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霞 作品数:7 被引量:71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黄土高原不同地貌区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与合理取样数研究 被引量:16 2014年 论文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以黄土高原典型地貌丘陵沟壑区(庄浪县)与平原区(武功县)为例,探讨了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特征及县域尺度土壤有机碳的合理采样数。研究表明,丘陵沟壑区有机碳的变异系数较小,变化范围在0.176到0.200之间,平原区较沟壑区大,变化范围在0.24到0.26之间,基于经典统计学,在5%的精度要求和95%的置信区间,沟壑区的合理样本数为64个,平原区为110个。丘陵沟壑区与平原区两区域都呈现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且变程较小,分别为2 250、900 m,庄浪县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值区斑块较破碎,东部较西部多、北部比南部多;武功县土壤有机碳含量西南与中部地区含量较高,高值区比庄浪县相对集中。根据土壤有机碳的空间相关性和克里格插值的独立验证得出庄浪县与武功县的合理采样数分别为903、1 838个,合理样本数的确定对合理评价黄土高原地区碳储量的预测精度有重要意义。 张志霞 许明祥 刘京 李强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地统计学 地貌类型 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采样布点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2018年 采样设计是土壤有机碳研究中面临的首要问题。论文对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进行抽样样本代表性评价,对比分析了不同采样方法的样点布设效率,结果表明:1)高塬区合理采样布点方法应为网格布点法,采样点布设格网间隔4 km,网格布点法较随机布点法和联合单元布点法效率分别提高64.3%和31.8%;2)平原区合理采样布点方法应为网格布点法,采样点布设格网间隔2 km,网格布点较随机布点和联合单元布点效率分别提高64.8%和128.8%;3)丘陵区合理采样布点方法应为联合单元布点法,样点布设密度为1个/1 314 hm2,联合单元布点较随机布点和网格布点效率分别提高205.8%和294.2%。 张圣民 许明祥 张志霞 李彬彬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陇东黄土丘陵区坡改梯田土壤有机碳累积动态 被引量:13 2014年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不同年限坡改梯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陇东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有机碳(SOC)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陇东黄土丘陵区黄绵土在坡改梯后近50 a内,农田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处于持续累积状态,20—40 cm与40—60 cm土层SOC较坡耕地的增幅分别为54.6%和52.4%,大于表层增幅 (33.7%)(P〈0.05);各土层SOC随梯田年限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修建初期(0~8 a)累积较快并超过坡耕地SOC水平(P〈0.01),24 a 后有了显著提高(P〈0.05),后期SOC累积变化不显著。2)不同土壤类型及地形下SOC含量及累积速率有所差异,0—20 cm 土层的SOC在黄绵土中累积最为明显,20—40 cm与40—60 cm 两个土层SOC在红粘土中的累积量最为显著(P〈0.05);阴坡表层SOC大于阳坡,梯田修建25 a 后阴坡平均SOC较阳坡高22.1%。3)梯田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变异受土壤类型的影响最大,其贡献率达62.0%,海拔和坡向影响次之,两者可解释20.4%的有机碳的变异;梯田年限和施用有机肥可分别解释11.7%和5.8%的变异。陇东黄土丘陵区坡改梯田土壤在当前经营状况下表现出较弱的碳汇效应。 邱宇洁 许明祥 师晨迪 张志霞 张帅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黄土丘陵区 黄土丘陵区不同地貌单元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 被引量:18 2014年 运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县域不同地貌单元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尺度划分为县域、县域上三种不同的地貌单元以及与地貌单元相对应的乡镇尺度,结果表明:①各个尺度下有机碳含量均偏低,完整地貌单元尺度与乡镇尺度有机碳均值与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不同;②高山区随着尺度的变化,自然因素对变异的影响程度没有显著变化,但低山丘陵区与丘陵沟壑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减小,插值图表现出较小的研究面积有机碳含量信息更丰富;③县域尺度上海拔与土壤类型是导致变异的主控因素,在丘陵沟壑区,所研究的自然因素(海拔、土壤类型、土壤侵蚀程度、田面坡度、坡向)对其影响都不显著;在低山丘陵区,地貌单元上主控因子是海拔与土壤类型,而乡镇尺度上转化为田面坡度;在高山区,地貌单元上主控因子是土壤类型,但乡镇尺度上其主要影响因素变为土壤侵蚀程度。 张志霞 许明祥 师晨迪 邱宇洁关键词:黄土丘陵区 土壤有机碳 黄土丘陵区县域农田土壤近30年有机碳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以甘肃庄浪县为例 被引量:9 2014年 通过采样分析,结合20世纪80年代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有机碳数据,对庄浪县农田耕层(0-20cm)土壤近30年有机碳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为6.80g·kg^-1,2011年为8.90g·kg^-1.近30年有机碳含量增加了30.9%,表现为碳汇效应.有机碳含量增加的农田面积约占庄浪县耕地总面积的90%.②在现有管理措施和农田投入下,黄绵土有机碳的稳定水平约为11.0g·kg^-1.有机碳积累量呈现出离稳定值越远变化越大、离稳定值越近变化越小的规律.③近30年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受海拔高度、初始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类型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其中海拔高度对有机碳变化的影响程度最大,初始有机碳含量、土壤类型、产量及有机肥用量对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次之,坡向对有机碳变化的影响最小. 师晨迪 许明祥 邱宇洁 张志霞 张晓伟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影响因素 县域 黄土丘陵区 运城市村级农业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与原因分析 被引量:1 2014年 通过检测运城市南薛村农业土壤8种重金属(Cu、Zn、Cr、Cd、Pb、Ni、As、Hg)含量,分析研究区内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和原因。与国家土壤环境标准的二级标准相比,Hg和Ni的超标率分别为16.50%和12.62%,Cd、Pb、As均未超标。按单项污染指数进行评价,主要污染物是Hg,污染指数为1.58,处于轻度污染级别,其余重金属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处在安全域内。按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61.65%的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处于安全水平,18.45%的土壤处在警戒线上,15.53%的土壤为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只有个别土壤属轻污染。Zn、Cr、Ni和As的块金效应介于25%~75%之间,同时受农药、化肥和母质因素的影响;Cu、Cd、Pb和Hg的块金效应大于75%,分别受粪肥、污水、汽车尾气和居民生活的影响。8种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块间的生产方式不同,该研究对于试验区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和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闫姣 张永清 宋智萍 张志霞关键词:农业土壤 重金属污染 黄土丘陵区县域农田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性——以甘肃庄浪县为例 被引量:10 2013年 运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县域尺度农田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平均值为8.28g/kg,变异系数为18.8%,属于中等变异程度。2)有机碳变异函数的理论最佳模型为指数模型,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为9%,表明有机碳含量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空间相关距离为2250 m,大于采样间距400 m。普通Kriging插值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整体上呈现东部比西部高、北部比南部高,西部区域斑块状的分布。3)影响该区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是海拔和土壤类型,坡向及土壤侵蚀程度等,海拔对有机碳空间变异性的贡献率为82.27%,土壤类型为13.10%,坡向和土壤侵蚀程度为4.54%。 张志霞 许明祥 吴永斌 张立功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影响因素 黄土丘陵区 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