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时秀焕

作品数:25 被引量:369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机械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农业科学
  • 3篇机械工程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9篇黑土
  • 14篇土壤
  • 13篇免耕
  • 11篇有机碳
  • 9篇耕作
  • 8篇耕作方式
  • 7篇土壤有机
  • 6篇土壤有机碳
  • 6篇不同耕作
  • 6篇不同耕作方式
  • 4篇东北黑土
  • 4篇团聚体
  • 4篇近红外
  • 4篇近红外光
  • 4篇近红外光谱
  • 4篇光谱
  • 4篇红外
  • 4篇红外光
  • 4篇红外光谱
  • 3篇全氮

机构

  • 23篇中国科学院
  • 21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25篇时秀焕
  • 23篇张晓平
  • 22篇梁爱珍
  • 19篇范如芹
  • 15篇申艳
  • 9篇陈学文
  • 7篇贾淑霞
  • 5篇魏守才
  • 3篇李文凤
  • 2篇方华军
  • 1篇解宏图
  • 1篇张彬
  • 1篇白震
  • 1篇张旭东
  • 1篇赵晓霞
  • 1篇王农
  • 1篇罗金明

传媒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农业系统科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土壤学报
  • 2篇土壤通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大豆科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核农学报
  • 1篇土壤与作物

