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勇 作品数:15 被引量:20 H指数:3 供职机构: 河北省地震局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医药卫生 更多>>
加利福尼亚湾南部地震和断层作用的机制 被引量:2 2013年 地震精定位及其震源机制可以说明断裂的大陆边缘形变的分布和模式。加利福尼亚湾(GoC)内的太平洋一北美(Pa-NA)板块边界由于北部的大陆扩张到南部转变成海底扩张而提供了研究断裂演化和运动学的极好机会。从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作为科特斯海海底台阵(SCOOBA)试验的一部分,在加利福尼亚湾布设的8个四分量海底地震计的台阵记录了地震活动。通过将这次记录数据与自动记录地震(NARs)-Baja台阵陆上台网的观测资料相结合,我们主要沿勾画出板块边界的北西一南东走向的转换断层观测并定位了约700个地震(A‰2.2~6.6)。对于在长周期(10~20s)频带具有高信噪比的36个地震事件(Mw3.5~6.6),我们通过区域地震波形反演确定了偏矩张量和有关的双力偶震源机制。很多震源机制与沿太平洋一北美转换断层系的右旋走滑断层作用一致,说明这些转换断层主要调节着该海湾内的地震形变。另外,我们在下加利福尼亚上沿右旋北西~南东走向的拉斯比沃拉斯一埃尔阿苏夫雷断层捕捉到可能与该半岛内正在进行的地热活动和火山形变有关的地震群。高分辨率的地震定位与震源机制相结合,提高了我们对加利福尼亚湾南部更大扩张区内地震形变分布的了解。 D.F.Sumy J.B.Gaherty W.Y.Kim T.Diehl J.A.Collins 李守勇 张黎晓 赵爱平关键词:地震精定位 震源机制 海底扩张 地震形变 1900到2011年间全球M≥8.3地震的时间间隔是随机的吗? 被引量:1 2012年 过去100年特大地震的图像提出了大地震的发生是否在全球距离有联系的问题,或者说地震的时间丛集是否可被认为是随机偶然的。特别是过去10年特大地震的频度引起了媒体对全球灾害增加的推测。因此我们检查了地球最大地震一年分辨率的地震间隔时间的分布,并计算了它们与时间随机泊松过程一致的程度。我们用合成目录说明,任何全球地震间隔时间特殊分布的发生概率都是低的,并且短期的丛集是泊松过程最少重复的特征。我们检查实际目录发现,正如根据合成目录所预期,如果泊松过程是活动的(平均发生率为3.2%),过去111年中最小概率的M≥8.3地震的间隔是短的(t<1年)。在我们研究删除了局部触发事件的M≥8.3地震目录时,我们发现0~1年间隔的高平均发生率为9.5%,和根据时间随机指数分布得出的模拟目录的值(11.1%)相差不大。这里我们强调短事件间隔时间,因为它们最明显且引起了全球地震之间物理上有联系的推测。我们还发现,整个111年观测的M≥8.3地震间隔时间的分布(包括长静止期)与泊松过程的比较并不显著不同于用合成目录所做的相同比较。因此我们发现没有证据说明全球特大地震的发生不是时间随机的泊松过程。 T. Parsons E. L. Geist 李守勇 吕春来关键词:特大地震 地震目录 泊松过程 全球灾害 河南濮阳地壳深度的计算 2014年 选取邯郸地震台网记录的10个小地震和近台记录的资料,采用MSDP分析软件中的单纯型定位方法进行重新定位,利用定位结果和反射波的震相资料,对河南濮阳地区的地壳深度进行计算,结果显示深度为30.9km左右。 李守勇 孙晴关键词:反射波 地壳 莫霍面 基于序列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 2014年 地震通常在时空上是丛集的。传统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所考虑的只是每个地震丛集中最大震级的事件——主震,并用所考虑场地地震动强度量值的超越率来表示(Cornell,1968)。这种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PSHA)用于长期的结构设计或评估。近来,出于对短期风险的管理,已采用一种类似的方法来进行余震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APSHA),其与主震的发生相关(Yeo and Cornell,2009)。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通常用一种均匀泊松过程来描述事件的发生,而余震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则通过有条件的非均匀泊松过程来模拟余震的发生,其概率值取决于触发余震序列的主震震级。另外,由主震和后续余震组成的每个地震丛集,可以看成以相同主震概率发生的单一事件。