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琦

作品数:33 被引量:182H指数:10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生物学
  • 11篇天文地球
  • 8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0篇硅藻
  • 7篇沉积物
  • 6篇孢囊
  • 6篇沉积硅藻
  • 5篇牡蛎
  • 5篇甲藻
  • 5篇海域
  • 5篇长牡蛎
  • 4篇亚历山大藻
  • 4篇表层沉积物
  • 3篇第四纪
  • 3篇养殖
  • 3篇文昌鱼
  • 3篇甲藻孢囊
  • 3篇古海洋
  • 2篇底栖硅藻
  • 2篇东海陆架
  • 2篇盐度
  • 2篇有毒甲藻
  • 2篇四倍体

机构

  • 33篇国家海洋局第...
  • 11篇厦门大学
  • 4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福建省水产研...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海南省海洋与...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海南省海洋开...

作者

  • 33篇方琦
  • 19篇蓝东兆
  • 12篇顾海峰
  • 9篇李超
  • 5篇兰彬斌
  • 4篇方永强
  • 4篇陈敏
  • 3篇吴瑞
  • 3篇戴燕玉
  • 2篇林琪
  • 2篇王检国
  • 2篇韦信敏
  • 2篇陈晨
  • 2篇黄元辉
  • 2篇钟指挥
  • 2篇高亚辉
  • 2篇王初升
  • 2篇何进金
  • 2篇翁幼竹
  • 1篇陈淳