年份

  • 2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1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耕作处理下冻融对农田黑土硬度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为探讨冻融作用对农田黑土硬度的影响,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小区上进行了9a的田间定位试验,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冻融前后的土壤硬度以及土壤硬度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硬度与土壤水分呈对数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2=0.838 8)。冻融前免耕较秋翻显著增加了土壤硬度(p<0.05),主要表现在2.5-17.5cm深度之间。冻融后免耕较秋翻降低了2.5-17.5cm的土壤硬度,并且在2.5-10cm达到差异显著性水平(p<0.05)。冻融后土壤硬度明显低于冻融前,冻融前后两种处理下玉米连作的土壤硬度均高于玉米-大豆轮作,但最大土壤硬度均对作物的生长没有限制作用。
陈学文王农刘亚军张晓平梁爱珍贾淑霞时秀焕范如芹
关键词:冻融土壤硬度犁底层黑土
耕作方式对黑土团聚体含量及特征的影响被引量:52
2010年
【目的】研究保护性耕作对东北黑土团聚体粒级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为探索有利于东北黑土结构改善的耕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1年(耕作试验开始前)和2008年(耕作试验实施7年后)吉林省中层黑土为对象,分析探讨了免耕(NT)、秋翻(MP)和垄作(RT)处理0—30cm深度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干团聚体特征和土壤结构稳定性。【结果】与2001年相比,2008年各处理(RT、MP、NT)>1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在0—5cm表层中均有所增加,且除MP外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RT和NT增加幅度分别为2001年的4.78和3.38倍,且显著高于MP。0.25—0.053mm水稳性微团聚体变化趋势则与大团聚体相反。>8mm干团聚体在0—10cm土层的相对数量表现为RT>NT>MP,且均高于2001年背景值,其中0—5cm土层RT显著高于MP及2001年背景值(P<0.05)。0.25—1mm干团聚体RT4mm干团聚体相反的变化趋势。2008年各处理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0.25mm团聚体含量(R0.25)均比2001年有所提高,且湿筛法得到的结果远远低于干筛法,说明供试土壤的团聚体中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很小。2008年3种耕作处理的土壤结构体破碎率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在各个土层均为MP>NT>RT,且除了MP处理5—20cm略高外,其它均低于2001年背景值。【结论】传统耕作不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增加和土壤结构的稳定,使土壤更易遭受风水侵蚀。保护性耕作,尤其垄作,促进了黑土稳定土壤结构体的形成,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
范如芹梁爱珍杨学明张晓平申艳时秀焕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团聚体土壤结构
近红外光谱法在土壤有机质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5
2010年
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NIRS)具有快速、低成本、无损等优点。目前利用NIRS获取土壤信息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但是在我国利用NIRS对土壤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才刚刚起步。本文简要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模型的建立及评价,详细论述了该技术在预测土壤有机质及其组分方面的应用,并对NIRS在我国土壤有机质定量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申艳张晓平梁爱珍时秀焕范如芹杨学明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分析土壤有机质定标
光谱预处理及不同光谱区对黑土有机碳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申艳张晓平杨学明梁爱珍时秀焕范如芹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土壤有机碳偏最小二乘法
耕作与轮作方式对黑土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影响被引量:23
2011年
土壤有机碳(SOC)及全氮(TN)对土壤肥力、作物产量、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碳、氮循环等都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索不同耕作和轮作方式对耕层黑土SOC和TN储量的影响,本文以吉林省德惠市进行了8 a的田间定位试验中层黑土为研究对象,对免耕、垄作和秋翻三种耕作方式及玉米-大豆轮作和玉米连作两种轮作方式下SOC和TN在各土层的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等质量土壤有机质储量计算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处理对0~30 cm SOC和TN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试验开始前相比,玉米-大豆轮作系统中,秋翻下SOC和TN储量均有所降低;免耕显著增加了0~5 cm SOC及TN含量,但SOC在亚表层亏损,导致其储量并未增加;而垄作处理下SOC及TN含量在0~5、5~10 cm的均显著增加,0~30 cm储量亦分别增加了4.9%和10.7%。玉米连作系统的两种耕作处理(免耕和秋翻)下SOC和TN储量均有所增加,且TN储量增幅均高于玉米-大豆轮作系统,其中免耕下TN储量增幅是玉米-大豆轮作的3.2倍。所有处理下C/N均呈降低趋势,其中垄作0~5 cm C/N由12.05降至11.04,降低幅度分别是免耕和秋翻的3.2和2.8倍。综上可知,对质地黏重排水不良的中层黑土,玉米-大豆轮作系统下免耕并不是促进SOC固定的有效形式,而垄作则促进了黑土SOC和TN的积累,这不仅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改善,而且是使农田黑土由CO2"源"变为"汇"的有效形式之一。与玉米-大豆轮作相比,玉米连作下三种耕作方式都有利于SOC和TN积累。
范如芹梁爱珍杨学明张晓平时秀焕贾淑霞陈学文
关键词:免耕垄作轮作土壤碳储量全氮
耕作方式对黑土耕层孔隙分布和水分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1
2012年
为探索耕作方式对黑土孔隙度分布和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以2010年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和秋翻两种耕作处理下耕层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对黑土孔隙度影响较大。与秋翻相比,免耕减小了土壤总孔隙度,增大了0~5cm和20~30cm10%~16%的>100μm大孔隙,减小了耕层5~20cm的100~30μm次大孔隙,两种处理不同深度的中孔隙和微孔隙数量相近。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免耕0~5cm和20~30cm的持水能力高于秋翻,而5~20cm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实施免耕后,改变了土壤孔隙分布和持水性能,对土壤通气透水和作物根系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陈学文张晓平梁爱珍贾淑霞时秀焕范如芹魏守才
关键词:黑土土壤孔隙度土壤水分特征
免耕对东北黑土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配的短期效应被引量:29
2009年
【目的】探讨免耕措施下黑土总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配的动态变化,以及免耕对团聚体结合碳和总有机碳之间相关关系的影响,为筛选出免耕对黑土结构和质量影响的评价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5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NT)、秋翻(MP)和垄作(RT)3种耕作处理下耕层(0~30cm)黑土有机碳和团聚体结合碳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5年的NT处理并没有增加耕层有机碳(SOC)平均含量,但显著增加了表层(0~5cm)的SOC含量,增加量为2001年的9.9%。NT试验前后,黑土总有机碳和>1000μm级团聚体结合碳变化趋势一致,总有机碳除在表层(0~5cm)变化显著外,其它土层变化均不明显,但>1000μm级团聚体结合碳各层均有显著变化,说明>1000μm级团聚体结合碳对耕作方式的响应较总有机碳更为敏感。相关分析表明,NT处理下黑土总有机碳与>1000μm级团聚体结合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黑土>1000μm级团聚体可以用于评价免耕对黑土结构和肥力的短期影响。
梁爱珍杨学明张晓平申艳时秀焕范如芹方华军
关键词:免耕土壤有机碳水稳性团聚体黑土
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土壤CO_2排放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研究
定量研究农田土壤CO_2排放及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有助于评估农田土壤作为大气CO_2的“源”或“汇”功能,进而更加精确地评价农田土壤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而实行何种保护性耕作更有...
时秀焕
关键词:黑土免耕土壤有机碳垄作
文献传递
土壤CO_2排放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4
2010年
由于当今世界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重,CO2作为一种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较大的温室气体日益受到重视。影响土壤CO2排放的因素很多,本文介绍了土壤呼吸的概念、测量方法,就影响土壤CO2排放的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及人类活动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针对未来应加强的土壤CO2排放研究因素方面进行了展望。
时秀焕张晓平梁爱珍申艳范如芹杨学明
关键词: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耕作方式对黑土硬度和容重的影响被引量:62
2012年
以吉林省德惠市8年黑土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硬度和容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免耕增加了土壤硬度,主要表现在2.5~17.5cm土层;在玉米连作和玉米-大豆轮作下,苗眼处免耕处理的最大土壤硬度分别为2816和1931kPa,秋翻处理下分别为2660和2051kPa,对作物生长均没有限制作用;秋翻处理的土壤硬度曲线随垄形而变化,免耕处理的土壤硬度曲线起伏较小.与秋翻相比,免耕显著增加了5~20cm土层的土壤容重.5~3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在免耕处理下变化幅度较小,在秋翻处理下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土壤容重与土壤硬度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陈学文张晓平梁爱珍贾淑霞时秀焕范如芹魏守才
关键词:免耕黑土土壤硬度土壤容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