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芹
- 作品数:10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血清学模式乙肝患者的血清病毒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2
- 2003年
- 目的 :探讨乙肝患者的不同血清学模式与血清乙肝病毒核酸 ( HBV DNA)含量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EL ISA和定量 PCR方法检测 78例乙肝患者的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 ( HBVM)和 HBV DNA含量 ,并将 HBVDNA含量和患者肝功能中的主要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78例乙肝患者的 HBV DNA阳性率为 83 .3 % ( 65 / 78) ,65例阳性患者的血清 HBV DNA含量平均为 5 .78± 1.12 (对数值 ) ;慢性乙型肝炎和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变患者的血清 HBV DNA含量显著高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 ( P<0 .0 1) ;HBe Ag或 HBs Ag阳性组的 HBV DNA含量均显著高于HBe Ag或 HBs Ag阴性组 ( P<0 .0 1或 P<0 .0 5 ) ;在出现 HBe Ab血清转换组中 ,HBV DNA阳性率高达 77.8%~ 78.6% ;血清 HBV DNA含量与血清谷丙转氨酶 ( AL T)水平无相关性 ( r=0 .0 2 5 ,P>0 .0 5 ) ,但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呈正相关 ( r=0 .3 0 3 ,P<0 .0 5 )。结论 :HBV慢性持续感染可能与病毒复制活跃及病毒变异等因素有关 ;慢性乙肝患者在出现 HBe Ab血清转换时 ,并不表示病毒复制停止 ,而只是病毒复制水平降低 ;乙肝患者的肝损害与
- 徐芳芹张弘魏群
- 关键词: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乙肝病毒核酸
- 前列地尔对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对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 ,对治疗组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加前列地尔治疗 ,对治疗前后肝功能情况、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前后肝功能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结论 :前列地尔能明显改善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 。
- 谭晓慧蒋道荣徐芳芹赵华周跃
- 关键词:前列地尔慢性乙型肝炎
- 二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微孔板反向杂交法检测丙型与庚型肝炎病毒被引量:6
- 1998年
- 目的为适应临床上需同时检测庚型肝炎病毒(HGV)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建立了二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微孔板反向杂交法。方法根据HCV与HGV基因高度保守区自行设计引物,建立了用二重RT-PCR同时检测HCV与HGVRNA方法,并分别用HCV与HGV特异探针微孔板反向杂交检测PCR产物。结果PCR产物经测序,HCV与Takamizawa等及Choo等报道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31%~941%与925%~937%,HGV与Simons等、Linnen等及常锦红等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07%~925%、920%~921%与943%~945%。测定敏感度约是单式扩增电泳法的100倍,20次重复测定HCV与HGV的CV值分别为89%与98%。微孔板杂交NaOH最佳终浓度为01~015mol/L,最佳杂交时间为30~50分钟。137例血清样本检测表明,在肝炎患者与血透患者HCV单独阳性为139%,HGV为51%,HCV与HGV同时阳性为58%。结论本文用微孔板杂交酶呈色技术检测HCV与HGV二重RT-PCR产物敏感、特异、快速,重复性良好,无溴乙锭污染,经?
- 王惠民张冬雷徐芳芹汤伟
- 关键词:肝炎病毒学HGVHCV聚合酶链反应
- 病毒性肝炎患者HGV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1998年
- 病毒性肝炎患者HGV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徐芳芹1汤伟1张冬雷2王惠民2Subjectheadingshepatitis,viral,human;livercirhosis;RNA,viral/analysis;polymerasechainr...
- 徐芳芹汤伟张冬雷王惠民
-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病毒RNAPCR
- 病毒性肝炎患者四项血常规参数临床意义的再评价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评价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四项血常规参数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18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16名健康人(对照组)的血常规参数,并同期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被测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和白蛋白(Alb)以及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慢性肝炎(CH)组、肝炎后肝硬化(LC)组和重症肝炎(HG)组的RD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H组、LC组的MCV显著高于对照组,MPV和PDW在各病毒性肝炎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病毒性肝炎患者的RDW与其TBi、PT成显著直线正相关而与Alb成显著直线负相关,MCV与其PT成显著直线正相关而与其Alb成显著直线负相关。结论RDW、MCV对初步反映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损伤状况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汤伟周跃沈轶瑶谭晓慧徐芳芹蒋道容
-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血常规参数肝功能
