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建伟

作品数:20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哲学宗教
  • 9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艺术

主题

  • 5篇文化
  • 5篇文学
  • 4篇儒家
  • 3篇儒家文化
  • 2篇道家
  • 2篇心理
  • 2篇隐喻
  • 2篇先秦
  • 2篇教育
  • 2篇课程
  • 2篇疾病隐喻
  • 2篇教学
  • 2篇广告
  • 2篇附加值
  • 1篇道家文化
  • 1篇道家学派
  • 1篇新课程理念
  • 1篇新中国
  • 1篇新中国成立
  • 1篇心理视角

机构

  • 17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长春理工大学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作者

  • 18篇李建伟
  • 6篇杨金芳
  • 2篇陈公水
  • 1篇张隆海
  • 1篇王琪

传媒

  • 9篇管子学刊
  • 2篇齐鲁学刊
  • 2篇山东理工大学...
  • 2篇现代语文(上...
  • 2篇现代语文(中...
  • 1篇济南教育学院...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先秦与古希腊神话的精神向度
2007年
神话是一种原始文化积淀,是各个民族在发轫时期的精神遗存,中国和希腊神话作为两个伟大民族文化的发源和民族意识的深沉积淀,表现出不同的神话精神特征。
李建伟
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程观被引量:1
2007年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沿用了多年的教学大纲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国家课程标准正向我们阔步走来。课程作为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作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作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越来越受到学校与教师关注。这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同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进行过的前七次课程改革,其总目标是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新体系,它必然是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架构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大变革。
李建伟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课程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课程标准新中国成立教学大纲
先秦寓言与伊索寓言的寓意构筑差异及言语功用被引量:4
2008年
中国的先秦寓言和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典藏宝库中的瑰宝,尽管作为寓言,都遵循了"讲述故事———说明道理"的语篇叙事模式,但是在寓意的构筑和言语功用上,却表现出了巨大的文化差异。
李建伟
关键词:先秦伊索寓言
从《饮水词》的情感世界看纳兰性德的文化身份
2013年
纳兰性德作为康熙推行满汉文化政策的实施者,其政治因素不可能完全没有,但也不能据此就将其文化身份归属为政治特务。情感因素是构成文艺作品美感的基本因素之一,也可以说情感是艺术的生命,作家的情感容量直接影响着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通过梳理纳兰性德《饮水词》的情感构成,发现其词主情致、崇境界,缘情而发,情感真挚浓郁,充满了真、善、美的精神品格,因此,纳兰性德绝非只遵循清廷文化训诫,单纯出于政治目的写词交友,而是昂然屹立于清代词坛的一代词宗。
李建伟张隆海
关键词:纳兰性德身份冲突
《民铎》心理学引进与五四文学“向内转”
2017年
期刊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承载与发展的空间。《民铎》期刊契合了晚清以来政治启蒙思潮和"心理建设"的治国策略,用翻译、介绍、评述、开辟专号等形式来大力传播心理学理论,这些理论为文学向人的"内宇宙"掘进提供了观察的方法和拓展的内容,促发了"五四"文学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开始出现"向内转"倾向性,这种由"故事化"到"心理化"创作模式的转变被认为是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标志。西方心理学的涌入对中国学的现代转型起到了启开蒙昧、构筑蓝图和发韧作用。
李建伟杨金芳王琪
关键词:心理学五四文学
启蒙视阈下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疾病隐喻——以鲁迅、丁玲、张爱玲的小说为例被引量:7
2016年
在中国现代文学30年(1919-1948)的文学史框架内,疾病已经超越了个体生命痛苦的维度,成为社会、文化、道德、人性病态的隐喻。中国现代作家与生俱来的"文化医生情结",使得疾病隐喻与他们的启蒙思想紧紧结合在一起。中国现代小说疾病隐喻的文本书写随着现代化主题的延伸和变化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特征:在第一个十年中,疾病隐喻主要在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启蒙的视阈下进行;第二个十年中,疾病隐喻主要在社会意识与时代使命感的启蒙视阈下进行;第三个十年中,疾病隐喻主要在个体存在价值的启蒙意识视阈下进行。中国现代小说中疾病隐喻的启蒙三重奏——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的启蒙,社会意识与时代使命感的启蒙,个体存在价值意识的启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由此展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在启蒙道路上的心路历程和病痛之后的精神成长。
李建伟杨金芳
关键词:中国现代小说疾病隐喻
后世之文,其体皆备——简论《庄子》文体形态及影响被引量:2
2005年
《庄子》既是著名的哲学之著,也是杰出的文学之作,无论在哲学领域还是文学领域无疑都是奇特而耀眼的巨星之一。关于《庄子》的文体形态,世人多视之为散文,也有前人认为庄文“狂谬而无体”,细细揣摩后者让人想起苏轼的那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句,所谓“无体”反倒可以说它浑涵众体,即“后世之文,其体皆备”。本文就是主要阐述《庄子》的这种特殊文体形态,既是奇异的散文,绝妙的诗,又是奇趣的小说等纯文学的先导。
李建伟
关键词:《庄子》文体形态
悲剧与救赎——曹禺早期写作的文化选择及其文本的精神立场被引量:2
2004年
陈公水李建伟
关键词:文化选择写作精神立场童年情结男权文化悲剧
欲望的魅惑:生病的人们——从疾病隐喻的视角谈《劣根》
2013年
疾病在文学书写和被阐释的话语空间里,已经超越了仅仅作为个体生命痛苦体验的历史,被附着上了社会、文化、道德、人性的内涵。本文以疾病的隐喻作为切入点,从个人、历史和社会的不同角度,探究了《劣根》隐藏在朴实叙事和奔放的想象力之下,藏匿于两个民族人性深处的民族的劣根性就是欲望的魅惑。
李建伟杨金芳
关键词:疾病隐喻欲望宏大叙事
儒家文化的深层结构与中国文学观念现代性的滥觞
2009年
儒家文化作为统摄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方式的文化形态,尽管在20世纪初其政治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并没有被截然切断。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始终有一种强烈的社会功利性目的,可以说与20世纪初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密切相关。转型时期梁启超坚持的文学"开启民智"理论和王国维强调的文学艺术"审美自治"观,应该说和儒家文化的文学功用论的深层结构是同构的。
李建伟
关键词:儒家文化文学观念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