多发病灶是影响治疗有效率的因素(P<0.05)。本组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为53%,Cox回归模型分析提示腹盆腔的多发病灶是影响患者生存获益的重要因素(P<0.05)。除2例患者出现出血,其余患者不良反应轻微。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显著改善晚期胃肠间质瘤的生存获益,可作为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胃肠间质瘤的首选治疗。
- 岳欣胡均王家仓
-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甲磺酸伊马替尼靶向治疗
- 伊马替尼耐药胃肠间质瘤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6年
-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发生频率最高的间质来源的恶性肿瘤,彻底手术切除是其获得根治的唯一方法,但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频率较高。伊马替尼在2002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但治疗失败的病例依然不可避免。原发耐药和继发耐药是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失败的主要耐药机制。相关指南推荐已获批准的用于伊马替尼治疗失败后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作为二、三线药物治疗,同时ATP类似物索拉非尼、尼洛替尼、帕唑帕尼、帕纳替尼和马赛替尼,其他TKI药物,如达沙替尼、瓦塔拉尼、莫特塞尼,以及其他靶向治疗药物依维莫司和ganetespib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对伊马替尼耐药胃肠间质瘤有效。综述伊马替尼治疗失败后用于临床治疗胃肠间质瘤的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作用特点和主要副作用,为临床胃肠间质瘤的治疗药物选择提供参考。
- 岳欣胡均
- 关键词:伊马替尼胃肠间质瘤耐药舒尼替尼
- 从直肠癌保肛手术局部复发的形式探讨TME与扩大根治术的互补性
- 目的:从直肠癌保肛手术局部复发形式探讨TME 和扩大根治术的差异和互补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75年- 2001年间收治的术后局部复发的81例的复发形式、发生原因及治疗情况。结果:81例中,吻合口复发71例,吻合口周围组...
- 赵鹏庄严岳欣柳建中董新舒郝希山
- 关键词:直肠癌复发
- 文献传递
- 消化道恶性肿瘤细胞对CIK细胞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 岳欣李慧刘凯赵鹏郭建生任秀宝于津浦王俊锋柳建中
- 研究表明消化道恶性肿瘤细胞对于CIK细胞具有反向调控作用,降低了CIK细胞的增殖活性、诱导了CIK细胞的凋亡、抑制了CIK细胞对于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如TGF-β1和PGE2等)以及肿瘤细胞来源的胞外...
- 关键词:
- 关键词:CIK结肠癌胃癌
-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联合新辅助放化疗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应用于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某院2015年1-12月就诊的直肠癌患者7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卡培他滨825 mg·m-2,每日2次,每周5天,连用5周,并接受盆腔放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皮下注射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1.0mL,隔日一次,连用30次。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和毒副反应。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61.1%和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NK细胞减少、CD8+细胞增加,治疗组的CD3+、CD4+细胞增加;治疗后2组免疫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放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应用于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可以增加疗效,增强免疫应答,减轻骨髓抑制,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岳欣胡均
-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免疫功能
- 肿瘤细胞来源的胞外体对CIK细胞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对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细胞的增殖抑制以及诱导凋亡等方面的作用,并探讨肿瘤细胞影响CIK的作用机制。方法在CIK细胞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胃癌细胞系BGC-823、结肠癌细胞系HCT-8细胞的培养上清,观察对于CIK细胞的增殖倍数、主要效应细胞(CD3^+ CD56^+细胞)的含量以及杀伤活性的影响。为探讨肿瘤细胞来源的胞外体在影响CIK细胞活性中的作用,采用超速离心技术分离肿瘤细胞培养上清中的胞外体结构,观察其对于CIK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培养体系中肿瘤培养上清的加入降低了CIK细胞的增殖倍数和CD3^+ CD56^+细胞的比例,并且肿瘤培养上清的加入抑制了CIK细胞对于同类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肿瘤细胞和CIK细胞的共同培养增加了CIK细胞中凋亡细胞的比例,同时降低了增殖细胞比例。通过超速离心方法从BGC-823胃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分离出胞外体结构,电镜显示为直径介于40~100 nm之间的膜性微小囊泡,并且BGC-823细胞培养上清中胞外体结构的去除可以减轻其对于CIK细胞的增殖抑制。结论肿瘤细胞对于CIK细胞的增殖和生物学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和胞外体都是可能的作用机制。
- 李慧岳欣张澎于津浦任秀宝郝希山
- 关键词:CIK细胞肿瘤胞外体
- 不同输注途径对CIK细胞体内分布和抑瘤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研究不同输注途径(皮下、腹腔、瘤周注射)对CIK细胞在活体内的分布规律和抑瘤活性的影响。方法以同位素32P-αdATP标记CIK细胞,而后经尾静脉途径和腹腔途径注射入裸鼠体内,用放射性定量检测方法分析CIK细胞在各器官的动态分布。裸鼠皮下注射结肠癌细胞建立肿瘤活体模型,分别按瘤周、腹腔和尾静脉注射途径接受CIK细胞治疗,观察肿瘤的体积和重量变化。结果CIK细胞输入裸鼠体内后,迅速分布至肝、脾、肾、肺、胃、肠等器官,其中肝、脾、肾的分布浓度最高,CIK细胞在各脏器的分布规律与不同的输注途径存在一定的联系。裸鼠皮下接种结肠癌细胞系HCT-8后,瘤周和尾静脉注射CIK细胞可以明显抑制皮下移植肿瘤的生长,而腹腔注射CIK细胞对于皮下肿瘤的抑制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IK细胞体内分布的广泛性表明它可以用于身体各部位恶性肿瘤的治疗;针对不同解剖部位的肿瘤可以选择不同的CIK细胞输注途径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
- 李慧岳欣安秀梅张澎刘虹任秀宝郝希山
- 关键词:CIK细胞抑瘤作用
- CIK细胞治疗恶性实体瘤的临床前研究
- 本文是 CIK细胞治疗恶性实体瘤的临床前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了讨论。第一部分介绍了CIK细胞的制备及基本特征,旨在建立包含多细胞因子的培养体系体外扩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备CIK细胞,进而通过检测CIK细胞的表型特...
- 岳欣
- 关键词:CIK细胞恶性实体瘤体内抑瘤
- 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被引量:1
- 2007年
- 吻合口瘘是直肠癌前切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相关于更高的局部复发率和0~25%的病死率。许多因素被认为是影响该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吻合口高度、术前放疗或放化疗、全直肠系膜切除、性别(男性)、急症手术和梗阻性癌等。许多尝试被用作吻合口瘘的预防或治疗,如腹盆腔的通畅引流、粪便转流造口、短的结肠囊袋、负压灌洗引流等。
- 岳欣刘凯王家仓
- 关键词:直肠肿瘤吻合口瘘前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