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应荣彪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温岭市科技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肿瘤
  • 3篇腺肿瘤
  • 2篇蛋白
  • 2篇样癌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乳腺肿
  • 2篇乳腺肿瘤
  • 2篇髓样
  • 2篇髓样癌
  • 2篇组织化学
  • 2篇微管
  • 2篇微管蛋白
  • 2篇腺癌
  • 2篇免疫
  • 2篇免疫组织
  • 2篇免疫组织化学
  • 2篇基因
  • 2篇癌变
  • 2篇表达及意义

机构

  • 3篇复旦大学附属...
  • 2篇解放军第一一...
  • 1篇浙江省肿瘤医...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应荣彪
  • 3篇冯俊
  • 2篇戚晓平
  • 2篇李建军
  • 1篇金杭阳
  • 1篇吴云飞
  • 1篇王可敬
  • 1篇赵坚强
  • 1篇楼建林
  • 1篇陈波
  • 1篇韩春
  • 1篇郭良
  • 1篇陈振光
  • 1篇姚俊
  • 1篇徐惠绵
  • 1篇黄海涛
  • 1篇瞿海江
  • 1篇余秀华

传媒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内分泌外...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RET基因C634Y突变MEN2A家系甲状腺髓样癌合并乳头状癌一例被引量:2
2014年
患者男,41岁。上腹隐痛3d,于2011年11月28日入院。患者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间断性为主,偶伴有左手小指及无名指麻木。
冯俊应荣彪戚晓平黄海涛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基因突变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A 型家系的临床筛查及预防性甲状腺全切除术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A型(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2A,MEN 2A)家系筛查的临床意义和进行预防性甲状腺全切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一个MEN 2A家系行家系调查,提取外周血行RET原癌基因和降钙素检测,并对无症状的基因突变携带者行预防性甲状腺全切除术。结果基因检测该家系为RET原癌基因第11外显子第634位点TGC→CGC杂合错义突变,即p.C634R突变,与MEN 2A患者临床表型-甲状腺髓样癌( 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 ,MTC)或MTC伴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pheochromocytom ,PHEO)完全共分离。6例MEN 2A中,男4例,女2例;首次诊断平均年龄33.5(19~65)岁;MTC平均直径2.3(0.7~5.2)cm。其中3例以颈部占位或伴腹泻就诊,接受了不规范的甲状腺切除术或+双侧Ⅵ区淋巴结清扫或+侧颈部淋巴结清扫;T2N1bM02例,T3N1bM01例。3例无症状者中2例行预防性甲状腺切除+双侧Ⅵ区淋巴结清扫,另1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双侧Ⅵ区淋巴结清扫+右侧颈淋巴结清扫术;T1N0M02例,T1N1bM01例。仅见1例无症状者伴发左侧PHEO(1/6)并优先于MTC接受了左侧PHEO切除。6例术后4例降钙素仍升高,其中有症状中的1例( T3N1bM0)先后接受了4次颈部手术,仍于首次术后130个月出现多处骨转移伴骨痛(T3N1bM1),服用范得他尼2个月后骨痛消失,至今带瘤生存32个月;另外有症状和无症状者各1例(T2N1bM0和T1N1bM0),分别在首次术后6、7个月接受了再次手术,包括另1例未再次手术的有症状者(T2N1bM0),3例至今分别已22、22和20个月,降钙素仍升高。其余2例无症状患者(T1N0M0)术后已随访20个月,降钙素均<2.0 ng/L。结论对MEN 2A家系进行临床筛查,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术前整合RET基因和降钙素检测,对无症状基因突变携带者进行预防性全甲状腺切除是可行、有效的�
赵坚强戚晓平楼建林陈振光郭良余秀华陈波金杭阳应荣彪王可敬韩春张咸宁
关键词:髓样癌RET原癌基因
α、β-微管蛋白在乳腺癌变不同阶段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2011年
背景与目的:紫杉烷类是治疗乳腺癌最重要的化疗药物之一,通过促进微管蛋白聚合,最终导致乳腺肿瘤细胞凋亡。然而紫杉烷类的耐药性常常限制了治疗效果,故揭示α、β-微管蛋白在乳腺癌变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乳腺非典型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ADH)、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及浸润性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中α、β-微管蛋白的表达及其异常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乳腺正常组织、ADH、DCIS和IDC各30例中α、β-微管蛋白的表达,采用统计学分析进行评价。结果:α、β-微管蛋白的表达在乳腺正常组织、ADH、DCIS和IDC中呈逐渐增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β-微管蛋白的表达在ADH组和DCIS组间、DCIS组和ID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H、DCIS及IDC各组内,α、β-微管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乳腺癌前病变中已有中心体α、β-微管蛋白的过表达,在乳腺癌形成的早期关键性步骤中,中心体异常有可能在促使细胞过度增殖恶性转化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应荣彪冯俊李建军瞿海江姚俊
关键词:乳腺肿瘤微管蛋白免疫组织化学
βⅢ-微管蛋白在乳腺癌癌变不同阶段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βⅢ-微管蛋白在乳腺癌癌变各阶段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乳腺非典型增生、30例导管内癌和30例浸润性导管癌中βⅢ-微管蛋白表达水平,另30例正常乳腺组织作为对照组,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正常乳腺组织、非典型增生、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βⅢ-微管蛋白的表达程度不同(χ2=31.547,P=0.000)。随着从正常乳腺组织到出现非典型增生进展为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发展变化,βⅢ-微管蛋白表达率呈增高趋势。除导管内癌组和浸润性导管癌组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在非典型增生组、导管内癌组和浸润性导管癌组高于正常乳腺组(z=-2.168,P=0.030,z=-3.878,P=0.000,z=-5.017,P=0.000);导管内癌组和浸润性导管癌组中βⅢ-微管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组(z=-2.136,P=0.033,z=-3.593,P=0.000)。而导管内癌组和浸润性导管癌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82,P=0.138)。结论βⅢ-微管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是乳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并有可能在促使乳腺癌过度增殖及恶性转化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冯俊冯俊应荣彪李建军徐惠绵
关键词:乳腺肿瘤微管蛋白免疫组织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