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澜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艺术

主题

  • 3篇汉族
  • 2篇艺人
  • 2篇情境
  • 1篇照像
  • 1篇人类学
  • 1篇人类学考察
  • 1篇身份
  • 1篇身份问题
  • 1篇同一性
  • 1篇图像
  • 1篇情境性
  • 1篇族群
  • 1篇族群身份
  • 1篇族群文化
  • 1篇傩戏
  • 1篇文化
  • 1篇文化传统
  • 1篇文化同一性
  • 1篇舞台
  • 1篇戏台

机构

  • 5篇上海社会科学...

作者

  • 5篇曾澜

传媒

  • 1篇戏曲艺术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民俗研究
  • 1篇上海文化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江西傩戏汉族族群文化的表征被引量:1
2013年
江西遗存的傩神信仰及其仪式是汉族族群记忆的一种具体化形态:无论是江西傩仪的功能、结构,还是傩神信仰的观念体系,都表征了古傩祭仪式传承至今的汉族族群文化基因。江西傩戏蕴含的汉族族群文化是汉族文化大传统于江西这一特定地域的文化投射,体现了汉族族群文化在江西民间文化上的传承和融合。
曾澜
中国非遗图谱制作中的图像类型及其特点被引量:3
2014年
我国非遗图谱制作中的图像在概念内涵上与西方理论中的图像有着极大的区别,是基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图像观念和我国非遗文化资源的实际存活形态而构拟的。我国非遗图像即为非遗文化事项的形象或关系图型,包括非遗画像、非遗照像、非遗图形和非遗图表。这四种图像类型作为非遗信息的载体各具特色。探讨这四种图像类型的特点有助于我国非遗图像资源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工作,有效达致非遗文化保护、传播和传承的目的,是我国非遗图谱制作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
曾澜
关键词:画像照像
从乡村戏台到城镇舞台:江西傩艺人身份的艺术人类学考察被引量:5
2016年
乡村傩祭仪式中,傩庙戏台承载了乡村共享共有的地方文化,标示了傩艺人身份自我与他者的同一性。当傩戏成为舞台上的民俗表演时,舞台代替了戏台成为定位傩艺人身份的核心场域,傩艺人被赋予了"民间艺术家"由主流文化所定位的身份。身份展演情境的变异,导致了傩戏地方性文化内涵的模糊和剥离,为身份提供确定性意义的同一性被分裂,傩艺人身份发生变异;傩艺人身份的变异是民间戏剧不断被展演和被表述导致的结果。
曾澜
关键词:同一性
跨层级认同:汉族族群身份的情境性研究——以江西傩艺人族群身份问题的艺术人类学解析为例被引量:3
2014年
江西傩艺人汉族族群身份的认同有其特殊性:需要特定情境来唤醒。唤醒情境的建构以族际文化的比较为表现形式,并以民族文化认同的整合为深层动机,这与以地方性家族宗族文化为核心表述的江西傩戏惯例性情境存在着文化观念上的张力。这种张力导致了江西傩艺人的族群认同体验出现了跨层级认同的情境性特征。江西汉族族群身份认同现象的情境特殊性,也为在全球化语境中身份认同的研究及国内本土化身份认同理论的建构提供某种范例启示。
曾澜
汉族跳傩行为中的礼物馈赠与计算被引量:2
2017年
汉族傩祭仪式中的礼物馈赠实质上是赠神之物的分享行为,以跳傩弟子作为沟通者来实现它在人神之间的分享。赠神之物的分享不仅是跳傩弟子确证其人神沟通者身份的方式,更凸显了村民信仰者、傩神、跳傩弟子之间的文化同一性及由此凝聚的村落文化共同体意识。而傩仪的遗产化及其带来的市场价值使得赠神之物的分享转变为礼物的支配,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同一性,瓦解了基于傩神信仰之上的村落文化共同体意识。
曾澜
关键词:文化同一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