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瑞强
- 作品数:9 被引量:67H指数:5
- 供职机构: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皮氧和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值与动脉血氧和二氧化碳分压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经皮氧(P_(TC)O_2)和经皮二氧化碳分压(P_(TC)CO_2)和动脉血氧(PaO_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0月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34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时(T0)、入院1 h(T1)、入院4 h(T2)、入院8 h(T3)、入院12 h(T4)抽取动脉血检测PaO_2、PaCO_2水平,同时在相同时间节点检测P_(TC)O_2、P_(TC)CO_2水平,采用线性回归和Pearson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相关性。结果 T0、T1、T2、T3、T4时间节点,P_(TC)O_2水平均低于PaO_2水平,P_(TC)CO_2水平均低于PaCO_2水平。线性回顾分析得出,P_(TC)O_2、P_(TC)CO_2水平和PaO_2、PaCO_2水平在各个时间节点均有良好相关性,TCO_2和PaO_2相关性:P_(TC)O_2=-10.1+0.98×PaO_2;P_(TC)CO_2和PaCO_2相关性:P_(TC)CO_2=23.5+0.31×PaCO_2。Pearson分析得出,P_(TC)O_2和PaO_2水平呈正相关性(r=0.955,P=0.000);P_(TC)CO_2和PaCO_2水平呈正相关性(r=0.698,P=0.000)。结论 P_(TC)O_2和P_(TC)CO_2与PaO_2和PaCO_2有良好相关性,对于动态监测PaO_2和PaCO_2水平患者,可用P_(TC)O_2和P_(TC)CO_2替代。
- 周俊领卢君强庄瑞强张海刚胡深宋伟健
- 关键词:经皮氧分压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
- 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技术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2
- 2011年
- 目的:探讨双源CT肺灌注成像(DEPI)技术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价值。方法:13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应用双源CT进行肺动脉成像(CTPA)扫描,所得扫描图像经采用Lung PBV软件处理得到CTPA、DE-PI图像及两种能量成像的融合图像,将CTPA上所示肺动脉内栓子的数量、位置与相应肺叶、肺段、肺亚段组织灌注状态相对照。结果:CTPA共检出26个肺叶、57个肺段内有栓子存在。在肺叶基础上,DEPI检出灌注缺损或降低25个,符合率为92.0%;在肺段基础上,DEPI检出52个,符合率为89.0%。当段、亚段肺动脉栓塞充盈缺损为完全时,相应的DEPI主要是肺段或亚段分布的灌注缺损,分别占84.0%、63.0%。而当充盈缺损为部分时,DEPI以灌注降低为主,少数表现为无灌注缺损,相反,4个肺段区显示灌注缺损,而CTPA未见异常。结论:DEPI表现与CTPA上肺动脉栓塞程度、部位有关,两者联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率。
- 吴京兰谭四平沈比先高德宏刘岩松杨新明张海钢周俊领肖水明洪全球庄瑞强
- 关键词:肺灌注扫描肺动脉栓塞
- 颅脑创伤术后并发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颅脑创伤行手术治疗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并发脑梗死分为梗死组28例和非梗死组72例,收集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可疑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颅脑创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颅脑创伤类型、颅脑损伤程度、伴随脑疝、伴随蛛网膜下腔出血在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患者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颅脑创伤类型、重度颅脑创伤、伴随脑疝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为影响颅脑创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颅脑创伤后并发脑梗死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中应针对性进行预防和干预,以降低术后脑梗死发病率,提高手术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 周俊领卢君强庄瑞强张海刚胡深宋伟健
- 关键词:颅脑创伤手术脑梗死
- 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管路细菌污染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分析呼吸衰竭患者在ICU病房行机械通气治疗时管路细菌污染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3月我院ICU病房收治的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呼吸机管路细菌污染监测结果分为污染组与非污染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VAP的发生情况、病死率及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之间的差异,分析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管路细菌污染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呼吸衰竭患者在ICU病房行机械通气治疗时,呼吸机管路细菌污染的发生率高达46.7%;污染组患者VAP发生率(21.43%)与病死率(17.86%)均显著高于非污染组(6.25%,4.69%),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也显著长于非污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衰竭患者在ICU病房行机械通气治疗时管路细菌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呼吸机管路细菌污染会明显增加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与死亡风险,延长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进行干预。
- 庄瑞强袁运生吴京兰林进团黎锐发肖水明张海钢