传媒

  • 12篇台湾海峡
  • 2篇微体古生物学...
  • 2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通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水产科技情报
  • 1篇水产学报
  • 1篇Zoolog...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Marine...
  • 1篇应用海洋学学...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4
  • 6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1
  • 1篇1998
  • 1篇1989
  • 1篇1988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厦门文昌鱼人工繁育批量生产技术研究被引量:11
2007年
2005年5月21日至7月6日从厦门市翔安区欧厝附近海域采集文昌鱼亲体6批共计550余尾,移入室内进行强化培育.7月16日和17日夜间,培育的亲体自然排放精卵并受精,共获得受精卵125万粒.受精卵孵化获得浮游幼体115万尾,孵化率达92.0%.孵化的幼体经25d较高密度人工培育,获得99.2万尾体长0.31-0.72cm的文昌鱼苗及未成苗浮游幼体;分苗疏养后,又经28d继续培育,存活的幼体几乎全部潜入沙层中,最终获得体长0.55-1.30cm的厦门文昌鱼潜沙苗23.2万尾,其53d育苗成活率达20.7%.这是国内外首次人工培育获得成批量的文昌鱼增养殖苗种.进而于2005年11月6日向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实施了国内外首次的文昌鱼资源人工增殖放流.
周仁杰方琦
关键词:厦门文昌鱼
神经递质和调节肽免疫活性物质在长牡蛎卵巢中的分布被引量:5
2003年
应用兔抗5 HT、DA、NE和GnRH多克隆抗体对长牡蛎不同发育时期卵巢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结果显示,这些神经递质和调节肽免疫活性物质分布在不同发育时期卵母细胞的生殖被膜、胞质和核膜,而生发泡(核)显免疫阴性反应.表明这4种调节物可能参与调节长牡蛎卵母细胞的发育和成熟.因此,本研究将可为双壳类生殖神经内分泌学提供新的基础资料.
方琦方永强翁幼竹戴燕玉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神经递质调节肽卵巢长牡蛎
5-HT和GnRH及其受体在长牡蛎卵巢的生理作用机制——双染和免疫细胞化学定位被引量:8
2003年
用免疫细胞化学与双染技术对 5 HT和GnRH及其受体在长牡蛎卵巢中的分布的研究结果揭示 ,不同发育时期卵巢中卵母细胞均存在 5 HT和GnRH受体 ,受体阳性物质沿胞膜分布 ,显深棕色 ,核显免疫阴性反应 ;5 HT和GnRH及其受体共存于不同时期卵母细胞胞质和胞膜上。以上结果表明长牡蛎的卵母细胞不仅能产生 5 HT和GnRH ,而且能表达 5 HT和GnRH的受体 ,5 HT和GnRH可能以自分泌的方式对卵母细胞起调节作用。
方永强翁幼竹刘丽丽方琦戴燕玉
关键词:长牡蛎卵巢5-HTGNRH生理作用
我国东南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硅藻组合被引量:4
2012年
对采自我国东南近岸海域18个站位78个表层沉积样品进行了硅藻鉴定分析,根据硅藻优势种和次优势种的分布特征,划分出3个组合和两个亚组合,其较好地对应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和东海等3个近岸海域。统计数据表明,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受大陆入海径流的影响微乎其微,随着水深的增加,我国东南近岸海域海洋初级生产力减小,底栖种、潮间带种减少而浮游种增加;组合Ⅰ的分布表明南海东北部海域明显受黑潮流等外洋水团的影响,可应用组合Ⅱ1和组合Ⅱ2中优势种和特征种硅藻来指示水深,两亚组合面貌的差异是对冬夏两季海峡两侧受不同性质海流控制的响应;组合Ⅲ受沿岸流控制比较明显,而遭受黑潮等外洋水团的影响很弱。
陈淳赵广涛陈敏兰彬斌蓝东兆方琦
关键词:硅藻近岸
长牡蛎四倍体诱导的研究被引量:9
2001年
本文采用长牡蛎三倍体卵子与二倍体精子授精 ,用 0 .5mg/dm3 CB处理受精卵抑制第一极体排放诱导出四倍体 .处理组在担轮幼虫期检测染色体 ,4个处理组的四倍体分别为 1 3.95%、1 2 .1 9%、0 %和 40 .0 0 % .处理组 3染色体数在 2 4、2 5条 .其中处理组 1、3、4获得稚贝 ( 1~ 3mm ) ,存活率分别为 0 .49× 1 0 -5 、2 1 2× 1 0 -5 和2 3× 1 0 -5 .处理组 1获得稚贝 1 0 8粒 ,处理组 3获得附着稚贝 7万粒 ,处理组 4获得附着稚贝 70 0 0粒 .
林琪吴建绍曾志南方琦
关键词:长牡蛎四倍体怀卵量流式细胞法
文昌鱼全人工养殖技术研究
方琦钟指挥王初升顾海峰
文昌鱼是头索类动物。在系统演化上,属于由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过渡类型,它是现存与脊椎动物关系最近的无脊椎动物,因而成为研究脊椎动物起源的珍贵材料,素有“活化石”之美誉。地球上此类过渡性物种极少,因此该项目研究对于厦...
关键词:
关键词:文昌鱼人工养殖
几种化学物质对两种牡蛎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被引量:12
2001年
本文研究 5种神经递质和 1种神经肽对两种牡蛎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效应 .结果表明 :L 多巴对牡蛎幼虫附着行为的诱导快速而有效 ,浓度 1 0 μmol/dm3 ,2h内有附着行为的幼虫约占 5 0 % ,并使之正常变态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L 多巴均能有效地诱导两种牡蛎幼虫变态 ,它们的最适诱导浓度分别为 5 0、5 0和 5 μmol/dm3 ,诱导变态率分别达 97.1 %、90 .6 %和 70 .5 % (长牡蛎 ) ,74.9%、74.3%和 37.2 % (僧帽牡蛎 ) ;多巴胺的诱导变态效果不显著 ,而γ 氨基丁酸和 5 羟色胺不能有效诱导变态 .两种牡蛎幼虫对上述有效诱导药物的反应 ,长牡蛎优于僧帽牡蛎 .肾上腺素诱导长牡蛎 ,最适处理时机在眼点幼虫后期 ,持续处理时间约
方琦林笔水方永强
关键词:肾上腺素化学诱导长牡蛎僧帽牡蛎
西菲律宾海盆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被引量:8
2014年
本文对西菲律宾海盆186个表层沉积硅藻样品进行分析,共鉴定出硅藻68个种和变种,隶属于26个属。西菲律宾海盆硅藻总平均丰度为1 111.5粒/g。硅藻属种主要以外洋暖水种和广温种为主,其中Azpeitia nodulifera的百分含量最高,其次是Hemidiscus cuneiformis,Coscinodiscus africanus,Thalasiosira excentrica和Nitzschia marina,以上5种硅藻占所有硅藻百分含量的88%以上。西菲律宾海盆大部分站位热带远洋种含量均高于20%,这与现今黑潮暖流流经该区相吻合。通过主成分分析,该海域表层沉积硅藻可分划为3个区域。此外,整个菲律宾海盆大部分海域都分布有Ethmodiscus rex,但西菲律宾海盆的分布范围更广。
陈敏兰彬斌沈林南蓝东兆方琦戚洪帅
关键词:硅藻
三沙湾海域沉积物中甲藻休眠孢囊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03年
通过对福建三沙湾海域 50个站位海底沉积物进行研究 ,共发现 9属 2 0种甲藻休眠孢囊 .其中 ,有毒种类 2种 :Alexandriumminutun、A .tamarense,有害种类 4种 :Alexandriumaffine、Gonyaulaxspinifera、Lingulodinium polyedraum、Scripp siellatrochoidea .文中对孢囊的形态与丰度、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
李超蓝东兆方琦顾海峰陈晨王检国
关键词:海域沉积物丰度
北极楚科奇海ARC5-C01岩心硅藻主要种类组成和分带被引量:2
2018年
对楚科奇海ARC5-C01孔中的48个样品中的硅藻进行鉴定,共发现27个属的47个硅藻种,优势种主要有Actinoptychus undulates(Bail.)Ralfs,Biddulphia aurita(Lyngbye)Brebisson et Godey,Coscinodiscus argus Ehrenberg,Coscinodiscus curvatulus Grunow,Coscinodiscus oculus Ehrenberg,Fragilariopsis oceanica(Cleve)Hasle,Fragilariopsis sp.,Paralia sulcata (Ehrenb.)Cleve,Thalassiosira antarctica Comber,Thalassiosira leptopus(Grun)Halse et G.Fryxell,Thalassiosirasp.等11种。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可将该孔分为3个硅藻带和2个硅藻亚带。分带结果显示硅藻带I1带时期气候相对较暖,以Actinoptychus undulates暖水种和Paralia sulcata沿岸种组合为代表;硅藻带I2时期Thalassiosira antarctica冷水种和Azpeitia nodulifera暖水种都相对增多,显示此时极地的冷水团和白令海沿岸暖流同时影响该区域;硅藻带Ⅱ时期以水体交换程度的指示种Fragilariopsis oceanica含量大幅减少为特征,显示该时期表层与底层水体交换减弱,水体分层明显;硅藻带Ⅲ以暖水种数量减少和极地种增加为特征,在~550cal.a BP时期Bacteriosira bathyomphala极地种出现高值,该现象可能与全球小冰期有关,由于该时期研究区被海冰覆盖,因此受白令海沿岸暖流影响降低。
张爱梅陈敏方琦王承涛
关键词:硅藻古气候分带特征楚科奇海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