这就可以用相对简单的方式在危险性分析中考虑余震,这个方法首先由Toro和Silva(2001)论证,并由Boyd(2012)进一步研究。实际上,这篇短文中心探讨概率方面,说明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和余震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的联合结果以得到一种考虑主震—余震序列的地震危险性整体解析解的可行性,而前面提到的研究中这些仍然缺乏。这种方法应用的结果,说明有助于依据导致超越某一加速度阈值同时也考虑余震的地震事件发生率(如对于结构设计),初步评估地震危险性的增加。因而这从地震工程长远来看是切合实际的方向。 I. Iervolino M. Giorgio B. Polidoro 赵爱平 李守勇 吕春来关键词:地震危险性分析 余震序列 地震事件 最大震级 地震丛集 泊松过程 从中等地震活动分析华北应力水平变化过程 被引量:2 2017年 分析汶川地震以来,华北地区M≥4.0中等地震的时间序列、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华北应力水平在汶川M8.0地震、东日本MW9.0地震前后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对华北的影响基本止于华北西部的汾渭地震带,影响最大的时间段为2010年;东日本MW9.0地震对河北平原地震带及以东地区的地震活动影响大,特别是距离板块边界越近,影响越大,影响最大的时间段为2013年;华北地区的中等以上地震活动与周边较大尺度的构造运动具有一定关系;华北周边发生大地震,但并没有引起强震发生,可能与华北处于第四地震活动期的平静幕、应力水平低有重要关系。 张双凤 王想 李守勇 张冀东关键词:青藏块体 应力水平 中等地震 小浪底水库区域尾波Qc值研究初探 被引量:1 2010年 根据Aki的单次散射尾波理论,利用小浪底水库地震台网短周期仪器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估测了小浪底水库地区的尾波Qc值,Qc=(89.2±28.78)f0.913 1±0.154 3。结果表明,小浪底库区Qc值与频率有很强的依赖关系,尾波Qc值较小。参照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本区区域尾波Qc值数值特征认为:本研究区构造活动复杂,地震活动水平高,应加强地震监测工作。 闫俊岗 王静 陈睿 李守勇关键词:小浪底水库 尾波QC值 地震活动性 地震监测 1966年邢台地震静态库仑应力触发分析 被引量:3 2016年 通过分析1966年邢台5次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触发情况发现,前2次地震对后面的地震有较好的触发,而M_S7.2以后地震的触发不理想。从而认为,随着地震的发生和震源深度的增加,岩浆活动对地壳介质的影响越来越大,地壳介质弹性性能越来越弱,即该区域浅部可以用均匀弹性半空间来近似,而深部在岩浆等因素的影响下,用均匀弹性半空间来近似存在较大的误差,不适合用弹性位错理论计算地震的触发关系。这从侧面反映了该地区岩浆活动的剧烈性和超壳断层存在的客观性。 李守勇 邹立晔 孙晴 赵爱平关键词:邢台地震 震源深度 岩浆 高导层 涉县地震台山洞改造对DSQ水管仪观测精度提高介绍 被引量:2 2009年 DSQ型水管倾斜仪是"九五"期间推出的数字化地震前兆仪器。据涉县地震台DSQ水管仪延长基线和进一步密封改造后的经验,认为决定观测精度的主要因素除了受台站所在地的地质构造条件、观测场地形地貌、洞室条件影响外,基线长度也是致关重要的。密闭山洞、减少背景噪声等对于提高观测精度有益,但提升的幅度不大,只能给观测系统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观测环境。 赵长红 张双凤 李相平 李守勇关键词:背景噪声 利用静态库仑应力触发准则确定地震断层面 被引量:1 2016年 震源机制解存在2个节面,通过地震波记录难以确定哪个节面为地震断层面。地震静态应力触发的相关研究表明,主震对后续余震有较为明显的触发作用。余震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为确定震源机制节面中的断层面提供有效信息。以汶川、玉树地震为例,按照余震最大应力触发准则来确定震源机制2节面中的断层面。研究发现,采用上述准则确定的断层面与余震分布、地表观测一致。为快速判定地震断层面提供了一种途径。 李守勇 孙晴 晁福林 张新东关键词:触发 邢台地震的动力学分析 李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