- 关键词:呼吸衰竭机械通气ICU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双源CT肺动脉造影与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肺栓塞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4
- 2011年
- 目的探讨双源CT扫描时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结合CT肺动脉造影(CTPA)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急性肺栓塞患者12例,应用双源CT进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先行CTPA,再用双能量扫描模式行肺灌注扫描,得出肺灌注图像及两种能量状态的融合图像,将CTPA上所示段及亚段肺血管内充盈缺损的位置、数目、类型与DEPI中肺灌注位置、数目、形态进行对比。结果当段、亚段肺血管为完全充盈缺损时,相应的肺灌注图像主要是肺段或亚段分布的灌注缺损,分别占84.4%(16支血管,7例)和63.6%(7支血管,5例)。而当部分充盈缺损时,肺灌注图像以不均匀灌注缺损为主,16%表现为无灌注缺损;相反,4个肺段区显示灌注缺损,而CTPA未见异常。结论双源CT肺灌注成像表现与CTPA上肺动脉栓塞程度、部位有关,两者联合有助于提高急性肺栓塞诊断率。
- 吴京兰谭四平高德宏刘岩松杨新明张海钢周俊领肖水明洪全球庄瑞强
- 关键词:X线计算机再灌注损伤血管造影术肺栓塞
- 限制性输血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行性分析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通过分析限制性输血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抢救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期中75例患者为对照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无限制输血治疗;另75例为研究组,在给予一样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研究组患者限制性输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24 h、48 h、72 h内的止血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29.3%)在24h内止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13.3%),而48 h、72 h内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输血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明显好于无限制性输血,且发生再出血危险率低,更适于临床治疗。
- 庄瑞强黎锐发吴京兰林进团肖水明袁运生
- 关键词:限制性输血
- 血液灌流、CRRT联合应用于中毒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有效性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研究血液灌流、CRRT联合应用于中毒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实验组25例中毒性急性肾衰竭患者采用血液灌流CRRT联合治疗,对照组25例中毒性急性肾衰竭患者采用血液灌流血液透析联合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时间、肾功能恢复时间、显愈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住院时间、肾功能恢复时间快及显愈率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灌流CRRT联合治疗具有住院时间短、肾功能恢复时间快、显愈率高等特征,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庄瑞强袁运生张海钢吴京兰
- 关键词:血液灌流CRRT
- 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的效果观察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患者8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标准组46例(标准大骨瓣开颅清除术)和常规组34例(常规大骨瓣开颅清除术)。结果总有效率标准组95.65%、常规组6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8,P=0.01)。并发症总发生率标准组8.70%、常规组2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4,P=0.03)。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可提高疗效,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 周俊领卢君强庄瑞强张海刚胡深宋伟健
- 关键词:颅脑创伤重型侧裂区损伤血肿清除术标准大骨瓣开颅
- PICCO监测在重症感染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脉搏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技术(PICCO)监测在重症感染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EGDT)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60例重症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PICCO监测技术进行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并根据监测指标指导患者液体复苏,记录患者HR、MAP、CVP、CI、SVV、ELWI、ITBI、GEDI液体复苏前后的变化。同时监测复苏前、复苏6 h及24 h后中心静脉血气分析、乳酸及碱剩余值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结果应用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发现MAP、CVP、CI、ITBI、GEDI均增高(P<0.05);SVV下降(P<0.05);而ELWI无明显增加(P>0.05)。复苏24 h乳酸清除率、ScvO_2、碱剩余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较复苏前有明显差异(P<0.01)。存活组EGDT达标比率远远高于死亡组。结论 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重症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肖水明吴京兰张海钢杨新民周俊领袁运生庄瑞强洪全球阮红兵
- 关键词: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症感染感染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