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行博
- 作品数:8 被引量:111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侧柏种源区划分的研究
- 1993年
- 在研究侧柏地理变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具有明显规律性的代表性状,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将侧柏分布区划为7个种源区:即西北种源区;北部区;东北种源区;中部种源区;东部种源区;西部种源区;南部种源区。并对各种源区的概况进行描述。
- 施行博郑吉联
- 关键词:侧柏种源试验种源区划
- 侧柏种源幼林试验初报
- 1990年
- 侧柏种源幼林阶段(5年)高生长的地理变异模式表现为南北纬向渐变型,南方种源大于北方种源。其中以山东尼山、云南文山种源表现突出,具有高生长快,树干圆满通直,冠型窄、冠高比值小,耐寒等特点,是当地可以推广的优良种源。文山种源抗旱性较差,应注意选水利条件好的山区种植。
- 曲绪奎施行博夏继山傅英生
- 关键词:侧柏种源幼林
- 山西雁北地区侧柏引种与种源试验
- 1995年
- 在41个不同种源苗期和26个种源8年生幼林试验的基础上,以适应性为主,观测了不同产地种子性状,苗期以及幼林生长变异规律,并进行了越冬性评级。结果表明,幼林表现灵寿、志丹、黄陵、乌拉山、太原等温带种源生长较好,越冬性较强;亚热带种源越冬性差,而西北部种源生长稳定性和适应性比东北及南部种源强,据此提出雁北侧柏引种的适宜种源及栽培措施。
- 施行博杨旭林石中孝丁美美
- 关键词:侧柏引种种源试验
- 侧柏地理变异的研究被引量:12
- 1992年
- 在51个不同种源苗期和21个种源7年生幼林基础上,以适应性为主,观测了不同产地种子性状、苗木生长节律以及幼林抗性、生长等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幼林表现南方种源树高大于北方种源,其中尼山种源最高,为最低的2.4倍。侧柏群体变异中的高生长量随温度和降水量增加而增大,东南种源优于西北种源的变异趋势,而西北部种源生长稳定性和适应性比东南部强,据此将侧柏种源划分为七个类群。
- 施行博郑吉联曲绪奎
- 关键词:侧柏种源试验地理变异
- 杉木母树林遗传型疏伐和提高种子产量技术研究被引量:5
- 1998年
- 为提高杉木种子产量和提供经过初步改良的优质种子,应在优良种源区选择10~20年生Ⅰ类林分,通过疏伐建立采种基地示范林。疏伐强度随林分密度、林龄、郁闭度和立地条件而定。建立母树林要注意确定位置、隔离和母树选择。二次疏伐,间隔5年左右,强度为60%~70%,最终郁闭度为05,保留株数每公顷以390~420株左右为宜。研究结果表明,母树生长量、结实量有显著的增加。
- 洪菊生施行博陈伯望吕卓鹏张晓东罗吴明
- 关键词:杉木母树林去劣疏伐
- 杉木和秃杉群体的叶绿体微卫星分析被引量:40
- 2000年
- 对 5个杉木和 7个秃杉天然群体进行胚的叶绿体微卫星分析 ,每个群体分析了 1 2~ 36粒种子。试用了两种DNA提取方法 ,这两种方法获得的DNA数量和质量相仿 ,可以采用较为经济的方法。研究了各种DNA扩增条件并获得了合适的条件组合。应用Arlequin和PHYLIP软件分析了群体分子变异模式及群体遗传关系 ,结果表明叶绿体微卫星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析出杉木和秃杉的群体以及树种内的变异情况 ,对于研究针叶树种的进化历史。
- 陈伯望洪菊生施行博
- 关键词:杉木秃杉聚类分析
- 秃杉种源试验与选择的研究被引量:12
- 1999年
- 在13个不同种源的80个家系苗期和5年生幼林调查的基础上,观测了不同产地种子性状;苗木高生长、分枝、根系性状、生物量;幼林生长变异以及生长适应性等规律。结果表明,幼林表现贵州雷山、榕江、剑河种源树高大于云南、湖北种源,其中好的大于差的25.9%。秃杉种源群体间性状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群体变异中的树高生长量随经度增大而加大,性状变异与产地经向相关有强于纬向相关的趋势,地理变异倾向于不连续遗传变异类型,以经向为主的渐变。据此将秃杉分布区种源划分为3个种源区,2个亚区。
- 施行博洪菊生
- 关键词:秃杉种源试验生物学特性
- 秃杉的引种与栽培研究被引量:54
- 1997年
- 引种栽培研究表明,秃杉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适应我国南方中、低山区的气候和土壤。四川盆地秃杉人工幼林年平均高生长量达1.0m,胸径生长量1~1.3cm;江苏、浙江良好立地,5年生时平均树高、胸径分别3.12m和3.5m。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为秃杉扩大引种栽培的最适引种区;南方中低山丘陵区显示出速生潜力。秃杉造林采用1~2年生优质壮苗,带状整地,株行距1.5m×1.
- 洪菊生潘志刚施行博吴士侠游应添
- 关键词:秃杉引种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