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尚文

作品数:44 被引量:252H指数:9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建筑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成像
  • 9篇图像
  • 8篇体层摄影
  • 8篇体层摄影术
  • 7篇血管
  • 6篇噪声
  • 6篇平扫
  • 5篇血管成像
  • 5篇图像噪声
  • 5篇X线
  • 5篇X线计算
  • 5篇X线计算机
  • 5篇CTA
  • 5篇磁共振
  • 4篇动脉
  • 4篇对比剂
  • 4篇胸部
  • 4篇头颅
  • 4篇图像质量
  • 4篇结节

机构

  • 41篇南京大学医学...
  • 3篇南京大学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枣庄市妇幼保...
  • 1篇通用电气公司
  • 1篇南京鼓楼医院
  • 1篇上海联影医疗...
  • 1篇无锡市滨湖区...
  • 1篇北京推想科技...

作者

  • 43篇杨尚文
  • 23篇朱斌
  • 17篇何健
  • 15篇胡安宁
  • 12篇周科峰
  • 11篇杨献峰
  • 9篇辛小燕
  • 8篇马一鸣
  • 5篇秦国初
  • 4篇王坤
  • 4篇李茗
  • 4篇靳晶
  • 4篇张鑫
  • 3篇张颖
  • 3篇韩鹏
  • 3篇刘铁石
  • 3篇张冰
  • 3篇窦鑫
  • 3篇徐亚运
  • 2篇陆芳菲

传媒

  • 7篇医学影像学杂...
  • 5篇浙江临床医学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3篇现代生物医学...
  • 3篇江苏省第十一...
  • 2篇中华放射医学...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江苏医药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中国医疗设备
  • 2篇影像研究与医...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医疗卫生装备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解放军护理杂...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年份

