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襄
- 作品数:18 被引量:76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 氧化亚氮在森林和草原中的地-气交换被引量:40
- 1997年
- 采用箱式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测定森林草原土壤N2O排放方法,并对我国北方的自然环境中N2O排放作了观测,得出其最大排放通量为23μg/(m2h).并发现森林草原土壤当温度低于15℃时对N2O有吸收行为,其最大吸收通量为18.984μg/(m2h).
- 刘晔牟玉静钟晋贤杨文襄
- 关键词:氧化亚氮草原
- 大气臭氧耗损的修复被引量:1
- 2003年
- 评述了修复大气臭氧耗损的化学法和物理法.某些化学法如在南极旋涡中注入烃类可能由于生成另外的活性氯原子而不能有效地抑制大气臭氧耗损.某些物理法如利用大气电子电荷修复大气臭氧耗损.这是令人感兴趣的方法,它没有其他的化合物生成.但是会遇到技术和光电子材料的难题.在此,提出了另一类修复大气臭氧耗损的新方法.观测到卤代烃在细颗粒物渗溶冰晶表面的低温粘着系数比在冰晶上的粘着系数大2个数量级.因此有可能利用细颗粒物特性和低温非均相反应消除平流层的卤代烃及氯氟烃等达到阻断大气臭氧耗损的链反应.
- 杨文襄顾其顺
- 关键词:臭氧耗损细颗粒物平流层氯氟烃卤代烃
- 海河流域土壤中氮的库存量与流通量研究被引量:2
- 1994年
- 本文通过对海河流域土壤中氮及其形态含量的研究分析结果,得出该流域土壤中氮的库存量为5.96×10 ̄(10)kg。以成土母质、人畜粪、化肥施入量和径流带入量,大气降尘及植物的残留量等作为对土壤中氮的输入因子,同时以径流的带出,大气的扬尘量及植物体茎、叶作为氮的迁出因子,得到海河流域土体中氮的进出量分别为4.02×10 ̄9kg/a和3.46×10 ̄9kg/a,研究了土壤中氮输入与输出的流通关系。
- 刘全友孙建中林舜华杨文襄
- 关键词:氮土壤库存量
- 溴代烷烃光氧化的研究被引量:2
- 1995年
- 本文模拟大气条件,研究了CH3Br+H2O2+O2,CH3Br+O2,CHBr3+H2O2+O2,和CHBr3+O24个体系的光化学反应。这些体系在253.7nm的紫外光照射下H2O2产生了OH自由基,OH自由基与CH3Br和CHBr3反应,在20m的长光程气体池中用FTIR测量这些反应产物,发现在CH3Br+H2O2+O2和CH3Br+O2体系其光化学反应产物为CO,CO2,CH2O和H2O,对CHBr3+H2O2+O2其光化学反应产物为CO,CO2和H2O,对CHBr3十O2其光化学反应产物为CO和CO2,并从这些产物推出可能发生的光化学反应。
- 钟晋贤杨文襄牟玉静张德强刘晔陈大舟
- 关键词:光氧化反应OH自由基溴代烷烃
- 过氧化氢存在下HCFC-22光解特性被引量:2
- 1996年
- 模拟大气条件研究了HCFC-22+H2O2在有氧或无氧存在下用低压汞灯进行辐照,在20m的长光程池中用富里叶红外光仪测量其化学产物,结果表明在没有氧情况下产物为COF2、CO2、HF和HCl;有氧存在时产物为CO2、H2O、HF和HCl.从这些产物推出其可能的光解机理.