- 银杏内酯对原代培养新生大鼠肝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 :探讨银杏内酯对原代培养新生大鼠肝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P7SD大鼠肝脏组织块用胰蛋白酶消化 ,获取的分离肝细胞植入 2块 2 4孔培养板中 ,每板分成 2组 ,各 12孔 :(1)银杏内酯组加入含 37.5 g/L银杏内酯和 2 0 %小牛血清的 William E培养液 ;(2 )对照组仅加入含 2 0 %小牛血清的 William E培养液。培养板置 37℃、5 %CO2 培养箱中培养。第 8d取其中一块培养板在倒置显微镜下 ,每孔随机取 5个视野行肝细胞计数 ,并检测培养液中白蛋白的含量 ;另一块培养板行 MTT试验。结果 :银杏内酯组肝细胞数量较多 ,在放大 40 0倍的情况下 ,每视野 2 14 .8± 2 0 .2 ,白蛋白含量为 3.5 5± 0 .2 3g/L,MTT试验的 OD值为 0 .380± 0 .0 17;而对照组中肝细胞数量较少 ,每视野 176 .4± 2 4.4,白蛋白含量为 3.0 8± 0 .2 4g/L,MTT试验的 OD值为 0 .339± 0 .0 2 3。t检验表明 ,上述指标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1)。结论 :银杏内酯具有促进体外培养肝细胞增殖的作用 ,从而使培养液中白蛋白含量和 MTT试验 OD值增高。
- 徐芳芹田美玲
- 关键词:银杏内酯肝细胞细胞培养
- 二重RT-FCR同时测定HGV与HCV RNA方法学研究被引量:2
- 1998年
- 本文对二重RT-PCR同时测定HGV与HCV RNA的反应条件进行了最佳化研究,发现在用于HGV扩增的三组引物中,NS5b区的L与S二组引物较5'NCR区的N组引物有更高的检测敏感度(P<0.01)。不同的样本贮存对HGV与HCV RNA检测结果影响较大,将逆转录与第一次扩增分开进行可使测定敏感度提高约100倍。本法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可同时检测HGV与HCV RNA,减轻了实验人员的操作强度,可降低测定费用近50%。
- 张冬雷王惠民徐芳芹崔之础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病毒多重PCRRNA
- 银杏内酯和神经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人胚肝细胞功能的影响
- 2007年
-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对体外培养人胚肝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改良的非灌流法分离人胚肝细胞,用DMEM培养基培养,分为银杏内酯组、NGF组和对照组。培养至第9d时进行糖原PAS染色,计数糖原染色阳性细胞,图象分析染色灰度;检测培养液中白蛋白和尿素的含量。STATA7.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结果:糖原染色阳性细胞银杏内酯组74.63±12.76、NGF组83.25±11.18、对照组38.25±9.44;染色灰度银杏内酯组123.19±18.96、NGF组107.25±17.09、对照组164.91±21.65;白蛋白含量(g/L)银杏内酯组3.213±0.422、NGF组3.450±0.481、对照组2.575±0.498;尿素含量(mmol/L)银杏内酯组1.813±0.290、NGF组2.013±0.344、对照组1.363±0.220。统计显示,上述数据银杏内酯组和NGF组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他们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结论:银杏内酯和NGF对体外培养的人胚肝细胞功能有促进作用。
- 徐芳芹田美玲胡丽新秦建兵金国华
- 关键词:银杏内酯神经生长因子肝细胞人胚
- 庚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肝功能的影响
- 1999年
- 为了解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对肝功能的影响,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8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HGV-RNA并检测其肝功能指标。结果显示HGV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感染率为10.6%(9/85)。除1例为单纯感染外,其余8例均以与HBV或HCV重叠感染形式出现。对照HGV和HBV重叠感染组与HBV单纯感染组之间肝功能指标,未发现明显差异。
- 潘闽周跃沈轶瑶徐芳芹张冬雷崔之础
- 关键词:庚型肝炎病毒肝功能庚型肝炎
- 银杏内酯和神经生长因子影响原代人胚肝细胞的增殖及分泌
- 2007年
- 目的:如何培养足够的肝细胞以及应用一些物质、因子从而使其增加分裂、减少凋亡?观察银杏内酯和神经生长因子对体外原代培养的人胚肝细胞增殖、凋亡及相关分泌功能的影响具有临床实用性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10在南通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完成。①细胞来源:孕14~16周流产胎儿,由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银杏内酯由中国药科大学提供,神经生长因子为Roche公司产品。②实验方法:用非灌流法从人胚肝中分离肝细胞,以DMEM作为培养基,接种于4块24孔培养板中,每两块培养板各接种36孔,12孔/组,细胞3×105/孔。银杏内酯组各孔加入含37.5g/L银杏内酯和体积分数为0.1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2mL,神经生长因子组各孔加入含100mg/L神经生长因子和体积分数为0.1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2mL,空白对照组各孔加入仅含体积分数为0.1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2mL。③实验评估:人胚肝细胞原代培养至9d,倒置显微镜下计数每视野的肝细胞数,同时行MTT试验,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分别于培养3,6,9d时收集肝细胞培养液进行白蛋白含量检测。结果:①原代肝细胞生长情况及肝细胞计数:接种12h后各组肝细胞均已贴壁,3d后可见由3~5个细胞组成的细胞集落,至9d时银杏内酯组和神经生长因子组肝细胞已基本铺满孔底,且呈立体生长倾向,空白对照组肝细胞较少,胞间有空隙存在。至培养9d,银杏内酯组、神经生长因子组、空白对照组每视野内肝细胞计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2.97,P=0.00)。②MTT试验结果:原代肝细胞培养至9d时,银杏内酯组、神经生长因子组、空白对照组吸光度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71.90,P=0.00)。③肝细胞培养液白蛋白含量:培养3d时各组细胞培养液的白蛋白含量方差分析无明显差异(F=0.23,P=0.79)。培养
- 徐芳芹田美玲胡丽新秦建兵金国华
- 关键词:银杏内酯神经生长因子肝细胞细胞培养人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