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书华

作品数:6 被引量:49H指数:3
供职机构: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新生儿
  • 3篇早产
  • 2篇疗效
  • 2篇静脉
  • 1篇胆红素
  • 1篇胆红素血症
  • 1篇动静脉
  • 1篇早产儿
  • 1篇早产儿呼吸
  • 1篇早产儿呼吸窘...
  • 1篇支持疗法
  • 1篇致病
  • 1篇致病菌
  • 1篇治疗早产
  • 1篇窒息
  • 1篇窒息复苏
  • 1篇时段
  • 1篇胎膜
  • 1篇胎膜早破
  • 1篇通气

机构

  • 6篇遵义医学院附...

作者

  • 6篇杜书华
  • 3篇曹云涛
  • 3篇陈德忠
  • 3篇陈娟
  • 2篇刘佳
  • 2篇卞小玉
  • 2篇刘照平
  • 2篇雷贤明
  • 2篇王利平
  • 1篇田红
  • 1篇罗艳
  • 1篇杨莉
  • 1篇胡敏
  • 1篇杨洁

传媒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包头医学院学...
  • 1篇泰山医学院学...
  • 1篇遵义医学院学...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69例疗效分析
2011年
目的通过对比换血前、中、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的变化,分析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疗效。方法分析69例我院新生儿换血病例,换血前、中、后分别检测患儿血清总胆红素、血常规、血生化、血糖,并进行比较,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通过2~4h换血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92.5±142.8 mol/L vs 203.5±89.4 mol/L,〈0.05)。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糖水平大多升高,血小板、白细胞计数显著减少,血钾大多降低,尿素、肌酐、心肌酶降低。血钠和血钙水平换血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无低血糖或高钙血症发生。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能讯速、有效的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对新生儿溶血病及血清胆红素浓度过高或光疗不能有效控制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在防治胆红素脑病上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对患儿血液内环境有一定影响,术后需继续密切监测内环境情况,积极处理。
杜书华刘照平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治疗早产及危重新生儿的疗效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治疗早产及危重新生儿的临床效果,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将110例早产及危重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全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支持治疗。记录两组患者肝功能、血脂水平变化比较临床疗效,并分析不良反应率。结果:治疗前,两组肝功能及血脂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对照组仅谷氨酰转移酶、甘油三酯无明显改变(P>0.05),其余指标均下降(P<0.01),而观察组中仅直接胆红素水平变化明显(P<0.01),其余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中,4例因严重肺出血而死亡,其余51例均治愈出院,治愈率为92.7%,体质量增加(17.1±9.7)g/d,住院天数为(13.1±3.5)d;对照组55例中,死亡13例,治愈42例,治愈率为76.4%,体质量增加(5.2±4.1)g/d,住院天数为(18.9±7.1)d。组间比较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χ2=4.453,P<0.05),观察组体质量增加多于对照组(t=8.38,P<0.05)、观察组体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t=5.43,P<0.05)。结论: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应用于早产及危重新生儿临床救治中,临床效果肯定,患儿耐受性佳,值得推广应用。
杜书华陈娟陈德忠王利平雷贤明曹云涛
关键词:早产危重新生儿
机械通气下不同时段使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段使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方法在采用机械通气的前提下,根据用药时段的不同将15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50例,于出生后6 h内用药,B组50例,于出生后6-12 h内用药,C组50例,于出生后12-48 h内用药。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及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前三组血气分析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后,三组Pa O2均显著上升、Pa CO2均显著下降(P〈0.05),p H值无明显变化(P〉0.05);A组患儿血气改善优于其他两组。A组与B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与C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机械通气下不同时间段使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均可取得显著疗效,但6 h内用药患儿血气改善更为显著、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杜书华陈娟陈德忠王利平雷贤明曹云涛
关键词:机械通气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猪肺表面活性物质
未足月胎膜早破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新生儿结局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7
2017年
目的分析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其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以指导正确预防、处理胎膜早破(PROM),改善新生儿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5年10月该院602例PROM住院分娩孕妇,调取病历资料,统计孕妇一般人口学特征和医学指征资料,将PPROM纳入早产组,余者纳入足月组,进行组间对比。结果 PPROM 100例,占16.61%,早产组年龄、BMI与足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生殖道感染率、双胎或多胎妊娠率、人工流产史、主动或被动吸烟、负性事件、产检次数<5次比重高于足月组,早产组其他/原因不明比重低于足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产检次数成为保护因素[OR=0.478,95%CI(0.245~0.763)],多胎妊娠[OR=13.762,95%CI(9.265~15.463)]为独立危险因素;早产组低体重儿、窒息率、FGR发生率高于足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需做好危险因素管理;新生儿科需做好应急管理,做好与产科协调工作,为新生儿救护做好准备。
杜书华刘照平杨莉陈娟卞小玉陈德忠刘佳曹云涛
关键词:胎膜早破早产
儿童模型在儿科规培生的窒息复苏实践操作中的效果探讨被引量:1
2019年
将儿童模型用在儿科规培生实践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及可行性进行探讨。对在新生儿科进行住院规范化培训的规培生约42名学生以儿童模型为对象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操作训练,依据2016版新生儿窒息复苏实践教学大纲,将每轮规培生随机分成2组,每组3人。每组规培生都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理论教学、教师示范及窒息复苏角色演练操作。教师随机进行抽查考核及评价学生对窒息复苏技能掌握程度。儿童模型在儿科规培生实践教学中应用可提高学生的临床判断能力及操作能力,可培养学生进入临床后对危重患儿抢救能力,可提升学生学习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儿童模型为对象进行儿科规培生的窒息复苏技能实践训练,不仅可以解决临床儿科规培生操作少,学习难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为培养具有良好医德、技术过硬的技能型临床儿科医师人才队伍的有效途径。
罗厚忠田红杜书华罗艳罗厚荣
48例新生儿结肠炎患儿的发病因素和致病菌特点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结肠炎患儿的发病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2月于医院出生的新生儿共3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48例新生儿发生结肠炎,将其分为研究组;剩余332例未发生结肠炎新生儿分为对照组,分析探讨影响新生儿结肠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和培养呈阳性标本中致病菌特点。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新生儿未服用益生菌、早产是引发新生儿结肠炎的独立危险因素;48例结肠炎患者血液、腹水样本共培养出病原菌株7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2株(74.29%),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所占比例最高;革兰阳性菌16株(22.8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所占比例最高;真菌检出2株(2.86%),均为白假丝酵母。结论新生儿结肠炎的发病因素多且复杂,提前调查分析,并做好针对性预防工作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结肠炎发生率。
杜书华刘佳胡敏卞小玉杨洁
关键词:发病因素致病菌耐药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