- 钟晋贤杨文襄牟玉静刘晔陈大舟
- 关键词:光氧化HCFC-22过氧化氢
- 二甲基硫醚的真空紫外光电子谱被引量:3
- 1994年
- 本文测定了二甲基硫醚(DMS)的真空紫外光电子能谱(UPS),实验测得的DMS的各I_v(cV)值与Kimura的结果一致.8.79,11.29eV峰指认为硫原子孤对电子n_(?),(?)电子电离,12.62eV峰相应于σ_(?)价电子电离,14.03一15.42eV的四个峰相应于πCH_3-,πCH_(3+)电子电离,紫外光辐照影响DMS的UPS,显示在π_(CH_3)有变化.微波放电时DMS的UPS有明显的影响,有许多新峰出现,指认了部分UPS峰.同时研究了(DMS+0_2)体系的UPS.
- 杨文襄王国红牟玉静王殿勋
- 关键词:二甲基硫醚紫外光电子能谱
- CF_2Cl_2微波放电物种的Hel紫外光电子能谱(UPS)研究
- 1994年
- CF_2Cl_2微波放电物种的Hel紫外光电子能谱(UPS)研究王国红,杨文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王殿勋,徐广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100080)关键词:气相HeI紫外光电子能谱(UPS),CF_2Cl_2化合物,...
- 王国红杨文襄王殿勋徐广智
- 关键词:氟氯碳微波放电臭氧层
- 低温冰晶表面臭氧耗损速率被引量:3
- 1996年
- 南极上空春季臭氧耗损很显著,形成“臭氧洞”.大气臭氧气相反应过程不能阐述臭氧洞的产生现象,低温下气相反应,无力解释臭氧的快速损耗.Solomon,Rowland等提出大气中非均相反应可能对臭氧的破坏起重要作用.发生非均相反应需要有颗粒物存在,极地上空平流层云的形成提供产生非均相反应的条件.在南极上空冬季和春季有三种类型的极地平流层云,Ⅰ型颗粒物是由三水合硝酸(NAT)组成,形成温度约为197K;Ⅱ型颗粒物主要成分是水,在约187K形成;Ⅲ型平流层云由珠母云组成.在这些颗粒物上发生的非均相反应将使非活性的储库化合物转化为活性氯,由此导致臭氧急剧下降并产生高浓度的C10.因此研究在冰晶上的非均相反应是大气臭氧耗损过程研究的热点课题。 臭氧在冰晶表面的耗损有两种方式:(1)在冰晶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破坏臭氧;(2)臭氧在冰晶表面发生吸附作用.当冰晶蒸发后,臭氧又能释放出来.本工作试图测定臭氧在冰晶上的耗损速率,以后再逐步研究所发生的化学过程和吸附过程。
- 杨文襄牟玉静刘晔钟晋贤邹鹏
- 关键词:冰晶臭氧气相反应
- 海河流域硫的区域库存量与流通量研究
- 1994年
- 本文通过对海河流域土壤中硫及其形态含量的分析结果,计算出该流域土壤中硫的库存量为7.90×10^(10)kg。并以径流带入量、成土母质、人畜粪、化肥施入量、大气降尘及植物的残留量等因素为对土壤中硫的贡献;同时,以径流的带出、大气的扬尘量及植物体茎、叶因素为硫的迁出部分,以计算出海河流域土体中硫的进出量为0.68×10~9kg/yr 和1.71×10~9kg/yr,以此来研究其流通关系。
- 刘全友孙建中林舜华杨文襄
- 关键词:硫土壤库存量海河流域
- 海河流域土壤中磷的库存量与通量研究被引量:2
- 1994年
- 本文通过对海河流域土壤中磷及其形态含量的分析结果,计算出该流域土壤中磷的库存量为6.42×10 ̄(10)kg。并以成土母质、人畜粪、化肥施入量和径流带入量、大气降尘及植物的残留量等因素为对土壤中磷的贡献;同时以径流的带出,大气的飘尘及植物体茎叶等因素为磷的迁出部分,计算出海河流域土体中磷的进出量分别为4.24×10 ̄8kg/a和3.66×10 ̄8kg/a,以此来研究其通量关系。
- 刘全友孙建中黄银晓杨文襄
- 关键词:磷土壤库存量生态学