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
- 作品数:114 被引量:483H指数:12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宿主细胞因子及黏病毒抵抗蛋白A基因多态性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与TNF-a启动子-238、-857、-863位点,IL-10启动子-1082、-592位点及黏病毒抵抗蛋白A(MxA)启动子-8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关系。方法305例CHB患者IFNa-1b治疗12个月,随访至停药后6个月判断疗效,分为持续应答(SR)和非持续应答(NSR)组。应用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TNF-a-238、-857、-863和IL-10-592、-1082及MxA-88位点的SNP。判断SNP与IFN疗效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失访43例。262例CHB患者IFNa-1b疗效SR为50例,占19.1%;NSR212例,占80.9%。在MxA-88位点,GT型分别与GG型、TT型患者IFN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0.119,OR:5.302,95%CI:2.458~11.433,P<0.01;X^2=13.071,OR:4.110,95%CI:1.858~9.092,P<0.01)。在TNF-A-863位点,CC型分别与CA型、AA型患者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9.628,OR:7.578,95%CI:3.444~16.672,P<0.01;X^2=13.543,OR:4.513,95%CI:1.966~10.357,P<0.01)。在TNF-a-857位点,CC与CT型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27,OR:0.293,95%CI:0.146~0.586,P<0.01)。在IL-10-592位点,AA与CC型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84,OR:3.380,95%CI:1.484~7.697,P<0.01)。结论MxA-88位点为GT杂合型,TNF-a-863 CC纯合型,IL-10-592 AA纯合型的CHB患者对IFNa-1b治疗反应好,可作为预测IFN疗效的参考指标之一。
- 陈新月李卓黄雁翔殷继明严艳郝娃刘芳牛京勤
- 关键词:细胞因子类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水平与干扰素-α治疗的关系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慢丙肝)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病变程度、病毒学指标、抗病毒治疗应答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02例慢丙肝和30例缝康对照检测血清TNF—α水平,慢丙肝按肝功实验室检查异常程度分为轻度44例、中度34例、重度24例,慢丙肝进行血肝功能检测、HCVRNA载量、HCV基因型的检测。结果血清TNF—α水平慢丙肝患者高于健康对照;肝功能异常轻度者低于中度和重度;与CHE呈正相关;与DBIL呈负相关;与HCVRNA载量无相关性;在不同HCV基因型感染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干扰素-α治疗疗效无关。结论慢丙肝患者血清TNF-α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与病变程度相关,与干扰素-α治疗疗效无关。
- 任翊段忠辉孟庆华李卓李娟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肝炎丙型慢性干扰素-Α
-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阳性者家庭聚集性关系被引量:16
- 2006年
-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TaqⅠ和FokⅠ位点多态性与家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聚集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家系设计,征集27个病例家系成员288名和27个对照家系成员230名,分析VDR基因多态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VDR基因TaqⅠ和FokⅠ基因型进行测定。结果VDR-TaqⅠ的TT基因型的频率在病例家系显著高于对照家系(P<0·05),VDR-FokⅠ的CC基因型的频率在病例家系显著高于对照家系(P<0·05);Taq IT-Fok IC单体型在病例家系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家系(OR=1·67,P<0·05),而Taq IC-Fok IT单体型在病例家系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对照家系(OR=0·24,P<0·05);用感染过HBV的家系血源亲属进行分析,结果相近。结论VDR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影响家庭HBsAg阳性者聚集的重要遗传因素。
- 单晶王璐李卓刘英高冀蓉庞艳雷李俊红庞福民郭新会池洪治张长庚李辉
- 关键词: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维生素D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单体型
- 汉民族XRCC1基因399位密码子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肝癌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2
- 2008年
- 目的探讨汉民族XRCC1基因399位密码子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肝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原发肝癌患者5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61例,健康献血人员92例。针对XRCC1基因的10号外显子设计引物,PCR产物利用MspⅠ限制性酶切进行基因分型,基因型分成XRCC1 399Arg/Arg,399Arg/Gln,399Gln/Gln三种,分析XRCC1多态性与肝癌之间的关系。结果原发肝癌患者中XRCC1 399Arg/Arg 32例(64.0%),Arg/Gln 14例(28.0%),Gln/Gln 4例(8.0%);肝炎肝硬化患者中Arg/Arg 30例(49.2%),Arg/Gln 23例(37.7%),Gln/Gln 8例(13.1%);健康人群Arg/Arg 46例(50.0%),Arg/Gln 41例(44.5%),Gln/Gln 5例(5.5%)。以健康人群为对照组,XRCC1399Gln基因(基因型Arg/Gln和Gln/Gln)并不增加患肝癌的风险性(OR=0.563,95%CI:0.277-1.141,P=0.109);以肝炎肝硬化为对照组,XRCC1 399Gln基因同样与患肝癌的易感性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OR=0.544,95%CI:0.253-1.170,P=0.118)。结论XRCC1基因密码子399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汉民族原发肝癌危险性无统计学相关关系。
