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慈瑶

作品数:12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文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文学
  • 3篇明代
  • 2篇学史
  • 2篇骈文
  • 2篇文学史
  • 2篇戏曲
  • 2篇梅鼎祚
  • 1篇党争
  • 1篇对立
  • 1篇选本
  • 1篇学术个性
  • 1篇以诗证史
  • 1篇诗钞
  • 1篇诗歌
  • 1篇诗歌创作
  • 1篇石室
  • 1篇始末
  • 1篇士大夫
  • 1篇书记
  • 1篇说理

机构

  • 8篇宁波大学
  • 4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2篇李慈瑶
  • 1篇周明初

传媒

  • 3篇文学遗产
  • 3篇宁波大学学报...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南大戏剧论丛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杨慎的骈文尊体思想
2015年
杨慎的读书札记中保留了明代最早的一批四六话,这些文论和文摘体现了作者对骈文体裁的认同和理论层面的思考,探索杨慎的骈文思想将是明代骈文史研究、六朝初唐派研究以及杨慎个案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一块有待开拓的新领域。杨慎的骈文尊体思想依附于他士大夫精英的社会身份,采用的是"文道合一"的话语模式,即突出骈文"英声直气见于偶俪之中"的政教价值,肯定它在培养文官综合素养与提高文职业务水平中的功用。
李慈瑶
关键词:骈文尊体
论李攀龙传记文的说理方式
2019年
李攀龙的传记文书写,反映了作者清晰的立意诉求,并呈现出某些特定的体式特征。夫妇墓志的合传化处理,反映了修辞对主题的自觉配合;论赞的稳定结构,有助于文章意旨的补充明确,并满足作者抒发己见的需要;以古洁风貌改造经义语体,则提升了说理的气格。解读"视古修辞,宁失诸理",既要考虑流派论争的具体背景,也应结合作者的创作实情,从而区分方法论与本体论间的差别,更加辩证合理地看待李攀龙的文道观。
李慈瑶
关键词:说理方式论赞
明代科举试表的文学性考察
2017年
明代二场试表是整个科举体制中最富文学色彩的环节。它是明代多数考生的首选文体,使同场的诏、诰形同虚设,根源在于其四六形式更契合该科的文学功能。从明初到晚明,它遵从了一个不断文学化的进程,师法对象日趋多元。万历以后,复合型命题增多,对考生的文学才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崇祯时期内忧外患的现实压力下,试表的文学属性最终退居其次。
李慈瑶
关键词:明代
梅鼎祚研究四题
梅鼎祚是明代著名的诗人、编纂家和戏曲家,却一直遭到后世研究者的忽视和低估。笔者以梅鼎祚的生平和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对其诗歌创作、戏曲理论与创作的发展变化及编纂总集《书记洞诠》进行了重点考察。本文的目的在于重新认识和评价梅...
李慈瑶
关键词:梅鼎祚文学史地位诗歌创作戏曲理论
《梅鼎祚年谱》补正被引量:2
2014年
梅鼎祚(1549~1615),字禹金,又字彦和,号汝南、蟫隐、无求居士、千秋乡人、胜乐道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以博学闻名,是明代中晚期驰名的诗人、戏曲家和编纂家。他创作和编纂的文献数量庞大,广泛涉及诗文、戏曲、小说、文学批评等各个领域。他的存世著作有诗文集《鹿裘石室集》、《梅禹金诗草》,传奇《玉合记》、《长命缕》和杂剧《昆仑奴》;另外,他还编纂了诗歌集《古乐苑》、《汉魏诗乘》、《唐二家诗钞》,散文总集《书记洞诠》、《历代文纪》、《释文纪》,小说集《青泥莲花记》、《才鬼记》,宣城地方诗文集《履斋遗稿》、《宛雅》等。他的未传世著述则包括:《六朝诗乘》、《唐乐苑》、《女士集》、
李慈瑶周明初
关键词:梅鼎祚戏曲家
明代嘉万之际吴中文章观冲突之考论——以皇甫汸与王世贞、刘凤的对立为中心被引量:2
2014年
明代嘉万之际,吴中文学传统与复古主义思潮产生激烈的本土对抗。其中,前者是由皇甫汸代表的当地主流,后者则为王世贞、刘凤等少数复古人士所倡导。双方的文章观有三大不同:第一,对以六朝文为标志的吴中文统尊贬不一;第二,对骈散、"文""质"的地位高下各执己见;第三,在骈文的创作手法及风格上旨趣互异。两派文章观的冲突以嘉靖时期的几次文风更替为背景,基于吴中两代作家文学经验上的代沟而产生。
李慈瑶
明代骈文研究
明代骈文虽然整体成就较低,缺乏可观的作家作品,但它上接宋元之颓,下继清代之兴,在整个骈文史中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由衰返盛的转折地位上。随着理学专制的动摇、文学主义的复活,明代骈文在经历了初期的极度低迷后逐步回升,持续发展,...
李慈瑶
关键词:骈文创作文学思想明代
文献传递
君臣权力关系与洪武表笺改革新解被引量:5
2017年
朱元璋推行表笺改革的过程,对应着洪武时期君臣权力关系的阶段性变迁。早期二者相对制衡,故臣下尚拥有较多话语权,表现为君王对士大夫文统的妥协。君权渐盛后,以洪武六年(1373)诏禁四六为标志,帝力开始主导改革方向,并在上层公文领域立收成效,但在向下推广时遭遇了知识阶层的文化阻力。等到改革后期,皇权独大,朱元璋基本实现对表笺语言形式和精神内核的改造,并对后世的公文体制及文风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李慈瑶
关键词:洪武士大夫
论邢侗古文的多元形态及其文学史意义被引量:2
2018年
邢侗是"后王李"时代的复古名家,他在文章领域既坚守传统的秦汉法度,又能主动反思拟古之不足,积极破除南北文化之藩篱,广泛吸收唐宋文、六朝文的元素,呈现出复古末期开放多元、与时俱进的时代新貌,又从个体层面折射了文学思潮兴替的部分内在机制。邢侗古文活动的多元特质,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细节信息和独特的观察视角,故而具有典型价值,也能为非经典作家研究提供一些方法论上的借鉴。
李慈瑶
关键词:复古古文
沈明臣与胡宗宪交往始末诗考
2016年
沈明臣的部分诗歌记载了他与幕主胡宗宪交往始末的具体活动和心路历程。采用"以诗证史"的方法解读这些诗歌,可以补充考证二人在沈明臣入幕、随幕、离幕三个阶段的详细交集以及宾主关系的变迁。沈明臣在替胡宗宪平反伸冤时所表现出来的忠义执着,不仅是对故主知遇之恩的私人回报,还反映了东南倭乱所造成的时代伤痛以及布衣匹夫对当日朝政黑暗、国事不济的一腔忧愤。
李慈瑶
关键词:胡宗宪以诗证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