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磊

作品数:46 被引量:129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市民健康培育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2篇心脏
  • 21篇动脉
  • 20篇手术
  • 16篇缺损
  • 16篇先天性
  • 14篇先天
  • 14篇先天性心脏
  • 13篇心脏病
  • 13篇先天性心脏病
  • 13篇间隔缺损
  • 12篇室间隔缺损
  • 10篇室间隔
  • 10篇切口
  • 10篇外科
  • 8篇主动脉
  • 6篇右外侧小切口
  • 6篇外侧小切口
  • 6篇小切口
  • 6篇冠状
  • 6篇冠状动脉

机构

  • 45篇首都医科大学...
  • 6篇北京市心肺血...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赤峰市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潍坊医学院附...
  • 1篇秦皇岛市第一...
  • 1篇北京安贞医院

作者

  • 46篇李磊
  • 24篇程沛
  • 21篇苏俊武
  • 20篇吴永涛
  • 18篇罗毅
  • 16篇范祥明
  • 12篇刘迎龙
  • 10篇张辉
  • 7篇伊放
  • 7篇韩玲
  • 7篇刘虎
  • 7篇陈哲
  • 6篇金梅
  • 6篇李京悻
  • 6篇朱耀斌
  • 6篇李志强
  • 5篇曹跃丰
  • 5篇李玲
  • 4篇梁永梅
  • 4篇陆萍

传媒

  • 14篇心肺血管病杂...
  • 13篇中华胸心血管...
  • 2篇中华儿科杂志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第四届五洲国...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中国医师协会...

