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迎东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工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化学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篇接枝
  • 3篇接枝聚合
  • 3篇聚丙烯
  • 3篇丙烯
  • 2篇吸油
  • 2篇吸油材料
  • 2篇倍率
  • 1篇电子束
  • 1篇丁酯
  • 1篇织造
  • 1篇制备改性
  • 1篇紫外
  • 1篇紫外辐照
  • 1篇吸油倍率
  • 1篇接枝法
  • 1篇接枝共聚
  • 1篇接枝聚合反应
  • 1篇接枝率
  • 1篇聚丙烯非织造...
  • 1篇聚丙烯基

机构

  • 3篇天津工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3篇张迎东
  • 2篇魏俊富
  • 1篇杜晓
  • 1篇崔莉
  • 1篇李绍宁
  • 1篇张越
  • 1篇周斌
  • 1篇吴晓青

传媒

  • 2篇天津工业大学...
  • 1篇功能材料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应用两步接枝法制备新型改性聚丙烯基吸油材料被引量:8
2014年
为了提高聚丙烯(PP)无纺布的吸油性能,通过在异丙醇/水混合酸性溶液中紫外辐照诱导的方法,成功将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接枝到PP基体上。考察了单体浓度、辐照时间等反应条件对聚丙烯无纺布接枝率的影响。利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能谱仪(XP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接枝改性前后聚丙烯无纺布基体表面的化学组成和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以原油为被吸附有机物考察了聚丙烯非织造布接枝前后的吸油性能。静态接触角测试表明接枝聚合改性处理后,PP无纺布的亲油性能显著增强。PP-g-(AA+MMA)的热稳定性通过差热分析(DTG)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进行了表征。此外,改性处理后的聚丙烯无纺布基体的弹性势能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李绍宁张迎东崔莉张越杜晓吴晓青
关键词:接枝聚合聚丙烯无纺布紫外辐照
电子束辐照接枝法制备改性聚丙烯纤维吸附材料被引量:4
2014年
通过电子束辐照诱导接枝法,在聚丙烯(PP)纤维基体上分两步接枝丙烯酸(AA)及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单体,制备了新型改性聚丙烯吸附材料.首先,通过电子束辐照诱发AA接枝到PP基体上,然后将改性聚丙烯浸泡在BMA单体溶液中,再次辐照接枝.讨论了单体浓度、辐照时间对聚丙烯接枝率的影响.利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接枝改性前后聚丙烯纤维基体表面的化学组成和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BMA被成功接枝到PP纤维上,当单体BMA的接枝率为17.24%时,对DMP和DEP的吸附倍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8.17 g/g和20.25 g/g.
周斌王山英张迎东卢琛春魏俊富
关键词:聚丙烯纤维接枝聚合反应接枝率
紫外辐照法制备聚丙烯-丙烯酸酯接枝共聚吸油材料被引量:8
2012年
在异丙醇/水的混合溶液中,通过紫外辐照诱导接枝的方法将丙烯酸丁酯单体引入聚丙烯(PP)非织造布基体表面,对其表面进行亲油改性处理,对辐照时间、单体浓度、辐照距离等影响纤维接枝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利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接枝改性前后聚丙烯非织造布基体表面的化学组成和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以柴油为被吸附有机物考察了聚丙烯非织造布接枝前后的吸油性能.结果表明:改性聚丙烯非织造布的吸油倍率主要取决于非织造布的接枝率,当改性聚丙烯非织造布的接枝率为11.42%时,非织造布的吸油倍率达到最大值12.55g/g,是改性前聚丙烯非织造布吸油倍率的1.65倍.
裴玉起储胜利齐智张迎东魏俊富
关键词:聚丙烯非织造布接枝聚合丙烯酸丁酯吸油倍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