  • 2篇2023
  • 6篇2022
  • 6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低”技术联合全模型迭代重建算法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28
2017年
目的探讨80kV低管电压、低对比剂注射速率和低对比剂用量的“三低”技术,联合全模型迭代重建(IMR)算法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5年7—11月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A组为常规剂量组,管电压120kV,滤过反投影(FBP)重建,对比剂注射速率4.5~5.5ml/s,注射时间10S;B组为80kV低管电压组,分别使用FBP和IMR进行图像重建,得到B1和B2两组图像,对比剂注射速率3.5~4.0ml/s,注射时间10s。测量并计算A组、B1组、B2组的图像动脉血管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由2名放射诊断医师对图像质量按照5分法进行评价。3组图像间动脉血管CT值、图像噪声、SNR和C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图像质量主观评价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检查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A、B1和B2组3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范围分别为3~5分、2~4分和3~5分,B1组有12例患者图像之间评分≤2分,图像无法诊断。A和B1、A和B2、B1和B2图像之间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5、-6.58、-2.03,P〈0.05)。B2组与A组的图像客观指标SNR和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2和A组图像的SNR、CNR均优于B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14、13.39、-9.96、9.45,P〈0.05)。B组CTDIvol[(1.7±0.2)mGy]比A组[(8.9±1.0)mGy]减少了80.9%,DLP[(77.9±9.0)mGy·cm]比A组[(415.5±56.7)mGy·cm]减少了81.3%,B组对比剂注射速率[(3.9±0.1)ml/s]比A组[(5.0±0.2)ml/s]减少了22.0%,B组对比剂总量[(39.2±1.9)m1]比A组[(50.3±2.2)ml]减少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32.2、20.8、20.8,P〈0�
杨尚文邵明冉杨献峰胡安宁王钟蒋辉朱斌张冰辛小燕
关键词:血管成像
ASIR技术结合自动管电流技术在降低下肢CTA辐射剂量中的应用
2014年
目的:探讨宝石CT应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SIR),并结合自动管电流技术,降低下肢动脉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对行下肢CTA检查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使用固定管电流200mA扫描,滤过反投影(FBP)重建;B组使用自动管电流扫描,噪声指数(NI)设为12HU,ASIR重建,ASIR权重为40%。记录两组受检者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并由三位放射医师采用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对两组患者的CTDI、DLP和图像质量评分进行2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 A、B两组CTDI分别为(13.52±2.53)mSv和(4.18±1.10)mSv,DLP分别为(1954.39±128.41)mGy.cm和(613.25±39.93)mGy.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65±0.75)分和(3.52±0.6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均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在宝石CT下肢动脉CTA检查中,应用ASIR技术,同时结合自动管电流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对患者的辐射剂量。
韩琳杨尚文施健马一鸣
关键词:下肢血管造影术体层摄影术图像质量
优化对比剂注射时间在减少颈部CTA对比剂硬化伪影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探讨通过采用不同的对比剂注射时间减轻对锁骨下静脉处对比剂硬化伪影,提高颈部CTA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9月—12月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颈部CTA检查的患者2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F共6组,每组40例。A~F组对比剂注射时间分别为15 s、13 s、12 s、11 s、10 s和9 s,注射速率均为4.5 mL/s,对比剂注射结束后立即以4.0 mL/s跟注0.9%氯化钠溶液30 m L。各组采用的扫描参数及重建方法均完全一致。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和伪影评价。结果:由F~A组,随着对比剂注射时间和总量的增加,颈总动脉血管CT值略有升高,但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硬化伪影评价指标△CT值和BHA也逐渐升高,伪影逐渐加重,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呈下降趋势,当注射时间为15 s时,即A组有3例患者图像局部伪影较重,影响诊断,主观评分2分。B~F组所有图像评分均≥3分,满足诊断要求,但E、F两组图像质量评分优于A、B、C、D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F两组间图像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64排CT进行颈部CTA检查,对比剂注射时间为9 s并跟注一定量的0.9%氯化钠溶液冲洗,锁骨下静脉处对比剂硬化伪影最小,对比剂用量最少,图像质量评分最高,可作为临床常规应用。
曹磊朱小倩邹超张颖杨尚文张鑫
关键词:血管成像X射线计算机对比剂锁骨下静脉
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及ASIR重建下胸部CT噪声指数的优化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研究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及50%权重自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ASIR)重建时,不同噪声指数(noise index,NI)的设定对胸部CT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探索合适的NI以降低辐射剂量。方法前瞻性地连续纳入193例行胸部CT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6组,各组NI预设为15、18、21、24、27、30,并进一步根据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三个亚组:偏瘦及正常组(BMI≤23.9)、超重组(24≤BMI≤27.9)、肥胖组(BMI≥28)。所有患者均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扫描,50%权重的ASIR重建。由2位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分别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13分,良好;13~15分,临界;〉15分,不能接受),测量肺重建及纵隔重建图像的噪声(脂肪)、信噪比(大血管-脂肪)、对比噪声比(大血管-脂肪)。记录各患者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es index 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另外记录每位患者纵隔重建图像管电流小于50m A的层面占所有层面的百分比。结果随着NI的升高,图像主观评分增高(质量下降),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降低。各NI预设条件下胸部CT图像主观评分均≤15分,仅NI=30时,4例(4/34)患者图像主观评分为13~15分。NI=30时图像主观评分显著高于、信噪比低于NI为15~27图像(P〈0.05)。NI为24~30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NI为15~21(P〈0.05)。NI为27及30时,随着BMI增加,出现电流低于50m A层面百分比降低(P〈0.05)。在NI为30时,随着BMI增加,辐射剂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及50%ASIR重建下,胸部CT扫描可以预设NI为30,在大幅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图像质量也能满足诊断要求。
