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城华

作品数:7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耳石
  • 5篇日本鳗鲡
  • 5篇生长轮
  • 5篇鳗鲡
  • 2篇电镜
  • 2篇日龄
  • 2篇仔鱼
  • 2篇仔鳗
  • 2篇白仔鳗
  • 1篇电镜扫描
  • 1篇电镜扫描观察
  • 1篇日轮
  • 1篇梭鱼
  • 1篇全长
  • 1篇种群
  • 1篇周期
  • 1篇自然种群
  • 1篇外周
  • 1篇显微结构
  • 1篇轮纹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7篇李城华
  • 2篇杨纯武
  • 2篇沙学绅
  • 2篇黄瑞东
  • 2篇尤锋

传媒

  • 3篇海洋与湖沼
  • 2篇海洋科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1998
  • 1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94
  • 2篇199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日本鳗鲡早期阶段耳石显微结构的研究被引量:2
1995年
鱼类早期阶段日龄鉴定必须解决2个最基本的问题:(1)耳石第一个生长轮的确定及形成时间,(2)生长轮形成的周期.在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早期白仔鳗阶段日龄鉴定时第一个日生长轮如何确定.所谓“孵化标记”(hatch check)轮在什么时间形成,人工培育仔鳗耳石是否存在“孵化标记”轮,耳石中心核与“孵化标记”轮之间是否存在生长轮等基本问题仍未能解决.虽然作者通过光学显微镜对白仔鳗耳石观察曾报道过在“孵化标记”
李城华
关键词:白仔鳗耳石生长轮显微结构日本鳗鲡鳗鲡
日本鳗鲡早期阶段耳石中心核外周标记轮的观察被引量:1
1996年
1989年10月自江苏太湖捕获到日本鳗鲡亲鱼,经暂养、人工催产后孵出 仔鳗。对仔鳗耳石进行观察,发现耳石中心核外周存在标记轮,与1990年4月取样 子长江口启东的白仔鳗耳石中心核外周的标记轮比较,两者无显著差别。两者耳石 中心核与其外周标记轮之间都存在两个生长轮。人工培育仔鳗耳石标记轮(第3个 日生长轮)的存在证实了白仔鳗耳石标记轮是第3个日生长轮。
李城华
关键词:日本鳗鲡耳石电镜鳗鲡
黄海黑鲷仔鱼耳石的日轮以及光照对其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0
1993年
实验仔鱼于1986年5月,由饲养在海洋研究所室内的同一尾黄海黑鲷雌鱼在一次产卵中取得的受精卵孵化后取得的。对实验仔鱼耳石生长轮形成的周期以及光照对其形成的影响进行了观察。实验证明,黑鲷仔鱼耳石生长轮形成具有日周期性,仔鱼培育天数(D)与耳石生长轮数(N)之间的关系以回归式N=D-1.89表达之。在24h内的12h光照、12h黑暗条件下,耳石形成一个宽带和一个窄带。在6h光照、6h黑暗条件下,则形成两个宽带和两个窄带,但它们的宽度都比前者小。光照周期对耳石生长轮形成产生明显的影响。
李城华尤锋黄瑞东杨纯武
关键词:黑鲷生长轮光照周期仔鱼耳石
日本鳗鲡补充群体的日龄、全长、出生时间及耳石生长的变化被引量:9
1998年
在中国大陆沿岸6个取样床搜集了日本鳗鲡白仔鳗,191尾用于长度测定,112尾鉴定了日龄及测定了耳石半径,近中心核的标记轮直径、耳石生长轮的宽度。补充群体长度平均值从(53.4±2.2)mm到(58.1±1.7)mm,长度与补充群体的地理分布之间无内在联系。补充群体日龄从(138.2±6.7)d至(155.2±9.0)d,长江口和温州地区补充群的日龄最低,以此为中心,向高纬度和低纬度走向分布,补充群的日龄都逐渐增大,补充群出生时间从1993年8月15日至1994年1月10日.低纬度的群体补充的时间早,其出生时间也早。纬度越高,补充的时间越迟,出生时间也晚。补充群耳石半径平均值从(142.5±8.4)μm至(155.8±14.5)μm,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标记轮直径从(10.36±0.85)μm至(10.81±1.26)μm,其差异不具显著性(p>0.01).耳石生长轮平均宽度为(0.996~1.097)μm,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生长轮平均宽度以温州和长江口群体最大,以此为中心,向高纬度和低纬度分布的补充群的平均值分别逐渐减小。补充群耳石从中心至边缘生长轮宽度变化的共同点是在第90轮处?
李城华
关键词:日本鳗鲡日龄生长轮耳石鳗鲡
梭鱼仔鱼耳石日轮形成及自然种群日龄的鉴定被引量:20
1993年
梭鱼实验种群样本,系于1987年5月,从山东大沽河口搜集的亲鱼经人工授精后孵出的仔鱼在实验室培育取得;自然种群样本,于同年同地区采集。对于实验种群耳石生长轮形成的周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种群培育天数(D)与耳石生长轮数(N)之间的关系以回归式N=D-1.89表达之;根据实验种群耳石轮纹形成的周期性规律,鉴定了自然种群的日龄,表明二者具相似的周期性规律;协方差分析表明,梭鱼早期阶段的生长,自然种群比实验种群快。
李城华沙学绅尤锋杨纯武黄瑞东
关键词:梭鱼耳石轮纹日龄种群仔鱼
日本鳗鲡早期阶段耳石日生长轮形成的周期被引量:9
1995年
于1990年4月从江苏太湖搜集日本鳗鲡亲鱼暂养在天津滨海虾场8t玻璃钢水槽中,经人工催熟催产后孵出仔鳗,对孵出仔鳗连续取样;于1989年4月在长江口采集白仔鳗,观察和比较二者的耳石生长轮形成。结果表明,(1)人工繁殖仔鳗耳石第一个生长轮是在孵出后第一天形成的,轮纹形成具有24h周期性;仔鳗孵出后生长天数与生长轮数关系的回归方程以y=0.23+0.91x表示,其中,x为孵出后的天数,y为生长轮数;在人工繁殖仔鳗耳石上没有观察到“孵化标记”轮。(2)白仔鳗耳石中心核与“孵化标记”轮之间存在日生长轮。(3)人工繁殖仔鳗与白仔鳗耳石中心核同第一个生长轮比较表明,前者小于后者。
李城华沙学绅
关键词:日本鳗鲡耳石生长轮周期鳗鲡
日本鳗鲡白仔鳗耳石中心部分的电镜扫描观察被引量:3
1994年
对在1990年4月取自长江口的白仔鳗耳石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了耳石中心核及其外周的深暗凹槽生长轮之间存在着数个生长轮。
李城华
关键词:白仔鳗耳石电镜生长轮鳗鲡日本鳗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