年份

  • 2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3
  • 7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7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小儿先天性心脏病1972例被引量:26
2012年
目的:总结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经验,探讨右外侧切口在先心病的应用与推广。方法 :2002年1月至2011年10月,本手术组经右外侧剖胸小切口完成1 972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其中男性1 143例,女性829例。年龄平均38.7个月(3~489个月),体质量平均11.6 kg(4.8~69 kg)。主要病种: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及法洛四联症等。结果 :术后并发症81例(4.1%):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26例(死亡3例)、严重肺部感染22例(死亡2例)、二次开胸止血8例(死亡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死亡1例)、一过性脑功能障碍5例、术后残余分流6例(经原切口再次手术1例)、右膈神经麻痹5例(1例膈肌折叠)、术后房室传导阻滞4例(1例置永久起搏器)、乳糜胸2例。随访3~108个月,3例法洛四联症存在残余梗阻26~50 mmHg(1 mmHg=0.133 kPa)观察中,1例二尖瓣成型术后大量反流行二尖瓣置换。结论:先心病可以在右外侧剖胸小切口下完成,该入路安全可靠、创伤小、暴露好并恢复快。
苏俊武凌雁李晓锋范祥明李志强李磊吴永涛朱耀斌贺彦程沛刘迎龙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右外侧小切口体外循环
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合并心底部畸形的室间隔缺损体会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总结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合并心底部畸形的室间隔缺损(VSD)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总结经右侧剖胸入路矫治合并简单心底部畸形(动脉导管未闭和/或永存左上腔静脉)的VSD 16例(R组),同期经右侧剖胸入路矫治不合并心底部畸形的VSD 144例(C组),R组在矫治心内畸形的同时,游离结扎动脉导管或游离阻断左上腔静脉。通过对比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引流量、监护室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观察处理简单心底部畸形对手术的影响和治疗效果。结果:与C组相比较R组体外循环时间[(65.31±17.10)vs.(55.02±15.97)min P<0.05]明显延长,但主动脉阻断时间[(33.44±8.02)vs.(31.40±10.12)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25 hvs.13.08 h、术后引流量88.44 mL vs.89.83 mL、监护室时间2.38 d vs.1.95 d、术后住院时间[(7.88±1.82)vs.(7.88±2.3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C组有8例患儿术后血痰,1例肺部感染;R组2例血痰。结论: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入路矫治合并简单心底部畸形的VSD安全可行。
范祥明陈哲李磊吴永涛刘迎龙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修补
2~6个月婴儿右侧开胸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体会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总结2~6个月婴儿经右侧开胸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手术的结果,探讨小切口手术在婴儿手术应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技术关键点。方法:2011年1月至9月完成2~6个月小婴儿经右侧开胸VSD修补手术108例,男性67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4.56个月(2~6个月),平均体质量6.37 kg(3.8~9 kg)。VSD分型,膜周部81例,嵴下型8例,干下型19例,心内膜垫型1例,多发VSD 1例。与同期同年龄段经正中开胸40例,7~12个月右侧开胸78例室缺修补手术过程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手术无死亡,术后并发症较少。结论:右侧开胸可以在多数2~6个月婴儿室缺修补术中应用。少数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病例,可以选择传统的正中开胸方式。
李磊范祥明吴永涛朱耀斌陈哲李志强张辉李玲张晶苏俊武程沛刘迎龙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婴儿先天性心脏病
手术前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率变异性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探讨心率变异 (HRV)性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在预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风险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和传统的频域方法分析两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和法洛四联症 (TOF)患儿术前术后心率变异的变化。结果  (1)术前两组患儿HRV频域及非线性动力学指标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2 )两组患儿术后第 1天HRV频域和非线性动力学指标较术前有明显改变 (P <0 .0 5 ,P <0 .0 1) ;(3)术后两组HRV频域指标均无明显差异 ,而非线性动力学部分指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4)术前两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率变异的庞卡莱图为慧星状。VSD患儿术后表现为鱼雷状 ,TOF者表现为复杂形或短棒状。VSD术后 10d恢复为慧星状 ,而TOF患儿仍为复杂形。结论 此研究提示心率变异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较线性分析敏感 ,可能为心脏突发事件提供更多的信息。
韩玲刘亦未罗毅程沛金梅吴邦骏李玲张辉王磊刘秉正刘虎李磊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心率变异性非线性动力学
16例一侧肺动脉起源异常临床报告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探讨一侧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的诊治方法。方法:自1993年3月~2004年11月共收治16例一侧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患者,其中11例为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包括合并动脉导管未闭9例、法乐四联症及室间隔缺损各1例;5例为左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合并法乐四联症4例,室间隔缺损1例。4例未手术,12例在全麻低温低流量下行根治术。结果:16例中外科手术12例,10例治愈出院,手术死亡2例,1例术后24天死于呼吸衰竭,另1例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随访2月~9年,结果良好。结论:一侧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易于漏诊,外科手术效果良好。
苏俊武罗毅程沛李玲张辉李磊刘虎吴永涛伊放
关键词:心脏缺损先天性肺动脉起源异常升主动脉
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后再次干预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房室间隔缺损(AVSD)矫治术后再次干预的特点与临床转归。方法:收集2005年至2019年间,在我院实施AVSD术后再次干预的病例,分为完全型和部分型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和手术资料,观察术后早期结果和随访转归情况。结果:全组45例,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CAVSD)18例(40%),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PAVSD)27例(60%)。再次干预时完全型组的年龄和体质量均低于部分型组(P<0.05)。全组死亡共3例,均为完全型组,(P<0.05)。随访1、5和10年,完全型组的生存率分别为86.7%、77%和77%;部分型组未发生第3次等多次手术的风险分别为95%、95%和76%。结论:左侧房室瓣反流仍是AVSD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左心室流出道狭窄需要给予关注,CAVSD再次干预的死亡率高于部分型,而PAVSD再次干预后远期多次手术发生率高于CAVSD。
曹跃丰李磊苏俊武范祥明
关键词:房室间隔缺损再次手术
室间隔缺损-肺动脉内隧道加动脉调转术治疗远离两大动脉型右室双出口1例
2009年
病儿女,1岁6个月;体重7kg。出生后即发绀,易患感冒、肺炎。经皮血氧饱和度0.50。经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及超高速CT检查明确诊断。术前诊断:右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VSD,远离两大动脉)、重度主动脉缩窄、动脉导管未闭、重度肺动脉高压。
程沛陈长城李磊吴永涛罗毅
关键词:右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动脉调转术动脉内经皮血氧饱和度
microRNA调节血管钙化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8年
血管钙化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增加有着密切联系,然而在患有冠状动脉疾病(CAD)的患者中血管钙化却非常普遍。血管钙化的发病机制类似于骨发育和软骨形成的过程。血管平滑肌细胞转分化为成骨样细胞、钙磷调节失衡、破骨细胞活性和矿物质吸收能力的降低,在促进血管钙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发现微小RNA(microRNA)通过引导血管平滑肌细胞进行复杂遗传基因重编码以及与血管钙化相关的其他细胞功能反应参与血管钙化的过程。文章将详细介绍关于microRNA介导血管钙化的重要调节作用。
裴昱强葛海龙刘放李磊
关键词:MICRORNA破骨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钙化
272例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了解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 (简称干下室缺 )的临床过程 ,恰当掌握手术适应证。方法 总结经手术证实的 14岁以下儿童干下室缺 2 72例 ,观察年龄与肺动脉高压和主动脉瓣病变(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脱垂、主动脉窦瘤破裂 ) ;室缺大小与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瓣病变的关系。结果  (1) 2 72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检出干下室缺 2 46例 ,符合率 90 4%。 (2 )随着年龄的增长 ,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几率减少 ,程度减轻。年龄小于 1岁 ,肺动脉高压发生率为 70 % ,7~ 14岁为 2 8%。(3)随着年龄的增长 ,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有增长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 ,7~ 14岁出现主动脉瓣病变38 7%。 (4 )随着干下室缺的增大 ,发生肺动脉高压的几率、严重程度显著增加 ,干下室缺大于 10mm ,肺动脉高压发生率达 5 2 3%以上。 (5 )随着干下室缺的增大合并主动脉瓣病变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6 )手术方式以补片修补者 2 6 7例 (98 2 % ) ,直接缝合 5例 ,手术治愈 2 6 7例 (98 2 % )、死亡 5例(1 8% )。结论 干下室缺因其解剖特点及血流动力学特点 ,无自然闭合倾向 ,且易合并严重并发症 ,因此该型室缺一经诊断即应早期手术。
刘灵韩玲陆萍金梅李磊梁永梅
关键词:心脏病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儿童手术适应证
一侧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的外科处理
2001年
目的 探讨一侧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的外科处理方法。方法 自 1993年 3月~ 2 0 0 1年 8月共收治 5例一侧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患者 ,其中 4例为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 ,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4例、卵圆孔未闭 2例及室间隔缺损 1例 ;另 1例为左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合并法乐氏四联症。均在全麻低温低流量下行根治术。结果  1例因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术后 2 4天死亡 ,4例治愈。结论 一侧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手术效果良好。
罗毅李玲程沛苏俊武张辉李磊刘虎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起源异常升主动脉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