陆锐何健周科峰秦国初胡安宁杨尚文朱斌
关键词:胸部低剂量
64排螺旋CT扫描数据基础上的门静脉和肝静脉三维解读及其解剖变异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肝脏CT影像解读分析系统对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进行三维解读分析,观察分析门静脉和肝静脉解剖和变异。方法:收集200例行上腹部64-MSCT增强扫描并排除存在可能改变血管解剖结构的病理状态检查者。利用IQQA-Liver肝脏CT解读软件对门静脉和肝静脉进行三维定量分析、显示及分支标记,并对其解剖和变异进行分析。结果 :IQQA-Liver分割及标记门静脉和肝静脉耗时短,且个体化门静脉和肝静脉3D定量模型形态逼真,立体感强,真实反映了门静脉和肝静脉的解剖结构和变异。正常门静脉解剖71.5%(143/200),解剖变异28.5%(57/200)。148例(74%)肝中、肝左静脉合并汇入下腔静脉。大于3 mm右后下肝静脉的显示率为36.5%(73/200)。大于5 mm的引流SⅧ段至中肝静脉的属支静脉的显示率为30%(60/200)。结论: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变异并不少见。IQQA-Liver三维定量分析及显示可真实反映门静脉和肝静脉的形态结构,为肝脏的虚拟手术设计提供了可实时交互的血管解剖变异各种3D模型,为上腹部脏器介入插管治疗提供了活体解剖学数据。
唐敏杨尚文马一鸣栾炜何健朱斌
关键词:门静脉肝静脉
基于CT值阈值法测量骨骼肌体积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以臀肌群为例,探讨128层螺旋CT测量骨骼肌体积的可行性。方法:将横轴位臀肌群CT扫描原始数据输入后处理工作站,应用CT阈值法测量软件对骨骼肌的三维形态进行重建,由软件计算骨骼肌体积。由两名操作者分别进行处理,操作者1于一周后重复此过程,比较不同操作者间及同一操作者在不同时间点测量的可靠性。结果:臀肌群三维形态显示良好,符合解剖学所见。研究中在组内和组间测量上均显示了很高的可靠性。臀肌群体积存在性别及年龄差异。结论:128层螺旋CT应用CT值阈值法测量骨骼肌体积简便、直观、可重复性强,可作为骨骼肌体积评价的影像学手段。
杨献峰杨尚文胡安宁金文凤朱斌
关键词:骨骼肌体积计算机体层成像阈值
以平扫图像噪声设置毫安秒降低肝脏CT增强扫描辐射剂量的研究
目的:探讨在固定管电流CT上根据图像噪声设置毫安秒,行肝脏增强扫描,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在我科行肝脏增强CT扫描的患者100例(A组),采用固定250 mAs进行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测量平扫和静脉期...
杨尚文何健杨献峰朱斌
自动追踪冻结联合智能边缘修复技术在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心肌桥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研究自动追踪冻结(SSF)联合智能边缘修复(IBR)技术在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心肌桥(M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46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依据是否存在心肌桥将468例患者分为MB组(152例)和非MB组(316例),再将MB组分为心率正常组(64例)和心率异常组(88例)。所有患者均行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检查,根据SSF和IBR技术重建图像并由经验丰富的CT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分析。结果:46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中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共检查出MB患者152例,检出率为32.48%(152/468)。152例MB患者检查出冠状动脉174段,与SSF技术重建相比,IBR技术重建后冠状动脉狭窄度、图像评分显著升高(t=4.672,t=2.221;P<0.05);与单独SSF和IBR技术重建相比,SSF联合IBR技术重建后冠状动脉狭窄度、图像评分显著升高(t=10.111,t=5.609,t=4.706,t=2.393;P<0.05);与心率异常组相比,心率正常组图像评分显著升高(t=3.052,P<0.05)。MB患者和非MB患者在平均年龄、性别、心率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SF联合IBR技术重建可提高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宋维通王坤杨尚文张庆雷田传帅陆芳菲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胸部低剂量CT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使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算法,并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宝石CT(GEDiscoveryCTHD750)进行胸部扫描,探讨胸部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行宝石CT胸部平扫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50例,其中A组为对照组,B、C组为实验组),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扫描,噪声指数(NI)分别预设为12Hu,18Hu,24Hu。采用FBP算法和不同权重的ASIR算法(10%~90%)进行图像重建。分别由3位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记录三组患者接受x线辐射的剂量参数,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01)、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并对三组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A、B、c三组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三组有效剂量(ED)分别为(4.32±1.50)mSv,(1.92±0.68)mSv和(1.07±0.38)mSv。B组EDtLA组降低55.56%(P〈0.01);C组比B组降低44.27%(P〈0.05),比A组降低75.23%(P〈0.01)。结论使用ASIR算法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进行胸部CT扫描,可大幅降低辐射剂量,同时保证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
杨尚文何健杨献峰周科峰胡安宁朱斌
关键词:胸部体层摄影术噪声指数
三维人工智能定位技术在CT胸部扫描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三维人工智能(AI)定位技术在胸部CT平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接受胸部平扫CT检查的患者100例,采用区组随机分组法分为人工定位组和三维AI定位组,每组50例。2组患者使用相同的胸部扫描协议。测量2组患者的定位偏离距离、CT剂量指数(CTDI)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记录患者的检查用时。同时由2名放射医师对患者纵隔窗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并对肺窗图像进行主观评分。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对2组的定位偏离距离、CTDI、DLP、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和检查用时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对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患者分布进行比较。 结果:三维AI定位组的总体定位偏移距离较人工定位组减少了42.86%[分别为(8.8±7.2)、(15.4±9.7)mm, t=3.65, P<0.01],CTDI降低了10.67%[分别为(6.7±2.6)、(7.5±2.5)mGy, t=0.59, P=0.04],DLP降低了13.33%[分别为(234±86)、(270±95)mGy·cm, t=1.98, P=0.02]。三维AI定位组的检查用时较人工定位组减少了29.91%[分别为(150±14)、(214±26)s, t=15.79, P<0.01]。2组图像的背景噪声以及降主动脉、竖脊肌的信号噪声比及图像主观评分患者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使用三维AI定位技术进行胸部CT扫描,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定位准确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杨尚文朱小倩辛小燕张鑫王铭君张冰
关键词:人工智能胸部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