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会春

作品数:29 被引量:338H指数:1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文化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3篇教育
  • 12篇通识
  • 11篇通识教育
  • 6篇课程
  • 3篇通识课
  • 3篇高等教育
  • 2篇影子
  • 2篇影子教育
  • 2篇院校
  • 2篇知识
  • 2篇书院
  • 2篇通识教育实践
  • 2篇通识课程
  • 2篇通识课程设置
  • 2篇人工智能
  • 2篇文化
  • 2篇教育改革
  • 2篇教育理念
  • 2篇教育实践
  • 2篇教育治理

机构

  • 18篇复旦大学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奥尔堡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高等教...
  • 1篇卡塔尔大学

作者

  • 26篇李会春
  • 1篇张泽强
  • 1篇刘凡丰
  • 1篇蒋菲
  • 1篇韩丽颖
  • 1篇柯政
  • 1篇辛越优
  • 1篇高地
  • 1篇杜瑞军
  • 1篇任志锋
  • 1篇陆一

传媒

  • 6篇复旦教育论坛
  • 3篇高教探索
  • 2篇中国高等教育
  • 2篇教育学术月刊
  • 2篇教育科学文摘
  • 2篇高教学刊
  • 1篇江苏高教
  • 1篇学位与研究生...
  • 1篇福建高教研究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大学(研究)
  • 1篇重庆高教研究
  • 1篇上海教育评估...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4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民国时期大学生资助机制研究
2007年
民国对大学生的资助措施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公费免费学额、贷学金、减免、救济等不同类型。由于政局不稳以及外患困扰,这一时期的资助体系建设经历了一个缓慢而变动频繁的过程。民国的资助机制受政局影响较大;资助主体多元化;资助类型多样化;注重资助立法。在看到其积极效果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局限性。
李会春
关键词:民国大学生奖学金
一流大学评估:功能及省思被引量:2
2018年
建设一流大学成为中国高教领域的重要话题。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既要有立足于国情和文化的"共性"特征,也要有体现各校独特价值认知和使命的个性特征。而这一认知亦会融入一流大学评估的实践中。一流大学的评估应当体现建设中国特色一流高校的国家意志,融合政策方案和目标,使一流大学建设与国家和社会需求保持一致;它应保证一流大学的办学基准,发挥其保底功能,推动高教领域竞争格局的形成并发挥其引导作用;同时坚持多元性和开放性以充分关照到高校发展的动态性和差异性。对一流大学评估,应对其科学和伦理的正当性进行反思,关注其背后可能蕴含的异化风险,以及其可能引发的高等教育领域的生态变化。
李会春杜瑞军
十所高师院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分析被引量:9
2004年
高师院校在进行通识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学生选择的自由度过小;学科领域划分不合理;课程设置过于随意;课程设置模式僵化。为此,高师院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扩大学生选课自主权;构建良好的通识教育体系;完善主辅修与双学位制度;发挥自己的特色;加强高校之间的联合;搞好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李会春
关键词:高师院校通识教育通识课程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的意义:一个话语分析的视角被引量:9
2015年
通识教育在认知和实践上均存在巨大分歧,而传统的本体论研究和类型学路径在澄清这种混乱和分歧上有诸多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章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通识教育——"概念中的通识教育"和"使用中的通识教育",并以后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话语分析法梳理当下中国通识教育实践中的四种主要话语:全面发展话语、文化本位话语、人文主义话语和实用主义话语。全面发展话语认为通识教育应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正式课程建设上,则存在分工式和整合式两种不同思路。文化本位话语看到了传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知识碎片化的弊端,认为通识教育应追求课程的精致化,并着力于提升大学文化自觉意识并培育学生对文明的基本认知。在制度设计上,它极为关注微观层面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人文主义话语看到了传统教育中知识与人生的断裂,主张通识教育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于生命和生活的意义。实用主义话语则关注通识教育之实用性,强调通识教育要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求,更为关注技能化的学习结果。
李会春
关键词:通识教育话语文化本位人文主义实用主义
影子教育治理的政策演变、困境及对策
2021年
进入21世纪以来政府对影子教育的治理可分为“无为而治”(2009年以前)、“局部治理”(2010年-2017年)、“全面严控”(2018年至今)三个阶段。
陈园园李会春
关键词:影子教育无为而治
通识教育的知识中心倾向及新通识教育模式初探被引量:20
2011年
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界和实践中的一大热点。无论通识教育理论的争议,还是实践中的变革,都具有明显的知识本位和学科中心特色。这种知识中心的通识教育思维模式具有如下缺陷:忽略了学习内容和现实问题以及学生个人经验的联系;欠缺对知识内部统一性和沟通性的思考;逐渐远离通识教育的目标。导致这种知识本位通识教育思维模式的认识论根源在于我们将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对立起来。因此,我们需要一种重新组织教育经验的逻辑:从生活世界出发而不是从固定的学科知识出发。在借鉴PBL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
李会春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知识中心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动向及其教育理念探讨被引量:30
2007年
作为进入新世纪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终结果,哈佛大学于2007年2月公布了《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本次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以新的通识教育计划取代原有实行了近30年的核心课程。本文对这次改革的动因、目标、方案和理念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为国内高教领域的研究和改革提供借鉴。
李会春
关键词:通识教育教育理念
丹麦博士生教育:制度、特征及启示
2019年
对丹麦博士生教育的课程、教学、学习规划、论文要求、考核机制、导师指导等进行深度分析发现,从总体看,丹麦博士生教育注重博士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并辅之以坚实的制度保障;重视课程的功能和实效;注重博士生科研领导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为此我国博士生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加强资源投入,提高博士生资助水平,从经济上保障和提升博士生的地位;反思课程构建逻辑并积极推行教学改革,使课程效益落到实处;积极培养博士生的科研领导和管理能力。
李会春陈园园
关键词:博士生教育
“书院办通识”: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通识教育实践
2024年
书院办通识是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发展,推进通专融合,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以书院为主体,规划并实施了实体性、规模化的通识教育课程方案。特征如下:(1)书院教育前置于专业教育以强化书院通识功能;(2)多元结构化要求兼顾通识教育品质和学生选择自由度;(3)书院教育理念特色鲜明助力文化育人;(4)书院课程彰显书院特色教育理念,使文化育人落到实处;(5)重视书院组织符号管理和运作;(6)书院办通识的权力格局有助于书院通识教育差异化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书院办通识有助于探索多元通识观念和提升通识学习质量,方便统筹不同要素以实现书院特色文化育人,促进书院差异化发展并推动书院创新。它对国内高校改进书院建设,促进文化育人也有启示意义。
李会春
关键词:书院通识教育文化育人
影子教育治理的政策演变、困境及对策被引量:26
2021年
进入21世纪以来政府对影子教育的治理可分为"无为而治""局部治理""全面严控"三个阶段。治理的困境在于:现有治理措施难以化解受教育者围绕优质高教资源开展竞争而传导至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压力;影子教育治理受制于对减负和素质教育的理解及其实践机制;封堵式治理忽视影子教育牵涉的教育公平问题,有可能引发更大的不公平;传统的治理观念难以有效应对影子教育的复杂性。改进措施包括:以多元人才观念引导高教领域的改革和发展,缓和传导至基础教育阶段的竞争压力;强化正规学校育人方面的主体责任并改革考评体制;采取措施保障低阶层学生对影子教育的参与;以整体性观念统筹治理影子教育的复杂性,认识到治理的有限性和长期性。
陈园园李会春
关键词:影子教育校外培训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