- 任翊汪得胜李卓辛咏梅殷继明张斌丁惠国李宁
- 关键词:基因型单核苷酸多态性原发肝癌
- 乙型肝炎病毒丹氏颗粒抗原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检测中应用的研究
- 2007年
-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五项检测方法和乙肝病毒丹氏颗粒抗原检测试剂在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中的一致性,探讨丹氏颗粒抗原检测试剂在检测慢性乙肝感染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方法ELISA方法检测134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标志物和丹氏颗粒抗原,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 DNA。比较各组丹氏颗粒抗原水平及HBVDNA定量水平和乙肝五项的相互关系。结果慢性乙肝患者HBsAg、HBeAg、HBcAb阳性组、HBsAg、HBcAb阳性组、HBsAg、HBeAb、HBcAb阳性组和HBsAb、HBeAb、HBcAb阳性组丹氏颗粒抗原阳性率分别为100.0(、100.0(、94.3(和0。结论丹氏颗粒抗原试剂在检测慢性乙肝感染中与乙肝五项指标及HBV DNA定量之间具有一致性。丹氏颗粒抗原是一个能较好的反应乙肝病毒复制的指标,对乙肝的诊断、预后及抗病毒疗效观察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 谢放林尊慧靳海英郭向华黄雁翔殷继明严艳郝娃牛京勤李卓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乙肝病毒核酸
- 新型戊肝病毒的发现、人畜传播风险及检测技术的应用
- 王佑春庄辉黄维金王玲赵晨燕李卓周乙华张峰朱永红周诚马忠仁
- 戊型肝炎病毒(HEV)所引起的戊型肝炎(戊肝)是一种重要传染病。WHO报道全球每年约2000万人感染。该病在中国经常散发或暴发流行,1988年新疆有12余万人感染,导致700余人死亡。自2004年至2011年是国病例报告...
- 关键词:
- 关键词:戊型肝炎病毒传染病
- HCV标志物及检测被引量:17
- 2010年
- 丙型肝炎是由HCV经血液传播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并在全球性流行,是欧美国家及日本等国家的中末期肝病最主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7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在我国,HCV感染也是一个严重影响人群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据全国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的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为3.2%。以长江为界北方高于南方(3.6%〉2.9%),而且抗-HCV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
- 李卓
- 关键词:HCV感染抗-HCV阳性率标志物公共卫生问题传染性疾病
- HCV血清分型方法的建立及其评价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建立HCV血清分型方法,评价其在慢性丙型肝炎(丙肝)抗体阳性标本中的分型率及血清型与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克隆表达HCVCore、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NS)4两个区段的型别特异性表位嵌合抗原,并应用酶联免疫竞争抑制法建立血清分型方法。分别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200例慢性丙肝患者的血清抗体和HCVRNA,并用建立的方法进行血清分型。同时采用该方法检测90例乙型肝炎患者、11例戊型肝炎患者和16例其他肝病患者的血清,评价其特异性。结果在200例慢性丙肝患者的血清标本中,基因1b型128例,2a型72例,型别特异性抗体阳性157例,分型率为78.50%,与基因型一致率为98.09%。而在另外117例乙型肝炎、戊型肝炎和其他肝病患者的血清中,均未检测出HCV型别特异性抗体。结论建立的HCV血清分型方法具有较高的分型率和特异性,可用于HCV抗体的血清学分型和预测干扰素疗效。
- 杨锡琴修冰水王国华陈堃宋晓国李卓严艳张贺秋彭瑞云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分型基因型
- 北京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分型的分布和临床意义
-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分型的分布和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10例北京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标本,应用RT-PCR和型特异性引物法对310例标本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在310例...
- 严艳李卓郭向华林尊会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
- 文献传递
- 两种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和亚型的评价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比较并评价本室创建的方法和日本Naito等建立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分型法。方法分别用新方法和Naito法检测系列稀释的含有A、D基因型和B1、C2亚型HBV基因组的质粒及不同浓度比例的B1/C2亚型混合质粒,评价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此外,用该两种方法分别对深圳市、河北邯郸市、新疆乌鲁木齐市送检的113份HBV 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HBV基因分型,并对该两种分型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的血清样本,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对单一型别的质粒样本灵敏度无差异,但新方法对B/C混合型质粒样本的灵敏度及对各型别质粒样本的特异度明显优于Naito法。该两种方法检测单一基因型血清标本的灵敏度无差异,但新方法对B/C混合型血清样本的检出率更高。该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总符合率为83.2%(94/113),不一致率为16.8%(19/113)。从两法分型不一致的19份血清标本中,选取15份以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进行分析,结果与新方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而与Naito法不一致。结论本室建立的HBV型特异性引物-PCR基因分型法具有较高灵敏度,其特异度也明显优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Naito法,适用于HBV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
- 金晖王杰庄辉李卓闫玲聂晶晶李杰
- 关键词:基因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